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实用3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展开和折叠的概念,并能够正确操作。
2. 学生能够观察和发现展开和折叠的规律。
3. 学生能够应用展开和折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展开和折叠的概念。
2. 观察和发现展开和折叠的规律。
3. 应用展开和折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展开和折叠的示例物体,如纸盒、纸片等。
2. 学生准备纸张和铅笔。
教学过程:
引入:
1. 教师出示一个折叠好的纸盒,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立方体,然后展开纸盒,问学生展开后的形状是什么。
3.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展开后的形状是一个十字。
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1. 教师出示一个纸片,问学生如何将其展开成一个长方形。
2. 学生回答后,教师示范展开纸片的过程,并解释展开的概念。
3. 教师出示一个已经展开的长方形,问学生如何将其折叠成一个纸盒。
4. 学生回答后,教师示范折叠纸片的过程,并解释折叠的概念。
观察和发现:
1. 教师出示一个折叠好的纸盒,让学生观察并写下他们观察到的规律。
2. 学生交流并讨论观察到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展开和折叠的规律。
应用:
1. 教师出示一些展开和折叠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3. 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纠正他们的错误。
总结:
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展开和折叠的概念和规律。
2. 教师强调学生掌握展开和折叠的技巧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3.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应用展开和折叠的知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展开和折叠的概念,并能够正确操作。
2. 学生能够观察和发现展开和折叠的规律。
3. 学生能够应用展开和折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展开和折叠的概念。
2. 观察和发现展开和折叠的规律。
3. 应用展开和折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展开和折叠的示例物体,如纸盒、纸片等。
2. 学生准备纸张和铅笔。
教学过程:
引入:
1. 教师出示一个折叠好的纸盒,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立方体,然后展开纸盒,问学生展开后的形状是什么。
3.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展开后的形状是一个十字。
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1. 教师出示一个纸片,问学生如何将其展开成一个长方形。
2. 学生回答后,教师示范展开纸片的过程,并解释展开的概念。
3. 教师出示一个已经展开的长方形,问学生如何将其折叠成一个纸盒。
4. 学生回答后,教师示范折叠纸片的过程,并解释折叠的概念。
观察和发现:
1. 教师出示一个折叠好的纸盒,让学生观察并写下他们观察到的规律。
2. 学生交流并讨论观察到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展开和折叠的规律。
应用:
1. 教师出示一些展开和折叠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3. 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纠正他们的错误。
总结:
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展开和折叠的概念和规律。
2. 教师强调学生掌握展开和折叠的技巧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3.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应用展开和折叠的知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篇三
小学五年级数学《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
(2).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3).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4).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2.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一课,在本单元中位于“长方体的认识”与“长方体的表面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一节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做一做”、“练一练”两个栏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本节课的“展开与折叠”,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习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长方体、正方体都有12条棱、6个顶点,以及长方体的6个面的形状与正方体6个面的形状的不同等。这些正是组织“展开与折叠”教学内容的生长点,小部分学生对长方体已初步建立了空间感,但要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难度是相当大的。分析原因:其一,学生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缺乏认识上的经验,存在认识上的障碍;其二,学生较难用语言来描述自己想象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其三,大多数学生无想象的习惯,存在养成习惯上的障碍等等。故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拟定加强想象、操作实践、课件演示、焦点问题讨论等方面,以达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2.过程与方法: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评价任务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活动过程
环节
学习过程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5分钟
活动一(5分钟)
1.(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3分钟
活动一(3分钟)
1、引发猜想,唤起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
(评价目标一)
活动二(10分钟)
1.(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
2.出示做一做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
(评价目标二)
环节三
解疑答惑
发现规律
12分钟
活动一(12分钟)
1、深化理解长方体、想、正方体的展开图。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剪一剪。(汇报后板书)
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初
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巩固训练
达标检测
10分钟
活动一(8分钟)
1、完成“练一练”第2、3题。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评价目标二)
环节五
拓展延伸
课堂总结
简单的展开与折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其实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研究其它的立体图形。相信同学们随着课后的不断研究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