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教学实录与评析【优质3篇】
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一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求解平均数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白板、黑板、笔、纸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知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组数字:2, 4, 6, 8, 10,并解释这是一组数列。然后,老师问学生这组数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这组数是递增的。
老师指出这组数是递增的,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这组数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这组数的平均数。
Step 2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
老师向学生解释平均数是什么,即把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老师给出一个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假设小明这周每天的身高分别是130cm,135cm,140cm,145cm,150cm,那么小明这周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学生思考并回答:平均身高是140cm。
老师通过这个例子向学生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并告诉学生求平均数的公式为:平均数 = 总和 ÷ 个数。
Step 3 练习求平均数
老师给学生出示一个练习题:小明这周每天的学习时间分别是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求小明这周的平均学习时间。
学生思考并回答:平均学习时间是3小时。
老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并在黑板上解答这个问题,告诉学生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Step 4 拓展练习
老师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明这周每天的体温分别是36.5℃,36.8℃,37.2℃,37.0℃,37.5℃,求小明这周的平均体温。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让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并在黑板上解答这个问题。
Step 5 总结与评价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要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评析:
本节课通过实际例子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通过练习题的设置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肯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与求解方法。
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二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白板、黑板、笔、纸
教学过程:
Step 1 复习
老师向学生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同时,老师让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练习题,确保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求解方法有所掌握。
Step 2 拓展应用
老师给学生出示一个拓展应用题:小明这个学期每门课的成绩分别是85分,90分,88分,92分,95分,求小明这个学期的平均成绩,并评价他的学习情况。
学生思考并回答:平均成绩是90分,学习情况较好。
老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并在黑板上解答这个问题,告诉学生如何求解平均成绩,并根据平均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Step 3 实际问题解决
老师给学生出示一个实际问题:某班级共有30个学生,其中20个学生的身高是130cm,10个学生的身高是140cm,求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学生思考并回答:平均身高是135cm。
老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并在黑板上解答这个问题,告诉学生如何求解平均身高。
Step 4 综合练习
老师给学生分发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某家庭一周的用水量分别是1吨,2吨,3吨,4吨,5吨,求这家庭一周的平均用水量。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让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并在黑板上解答这个问题。
Step 5 总结与评价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要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评析:
本节课通过拓展应用题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通过综合练习的设置和讨论,巩固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求解方法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肯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三
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目标
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1.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小组成员分工调查,收集数据。(小组成员的体重,家庭近几个月用电、电话费支出情况,一周气温变化情况等)
2.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军棋、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张老师第一次到我们班来上课,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生1:有意见,他们太矮或太高了,我们班同学身高应该在他们两人之间。
生2:我认为我们班同学身高大概与周×同学差不多。因为她不高不矮,最接近我们班中间身高,以她作标准最恰当。
师:有道理!请你猜测一下周×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猜测1米38厘米,本人证实为1米36厘米)
师:这个1米36厘米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生:(很多学生齐说出)是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师:对,要知道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就是求我们班的平均
身高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求平均数。(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用处?怎样求平均数?……)
【评析: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班上学生大概有多部’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和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