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篇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认可。拿来主义是指通过借鉴和利用他人已有的成果和资源来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策略。它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合作和分享来实现共同进步。
在教学设计中,拿来主义可以被运用到许多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例如,在语言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借鉴他人的口语表达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在科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参考已有的实验设计和方法论来进行自己的实验研究。在艺术创作中,学生可以欣赏他人的作品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启发。拿来主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为了有效地运用拿来主义教学策略,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首先,教师需要具备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准确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其次,教师需要具备信息检索和筛选的能力,以便找到适合学生的优质学习资源。此外,教师还需要具备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合理的任务设计和评估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最后,教师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资源并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
在实施拿来主义教学策略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任务,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并进行研究,学生可以从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中获取新的思路和见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展示和分享,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从他人的反馈中得到提升。
总之,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运用拿来主义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但是,拿来主义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才能真正受益于拿来主义的学习方式。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篇二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学习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获取的需求,而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正逐渐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
拿来主义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借鉴和利用他人已有的成果和资源来提高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有许多优点。首先,拿来主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资源,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和资源。其次,拿来主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可以从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中获取新的思路和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此外,拿来主义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和分享来实现共同进步。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运用拿来主义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任务设计,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并进行研究,学生可以从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中获取新的思路和见解。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学习展示和分享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从他人的反馈中得到提升。
然而,拿来主义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学生在使用拿来主义学习方式时可能会面临信息过载的问题,他们很难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内容。其次,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辨别真伪、分辨好坏。此外,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教学技能和知识,才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拿来主义学习方式。
总之,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运用拿来主义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然而,拿来主义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才能真正受益于拿来主义的学习方式。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篇三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的一篇精讲课文,也是“文明的对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教学目的: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于漪设计]。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想:
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3.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1.由课外阅读引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半学期以来,据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多达六十七种。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平均每个同学课外书籍看五本左右。有个同学连杂志带书籍看了四十多本。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选译,还有同学看《西厢记》。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
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2.解题:
请同学看课文注释①,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于漪设计]》。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师生共读:且介亭杂文。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3.讲读课文前半部分。
文章前半部分是第一节到第四节。请同学们阅读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同学阅读、思考、回答,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懂得文章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
(1)同学细读第一节,思考回答:什么是“送去主义”?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别的且不说罢”,“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在揭露中起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条理清楚地口述三件事,明确: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捧”中寓“送”,“还要送”,虔诚恭敬之态可掬。批判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学生齐读第一节,思考、议论、回答“别的且不说罢”的作用,明确:这一句非常严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单讲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其实,国民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何止只是“学艺”上的问题?何止只是文化领域的事情?当时是一九三四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卖国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2)第二节以朗读过渡,讲述“礼尚往来”的含义。
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媚外,只送去,送去,送去,不拿来。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怎样呢?
(3)学生默读第三节,要求找出说明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语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默读巡视、指导,辨别“诩”、“炙”的字形、字音,讲述“自诩”、“残羹冷炙”的含义。
学生议论、回答,明确: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论述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学生朗读第三节,体会内容与写法。
(4)学生朗读第四节,思考回答:这一节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这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学生回答,要求明确:特地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反动派不过象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抛给”,贬义,用鄙视的目光。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