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物理教学实录(精简3篇)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物理教学实录 篇一
在物理学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电荷的知识。电荷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它可以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那么,什么是正电荷和负电荷呢?本篇将通过物理教学实录,详细介绍摩擦起电以及两种电荷的产生原理。
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摩擦起电的过程。摩擦起电是指通过物体之间的摩擦作用,使得物体获得电荷的过程。在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摩擦起电机来观察这一现象。摩擦起电机由一个绝缘杆和一个橡胶球组成。当我们用手摩擦橡胶球时,球会带上电荷。这是因为橡胶球与我们的手之间发生了摩擦作用,导致电子从橡胶球转移到了我们的手上,使橡胶球带上了正电荷。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是指物体失去了电子,带有多余的正电子,因此带有正电荷。而负电荷则是指物体获得了额外的电子,导致带有负电荷。在摩擦起电的实验中,橡胶球带上了正电荷,而我们的手则带有负电荷。
那么,为什么物体会带上正电荷或者负电荷呢?这涉及到物质的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云组成。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物体之间的摩擦作用会导致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当物体失去电子时,它带有多余的正电子,因此带有正电荷。相反,当物体获得电子时,它带有额外的电子,因此带有负电荷。
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电荷和负电荷的产生过程。这些实验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电荷的本质,还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电磁学奠定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摩擦起电的现象,比如在冬天脱衣服时,我们的头发会因为与衣物摩擦而带上静电。
总结一下,摩擦起电是通过物体之间的摩擦作用使物体获得电荷的过程。正电荷是指物体失去了电子,带有多余的正电子,而负电荷则是指物体获得了额外的电子。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荷的产生原理,为进一步研究电磁学打下基础。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物理教学实录 篇二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学习了摩擦起电的过程以及正电荷和负电荷的产生原理。本篇将继续介绍摩擦起电的一些特点以及与电荷相关的实际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摩擦起电的一些特点。首先,摩擦起电是一种静电现象,即物体带电但不流动。这是因为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电荷是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的,而并没有通过导体进行流动。其次,摩擦起电是一种表面现象,即电荷主要分布在物体的表面上。这是因为摩擦只会影响物体的表面,而不会对其内部产生影响。此外,摩擦起电是一种局部现象,即只有摩擦部分的物体带电,而其他部分没有带电。
除了了解摩擦起电的特点,我们还可以探索一些与电荷相关的实际应用。其中一个应用是静电除尘。在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尘埃,这些尘埃会对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通过利用摩擦起电的原理,可以将带电的喷雾颗粒喷洒到尘埃上,然后通过静电吸引,使尘埃带电并沉降到地面上,从而达到除尘的效果。
另一个应用是静电粉末涂料。在涂料行业中,传统的涂料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液,对环境造成污染。而静电粉末涂料则利用了电荷的特性,在涂装过程中将粉末带电并吸附在物体表面上,然后通过加热固化,形成坚固的涂层。相比传统涂料,静电粉末涂料不仅能够提高涂层的质量和耐久性,还能够减少废气和废液的排放,具有较好的环保效益。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摩擦起电不仅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还具有许多实际应用。通过了解摩擦起电的特点和与电荷相关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荷的本质,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电磁学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可能性。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物理教学实录 篇三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物理教学实录
在去年9月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上,代表我省参赛的两名选手,济南一中曹生印和曲阜舞雩坛中学孔祥龙分别获得高中组和初中组一等奖。现将孔祥龙老师的教学实录刊登,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演示1:取两片吹塑纸,将一片放在可以灵活转动的支座上,用另一片靠近它,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然后用手摩擦这两片吹塑纸,再靠近,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不用手摩擦时它们没有作用,用手摩擦后它们互相排斥)
师:都是这两片吹塑纸,为什么不用手摩擦时它们不发生作用,而用手摩擦后它们却互相排斥呢?(稍顿)解释它,要用到电的知识。提到电,同学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电视都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一些电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有关电的知识。
(板书:第四章 电路)
二、讲授新课
1蹦Σ疗鸬
学生实验1: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师:这两次实验现象相同吗?
生:不同。
师:有什么不同?
生:不摩擦时橡胶棒不吸引碎纸屑,摩擦后吸引碎纸屑。
师:就是说摩擦过的橡胶棒跟不摩擦的橡胶棒有了不同的性质,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
生:摩擦。
师: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板书:1蹦Σ疗鸬纾┪夜古代人民非常善于观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玳瑁吸裙”的记载,玳瑁是一种美丽的龟壳,人们在用它作首饰时无意中发现摩擦后的玳瑁会吸引衣服。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
(学生讨论举例)
师:实际上,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只要你细心观察,还会有所发现,请课后收集一下,看谁的发现更多、更有趣。
2绷街值绾伞
学生实验2:(结合投影表格1介绍并示范实验的做法)每组有两根同样的玻璃棒、两根同样的橡胶棒、两块同样的毛皮、两块同样的绸子等,两位同学同时都用绸子摩擦玻璃棒,使它带电,将一根放在支座上,记清哪端带电,不要用手摸带电的一端,用另一根玻璃棒的带电端靠近这根玻璃棒的带电端,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重做刚才的实验;再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刚才的实验,并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在表格1中。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运用多媒体投影将学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记入表格1中,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从这些实验现象中能发现什么呢?
师:第三次与前两次的现象为什么不同呢?我们来找找原因。(启发引导)这一次的实验情况与前两次有没有不同之处呢?
(学生思考、讨论)
师:第一次实验用的是同样的两根玻璃棒,都用同样的绸子摩擦,它们带的电荷是不是应该相同?
生:相同。
师:它们互相排斥。第二次呢?
生:都是同样的橡胶棒,又都用同样的毛皮摩擦,它们带的电荷也应该相同,它们也互相排斥。
师:再看第三次实验,如果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也相同,它们将会怎样?
生:互相排斥。
师:可是现在它们却互相吸引,这表明什么?
生:它们两个所带的电荷是不同的。
师:我们现在发现了这样两种不同的电荷。(
板书: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师:刚才说过,用摩擦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这些物质所带的电荷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或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是否相同呢?有没有跟这两种电荷都不相同的第三种电荷呢?我们怎么用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呢?例如:取一个泡沫塑料块,用塑料袋摩擦,使它带电,要验证它带的电荷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是否相同,实验该怎么做?(稍顿)借鉴一下刚才的实验,你能想个办法吗?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怎么判断所带电荷是否相同呢?
生:根据吸引、排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