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学实录(精简3篇)

《〈孟子〉两章》教学实录 篇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详细记录下《孟子》中的两章内容,并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第一章,孟子曰:“人之所以能,是以不能。”这句话意味深长,反映了孟子对人性的理解。他认为人天生具备了某种潜在的能力,但如果没有经过教育和修养,这种能力就无法得到发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潜能,通过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引导,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充分发挥。

第二章,孟子讲到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受到种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道德观念的淡化。因此,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仁义道德意识,让他们能够正确判断是非、善恶,并以正确的态度和行动对待他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应用《孟子》中的教育理念:

首先,了解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能。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引导方式,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并进行深度发展。

其次,注重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强调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可以通过讲解经典文献中的道德故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仁义道德意识,让他们能够正确判断是非、善恶,并在实际生活中用正确的态度和行动对待他人。

最后,提供实践机会。《孟子》中的教育理念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应用《孟子》中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使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用正确的态度和行动对待他人。这样的教育实践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人才。

《〈孟子〉两章》教学实录 篇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孟子》中的两章内容进行教学实践,并分享一些实际案例和经验。

第一章,孟子提到“人之所以能,是以不能。”这句话强调了人的潜能和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例如,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热情,进而发现自己在文学方面的潜能并进行深度开发。

第二章,孟子谈到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仁义道德意识。例如,在班级中可以开展互助活动,让学生相互帮助和关心,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友爱精神;在历史课上,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道德选择,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正确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

除了以上两章内容,还有其他章节也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意义和教学方法。例如,孟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观点,这对我们教育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总结来说,通过运用《孟子》中的两章内容进行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他们的仁义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样的教学实践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人才。

《〈孟子〉两章》教学实录 篇三

有关《〈孟子〉两章》教学实录

  【教学依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警句,不知点燃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它让人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它促人明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理想;它让人彻悟“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真谛。这些千古绝论,就出自于春秋战国时孟子的《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皆为说理散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施行“仁政”与否。从而阐明“人和”对战胜的决定作用,由此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人只有通过艰苦磨炼,才能有所作为。进而由个人谈到治国,由此自然导入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

  教学这两篇短文,切忌把它上成纯文言知识传授的机械枯燥的工具课,而应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见解,真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释疑的能力,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两篇短文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所以在教学中要始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受到深刻的德育美育的熏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⑵ 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

  ⑶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⑷ 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

  ⑸ 动情背诵课文,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⑹ 多角度赏读课文,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⑴ 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⑵ 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⑶ 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创设互动互学的教学情景。

  ⑷ 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纵深角度扩展学生阅读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对作品的倾心解读,实际上也就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本文采取“文言美文六步诵读法”来教学,六步为:初读课文,疏通句意;吟读课文,引情入境;研读课文,理解文意;赏读课文,玩味精粹;展读课文,飞扬神思;背读课文,积累语言。其核心就是强调“以读为本”。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3、创设“质疑──探疑──解疑”的教学情景。“学则须疑”,疑能增进兴趣,疑能获得真知,心中有疑,才会探疑,主动探疑才会科学释疑,在这个过程中,将充分突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4、比较阅读,迁移拓展。阅读两篇短文,要在比较中弄清它们在论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方面有何异同。这样联系起来思考,将会更有启发性,同时还可以由此及彼,联系生活,进行必要的迁移拓展。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避免上成纯文言知识传授课和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构思】

  1、导语激趣,导入课题。激趣是这一环节的重点,方法多种多样,可由孟子众多的名言警句说起,可由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导入,可讲孟子的生平故事,……总之,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句意。辨析疑难字词句,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互相解疑,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解决。

  3、吟读课文,引情入境。反复吟诵课文,揣摩吟诵要领,体味吟读美感,从而忘我入境,让读者与作者彼此心心交融。

  4、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在研读探究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读。速读知大意,细读明道理,在范读、齐读、对读中质疑发问,探讨解疑,挖掘课文内涵,明了作者观点,懂得作者所讲的道理。

  5、赏读课文,玩味精粹。引导学生学会在诵读中欣赏,在欣赏中诵读。一赏其严密的逻辑思路。二赏其恰当多样的论证方法。三赏其精辟生动的论证语言。四赏其独到铿锵的政治见解。

  6、背读课文,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诵中有思,思中有获。此项任务可延展到课外完成。

  7、展读课文,飞扬神思。由此及彼,联系自我,链接生活,拓展阅读和思考的空间,从语文小课堂走向生活大课堂。

  【课堂实录】

  一、导语激趣,引入正题

  师:同学们,我们在讲“诸子百家”时,常提到“孔孟”二人,这里的“孟”,就是“孟子”,大家对孟子知道多少?

  (以问题导入,考查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和筛选处理资料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常识。)

  生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为“亚圣”。

  生2: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功立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提倡“仁政”“王道”的治国理想。

  生3: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此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师:同学们收集资料能择其重点,不错。对于这样一位儒家学派的大师,你知晓他哪些流传千古的精辟言论呢?

  生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5:“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师:他的这些言论代表他怎样的政治主张和怎样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走近孟子,去品读他的《孟子》两章。

  二、初读课文,疏通句意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圈点批注疑难字词句,通过、看注解、同学交流、师生交流,尽可能地解决问题。

  师:通过自学,大家还有哪些疑难字词句没有解决,请提出来。

  生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有几个形容词,如“苦”“劳”“饿”“空乏”,它们后面都接了宾语,请问我应该怎样解释这几个词?

  师2:哪位同学帮他解答一下?

  生:形容词后面接宾语,一定活用为动词了。可分别解释为: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使……资财缺乏。

  师:对,这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的“行拂乱其所为”中“乱”的用法也如此。来,继续提问。

  生3:“发”与“举”的意思是不是一样的?

  生4:是一样的,都是“被举用”的意思。

  生5:我认为不尽相同,“发”与“举”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变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学生鼓掌。)

  师:回答得太精彩了,同学们是充满智慧的,如果还有问题,请赶快向他们提出来,你将会得到最诚挚的帮助。

  生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怎样的?

  生7:这句话应该这样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取得胜利。”

  生8:“委而去之”怎样翻译?

  生9: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是放弃,“去”是离开,注解上有,请你自学时不要忘了读注解。

  师:这位同学既有正确的解答,还有真诚的提醒,很不错。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或还有什么内容需强调?

  生10:请同学们注意文中几个字的读音,一个是“畎”,读 quǎn;一个是“傅说”中的“说”,读 yuè;“胶鬲”的“鬲”要读 gé;“曾益其所不能”的“曾”读zēng,通“增”;“法家拂士”的“拂”读 bì,通“弼”,“辅佐”之意。

  生11:请同学们注意课文注解中“畔”“曾”“衡”“拂”几个通假字。并做上重点记号。

  生11:大家要注意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对于一词多义的要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如“亲戚畔之”中的“亲戚”,现在是因“婚姻联成的亲属关系”,文中则是“亲人”的意思。“所以”现在是表结果的连词,文中则是“用来”的意思。

  师:很好。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基本上解决了本文疑难或重点的字词句。让我们一齐流畅地朗读一遍课文。

  三、吟读课文,引情入境

  师:谁尝试吟读一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吟读指导,有吟读示范,有吟读尝试,把吟读训练落到了实处。)

  (生吟读。)

  师: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齐)好!

  师:只能说他朗读得很好,却少了一点吟的味道。吟读语速要稍慢一些,声音要有起伏变化。听老师吟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师读,生品)。

  师:两人一组,互相比一比,看谁吟读得好。

  (生读。)

  师:吟读得好,可以让我们享受到文言文的美感,它的节奏,它的韵律无不透出文言文的音乐美;吟读得好,还可以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去感受作者的内心,去理解作品的内容。让我们再来齐声吟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师:两篇短文均属议论性散文,仔细研读文意,你能读出哪些内容?分小组讨论、研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生1: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对第一篇文章的内容作出以下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背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生2:我们小组还读出了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即文章开头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科学释疑”在此环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生3:请问××同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什么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呢?

  生4:这一句是文章的主旨句,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化。

  生5:我们小组通过研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明白了本文反映了孟子对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看法和见解,他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使命,同时也顺便谈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结尾处归纳的。

  师:各小组都真正动了起来,通过研读课文,基本读懂了两篇文章的大意,如果同学们还想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话,就让我们一齐来赏读课文,玩味精粹吧。

  五、赏读课文,玩味精粹

  师:文无定读,同学们各人有各人的欣赏水平,各人有各人的见解。那就请大家充分展示自己的欣赏个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赏读你最欣赏的内容吧。(生赏读、交流)

  (撷取文章最美最精彩之处进行赏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相得益彰。)

  生1:我最欣赏这两篇文章的结构,它们是那样的严密,紧凑,一气贯穿,浑然一体,就拿第二篇来说吧。全文4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开头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然后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归纳中心论点。

  师:议论文最讲究逻辑的严密,这位同学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概括出了文章严密的结构,在思考中,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生2:我最欣赏第一篇第四自然段在结构安排上的独具匠心,这一段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如此论述,更深化了中心论点。

  生3:我最欣赏第二篇第一段,因为这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生4:我最欣赏第二篇的第三段,因为这一段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中,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如常无忧患,则往往遭至灭亡。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生5:我最欣赏第一篇短文在说理时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第三段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气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如第四段,运用排比,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运用对比,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比较,点明文章主旨。

  生6:我最欣赏这两篇短文的语言,两篇文章多用短句,句式整齐,近似对仗,读起来琅琅上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的六句,第二段“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

  (生边说,边摇头晃脑地读,赢得阵阵掌声。)

  师:听同学们争先恐后醉心地讲述,老师和大家一样,也完全沉醉在这两篇短文的艺术魅力之中了。这么精美的文章,这么睿智的见解,这么透辟的论述,不背下它一定是学习中的一大遗憾,请同学们试着背下来。

  六、背读课文,积累语言

  师:哪位同学能大胆地站起来背诵一下第一篇。

  生1:(一学生背,但不熟)

  师:虽然不很熟,但能边想边背,说明自己对课文理解较好,再请×××同学背一下第二篇。

  生2:(背书,较熟练)

  师:掌声鼓励。

  (学生啧啧赞叹。)

  (趁热打铁,及时背诵。让学生充分认识背诵对语言积累的重要,同时,请一生起来示范,能唤起学生对背读课文的强烈兴趣,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七、展读课文,飞扬神思

  师:孟子以其酣畅淋漓的论述,阐明了“逆境造就人才”这个道理。请同学们联系实际,结合现实,谈谈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立足课文,飞扬神思,唇枪舌剑,难分高下,此环节把教学推向了最高潮。)

  (生思考、交流、推举代表发言。)

  生1:我觉得“顺境也能造就人才”,因为像现在,许多的“微软少壮派”就是“顺境成长”的典例,他们从小就在自然的环境下成长,并没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校内,而用于娱乐、交友。他们不曾经历过艰辛,却同样获得了成功,难道有人还想遭受磨难?

  生2:我还是赞同孟子的观点。古往今来,许多领域中杰出贡献的人都是在逆境中诞生的。贝多芬在两耳失聪,双眼失明的情况下谱出了震惊音乐界的《命运交响曲》;爱迪生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发明了电灯;轮椅上的霍金不畏命运的挫折提出“黑洞说”,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都说明──逆境造就人才。

  生3:我认为,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勇;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钩心斗角;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充满信心;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爱人爱己……因此我要说:顺境给予孩子的成长影响要好一些。

  生4:我认为环境对人的成长固然很重要,但关键还是靠自己主观的努力。逆境也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

  (长时间鼓掌。)

  师:“逆境磨炼人才”,“顺境也能造就人才”,关键看你是不是一个可造之才!同学们思维活跃,见解深刻,表达流畅,表现优秀,希望这种学风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发扬光大。下课!

  【教学反思】

  1、本次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次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长此努力,教师将乐教,学生将乐学!

相关文章

一年级语文小海星快回家说课稿(精彩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语文小海星快回家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 教材分析《小海...
教学资料2015-01-06
一年级语文小海星快回家说课稿(精彩3篇)

《规则在哪里》教学实录(通用3篇)

一、教学目标:1、通过游戏,体验、了解规则。2、在讨论、调查的基础上,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3、了解与小学生有关的规则。二、教学准备:1、设计调查报告2、学生自主调查,了解相关规则,完成调查报告。3、...
教学资料2019-02-05
《规则在哪里》教学实录(通用3篇)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把铁路修...
教学资料2012-05-01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精选3篇)

小数除法的练习课教学设计(精彩3篇)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P76--77,练习十三。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熟练进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口算计算。2、进一步理解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教学资料2017-08-04
小数除法的练习课教学设计(精彩3篇)

《请鹳鸟到咱们家过冬》教学设计【精简3篇】

教学目标: 1、学习9个生字,认读7个字。 2、能正确读写课后练习中的词语。 3、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规范书写,重点指导“结、哪、翔”。 教学难点: 一...
教学资料2012-02-05
《请鹳鸟到咱们家过冬》教学设计【精简3篇】

地理教学反思(优秀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
教学资料2011-06-03
地理教学反思(优秀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