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精选3篇)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 篇一
原文:
贺新郎
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佳士阑干处,朝游散未宴。
醉舞红尘乱,愁吟白日懒。
远山带樵色,河岳度渔艰。
别有一家人,千里共婵娟。
译文:
祝贺新郎
寄给辛幼安和见怀韵
在佳士阑干的地方,早晨的游玩还未结束。
醉舞在红尘中热闹,愁吟在白天中慵懒。
远山带着樵夫的颜色,河岳经历了艰难的渔猎。
有一家人,虽然千里之遥,但共同欣赏着美丽的月光。
创作背景: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杜牧是唐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婉约细腻而著称。这首诗是杜牧在离开长安之后寄给好友辛幼安的一封信,表达了对好友的祝贺和思念之情。
诗中的佳士阑干是指美好的地方,表示诗人希望新郎生活美满幸福。诗中描述了早晨未宴的景象,描绘了醉舞红尘的热闹场景和愁吟白日的慵懒心情,展现了世俗中的欢乐与忧愁。远山带樵色,河岳度渔艰表达了生活的艰辛和困难。最后一句“别有一家人,千里共婵娟”则表达了作者和好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即使身处千里之遥,但依然共同享受着美丽的月光。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表达展现了杜牧独特的艺术风格,将对新郎的祝福与对好友的思念融为一体,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它不仅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而且也成为了后世诗人的学习范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 篇二
原文:
贺新郎
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佳士阑干处,朝游散未宴。
醉舞红尘乱,愁吟白日懒。
远山带樵色,河岳度渔艰。
别有一家人,千里共婵娟。
译文:
祝贺新郎
寄给辛幼安和见怀韵
在佳士阑干的地方,早晨的游玩还未结束。
醉舞在红尘中热闹,愁吟在白天中慵懒。
远山带着樵夫的颜色,河岳经历了艰难的渔猎。
有一家人,虽然千里之遥,但共同欣赏着美丽的月光。
创作背景: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杜牧是唐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婉约细腻而著称。这首诗是杜牧在离开长安之后寄给好友辛幼安的一封信,表达了对好友的祝贺和思念之情。
诗中的佳士阑干是指美好的地方,表示诗人希望新郎生活美满幸福。诗中描述了早晨未宴的景象,描绘了醉舞红尘的热闹场景和愁吟白日的慵懒心情,展现了世俗中的欢乐与忧愁。远山带樵色,河岳度渔艰表达了生活的艰辛和困难。最后一句“别有一家人,千里共婵娟”则表达了作者和好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即使身处千里之遥,但依然共同享受着美丽的月光。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表达展现了杜牧独特的艺术风格,将对新郎的祝福与对好友的思念融为一体,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它不仅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而且也成为了后世诗人的学习范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原文_译文_创作背景 篇三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是南宋词人陈亮的作品,这首词先论天下大事,雪耻无望,令人痛愤,再表达希望志同道合的二人今后互相鼓励,奋斗到底的共勉。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原文
宋代:陈亮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年华老去我能向谁诉说?看了多少世事变幻,是非颠倒!那时留在中原的父老,活到今天的已所剩无几,年青人已不知复仇雪耻。如今在世的,当年都是乳臭未干的婴儿!宋金议和有着多少的悔恨,世间哪有南北政权平分土地的道理。胡女弄乐,琵琶声声悲。
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怎堪离别。只有你(辛弃疾),与我有许多相同的见解。我们天各一方,但只要双方不变初衷,则无须多问挂念。希望不会缺少知音。炼丹一旦成功,就要牢牢拾取,点铁成金。龙虎丹炼就,就可功成迸裂而出。
注释
1.贺新郎:后人创调,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2.辛幼安:辛弃疾,字幼安,淳熙十五年(1188年)末,辛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与陈亮,因作此词相和。
3.和见怀韵:酬和(你)怀想(我而写的词作的)原韵。
4.凭谁说:向谁诉说。
5.神奇臭腐:《庄子·知北游》:“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言天下之事变化甚多。
6.夏裘冬葛:《淮南子·精神训》:“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箑(shà):扇。本指冬日穿葛衣、 用扇子,夏日寄裘皮,是与时不宜。此喻世事颠倒。
7.犹未燥,当时生发:陈亮《中兴论》云:“ 南渡已久,中原父老,日以殂谢,生长于戎,岂知有我!昔宋文帝欲取河南故地,魏太武以为我自生发未燥,即知河南是我境土,安得为南朝故地?故文帝既得而复失之。”生发,即胎毛。生发未燥即胎毛未干,指婴儿时。
8.二十五弦:用乌孙公主、王昭君和番事,指宋金议和。《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 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应上片末句之“汉宫瑟”。乌孙公主与王昭君之和亲,均以琵琶曲表哀怨,故此处之瑟实指琵琶。
9.月:以月喻地。
10.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演然流泪。”《皮树蔓·枯树赋》作“ 树犹如此” 。
11.妍皮痴骨:《晋书·慕容超载记》: “超自以诸父在东,恐为姚氏所录,乃阳(佯)狂行乞。秦人贱之,惟姚绍见而异焉,劝兴拘以爵位。召见与语,超深自晦匿,兴大鄙之,谓绍曰:‘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由是得去来无禁。”此处指己才不为人识,遭鄙弃而被埋没。妍皮,谓俊美的外貌:痴骨,指愚笨的内心。
12.伯牙弦绝:《吕氏春秋·本味》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知其志在太山、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此处是将辛弃疾引为知音。
13.九转:《抱朴子·金丹》:“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 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创作背景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陈亮约朱熹在
赣闽交界处的紫溪与辛弃疾会面。陈亮先由浙江东阳到江西上饶 ,访问了罢官闲居带湖的辛弃疾。恰好收到陈亮索词的书信,辛弃疾便将《贺新郎》录寄。陈亮的这首“老去凭谁说”,就是答辛弃疾那首《贺新郎》原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