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通用5篇】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并理解《雨巷》这首现代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朗诵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的理解;

2. 朗读和朗诵的技巧;

3. 诗歌欣赏和鉴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课文《雨巷》;

2. PPT或黑板、粉笔;

3. 录音机或播放设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教师先播放一段雨声的音频,给学生一种雨巷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谈谈对于雨巷的印象。

Step 2 阅读理解(15分钟)

1. 教师将课文《雨巷》分段给学生阅读,然后提问:诗中的雨巷是什么样的?作者对于雨巷的情感是怎样的?

2.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描写的细节,并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Step 3 诗歌欣赏(15分钟)

1. 教师给学生播放朗读《雨巷》的录音,让学生从声音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生自行朗读诗歌,并讨论朗读的感受和困难。

Step 4 诗歌鉴赏(2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感受。

Step 5 朗诵比赛(15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朗诵比赛,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朗诵,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评选出最佳朗诵组,并给予表扬。

Step 6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为什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怎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和鉴赏诗歌?

【课后作业】

1. 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雨巷》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或朗诵。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雨巷》这首现代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2. 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文学欣赏和评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课文《雨巷》;

2. PPT或黑板、粉笔;

3. 学生自备的笔记本。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教师以雨巷为主题,给学生展示一些雨巷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于雨巷的印象。

Step 2 阅读理解(15分钟)

1. 教师让学生阅读《雨巷》,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细节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Step 3 诗歌分析(2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展示自己的理解。

Step 4 诗歌欣赏(15分钟)

1. 教师给学生播放一段朗读《雨巷》的音频,让学生从声音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生自行朗读诗歌,并讨论朗读过程中的感受和困难。

Step 5 文学欣赏(20分钟)

1.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与雨巷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 学生自行选择一篇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Step 6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雨巷》是一首经典的现代诗?怎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和评析文学作品?

【课后作业】

1. 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雨巷》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重点】

  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一、导入课文

  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读出美感来。

  ⑴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

  (教师和学生评点)

  ⑵听录音范读;

  (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

  ⑶学生再读。

  (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

  二、进入诗歌

  1、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2、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灯片)

  3、诗歌意象和意境:

  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雨巷》的意境分析:

  “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

  “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4、情感基调。

  (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5、表达技巧。

  (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6、诗歌的内涵:

  (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7、艺术特色:

  (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赏析,看看《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

  着重谈谈音乐美:和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节和词的反复出现(注意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逢着”和“飘过”,可进行探讨);流畅圆润,富于吟唱。(可播放《雨巷》这首歌)

  8、配乐诗朗诵。

  三、作业

  发挥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并试着比较诗歌语言与散文和小说语言的异同。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⑵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⑶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⑴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⑵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意象的象征意义。

  2、鉴赏与领悟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寂寞惆怅。

  (老师投影雨巷图片以及作者介绍)

  二、整体感知

  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他的《雨巷》到底有何出众之处呢?让我们闭起眼睛,在朗诵中体会诗歌的情绪。

  (老师放录音)

  问:录音听完了,我们能从其中感觉到怎样的情绪?

  (要求学生在文中勾画出来,并引导学生答出: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引导学生体会到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学生本着感情基调朗诵,要求低沉幽怨)

  三、互动交流

  问:这种低沉、哀怨和无奈的体验是从哪里来的?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学

生讨论从意象得出的感受)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发的感受:

  第一个是油纸伞: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

  特点:悠长、寂寥。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学生朗读,要求读出不同意象的不同感情)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第五个是“我”:

  “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四、合作探究

  同学都很好的把握住的文章的情感基调──愁怨。但是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的呢?

  (引导学生自由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爱情诗、革命诗、哲理诗)

  (其间补充背景材料)

  (老师投影作者及时代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五、拓展升华

  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

  (教师选择符合原诗情境的佳作朗读)

  六、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篇五

  学习目标: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戴望舒这一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及其创作。

  2、品味语言,感悟生活,认识《雨巷》寻梦者的彷徨,以及内心顽强的追求。

  3、课内外有意地进行语言迁移训练,提高观察和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雨巷》思想感情较复杂,象征色彩浓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难点确定为:1、分析清楚意象所隐含的思想感情。2、弄清《雨巷》中寻梦者的彷徨、顽强。

  课前准备:

  1、小组合作,收集关于作品的文字介绍和图信。

  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熟悉马致远的《秋思》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能说说你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吗?

  2、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各小组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作介绍边谈感受(教师适时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

  收集资料时,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在配乐声中聆听内容,感受诗作内容。

  2、如果你来读某节,你将如何把握,给同学们说说,

  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作的内容吗?

  三、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1、将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四人一组,组内交流,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

  2、老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投影展示)。有些问题同学们也已经问过,有些还需我们讨论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戴望舒为什么用“丁香”来写姑娘?写姑娘时的“行”能否换成“徘徊”、“投吧”能否换成“谢”、“消了”能否换成“淡了”、“散了”能否换成“失了”?请分别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着作者什么情感?

  (4)“我”着墨并不多,但给人印象特深,为什么?

  (5)“我”、“姑娘”找寻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

  师:刚才针对课文进行了探究,我想大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了吧?谁来给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启发联想

  这样的心、这样的情,你熟悉吗?让我们联想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旅途也曾感受过的“雨巷”的情感。

  五、拓展迁移

  人类该有怎样的情怀才能走出“雨巷”?

  六、作业

  1、请记录下自己读完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2、自选题(三选一)

  (1)配乐朗读

  (2)搜集戴望舒的诗歌,制作戴诗专题汇报。

  (3)给读者写一封荐读《雨巷》的信。

相关文章

《咏鹅》教学实录(优选3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师:今天这堂语文课,由大通县的司老师来讲(于黑板左上角写出姓名司美彦),同学们欢迎不欢迎?生:(齐声)欢迎!欢迎!……师:好啊!谢谢同学们!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是用什么实际行动来欢迎司...
教学资料2015-06-01
《咏鹅》教学实录(优选3篇)

《运动与设计》课后反思(优秀3篇)

《运动与设计》是本册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单独作为一个章节进行教学,可见这个内容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我想,教材作这样的修改主要目的还是让学生能根据实际生活来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的运用,说明编写者的意图是要学生...
教学资料2018-09-05
《运动与设计》课后反思(优秀3篇)

ai ei ui的教学实录(精简3篇)

一、教学目标1.学会复韵母及aieiui及它们的四声,达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2.练习拼读音节,提高拼读音节的能力。正确书写规定的音节。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勤于动脑的习惯,乐于运用所学知识。二...
教学资料2016-04-07
ai ei ui的教学实录(精简3篇)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优选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
教学资料2018-06-03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优选6篇)

平移教学设计【优选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教学资料2013-06-05
平移教学设计【优选6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  卖火...
教学资料2013-04-06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