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精简3篇】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群落的演替模式及其特点;
3.理解群落的演替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1.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群落演替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对群落的演替了解多少?你们认为群落的演替对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2.讲解群落的演替(15分钟)
通过讲解群落演替的定义、分类及其影响因素,让学生对群落的演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探究群落的演替模式(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通过研究文献、观察实地样本等方式,探究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模式。要求学生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阐述演替的原因及其特点,并结合实例进行讨论。
4.展示与总结(10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群落的演替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与学生一起总结群落演替的规律。
5.练习与评价(10分钟)
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个人评价。
6.拓展与应用(15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生态系统,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方式,深入了解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过程,并撰写一篇报告。
7.反思与总结(5分钟)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群落的演替是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过程;
2.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群落的演替模式;
3.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掌握群落的演替规律。
教学步骤:
1.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段群落的演替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了什么?你们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演替过程?
2.讲解群落的演替(15分钟)
通过讲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模式,让学生对群落的演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实地考察与研究(30分钟)
带领学生到校园内的一个自然生态区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小区域,观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并记录下来。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该生态区的群落演替过程,并撰写一份观察报告。
4.展示与讨论(15分钟)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报告进行展示,并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群落的演替模式,让学生能够对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演替有更深入的理解。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观察报告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和疑惑。
6.拓展与应用(15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生态系统,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方式,深入了解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过程,并撰写一篇论文。
7.反思与展望(5分钟)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展望,提出自己对群落演替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篇三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xx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xx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xx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hm2,荒山造林3.25×106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xx年前退耕还林1.47×107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950
退牧还草。从xx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2)√。
2.d。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