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反思【推荐3篇】
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反思 篇一
历史活动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认识到在历史活动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讲述和讲解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决定采用更加互动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某个历史事件时,我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探索。同时,我也会增加一些互动活动,如历史角色扮演、历史场景模拟等,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其次,我也发现历史活动课的评价方式存在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考试和作业的方式进行评价,这种方式偏重于对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的考察,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历史能力,我决定增加一些项目性评价和实践性评价的方式。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参与历史研究项目,进行资料搜集、分析和展示,从而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历史活动设计,如组织历史展览、撰写历史故事等,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最后,我也发现历史活动课的教材和资源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主要依赖于教科书和课本,这种方式比较传统,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的单一和教学资源的匮乏。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资源,我决定积极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例如,我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观看历史视频等方式来进行学习,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和学习渠道。同时,我也会积极寻找一些历史活动的案例和资源,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以提供更加真实和生动的学习体验。
总之,历史活动课的教学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通过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改进评价方式和丰富教学资源,我相信历史活动课的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能力也将得到更好的培养。
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反思 篇二
历史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能力的重要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发现在历史活动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够高。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讲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决定采用更加趣味和互动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历史谜题等方式来引入课堂,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同时,我也会增加一些历史活动和游戏,如历史探秘、历史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其次,我也发现在历史活动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地培养。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主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记忆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决定增加一些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活动。例如,我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调查研究,让他们亲身参与到历史事件的探究中;我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活动设计,如组织历史展览、制作历史剧等,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我也发现在历史活动课的教学中,教学资源的使用不够充分。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主要依赖于教科书和课本,忽视了其他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了拓宽教学资源的使用,我决定积极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例如,我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观看历史视频等方式来进行学习,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和学习渠道;同时,我也会积极寻找一些历史活动的案例和资源,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以提供更加真实和生动的学习体验。
综上所述,历史活动课的教学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通过增加学生的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拓宽教学资源的使用,我相信历史活动课的教学效果会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能力也会得到更好的培养。
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反思 篇三
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在我国历史教育教学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学生主体活动给予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随着未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为了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我们将活动教学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使传统的教学过程发生一系列的变革,产生了以下新的特点。
一、活动课教学是以学生探究为中心,塑造和建构学习主体的教学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采用前苏联的历史教学方法,认为学生历史学习的任务是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而不是发现“真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究等活动,否认学生有自主发现、探索、认知事物的能力,在教学中必然置学生于消极。被动处境,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难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难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历史活动课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让师生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是对人类大现所经历的某些必要过程的“亲历、再认和再现”,是带有创新、发现性质的学习。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对他们所不知道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发现,才能主动实现对客体的不断涕化和提高,只有使学习主体通?quot;再现"和"重演’:人类的某些社会历史活动,去"占有,’具有独特形态的活动成果)"才能真正促使学生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因此,活动教学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地位,认为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活动中,主张学生由主动经验和探索的活动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并强调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的实践,来实现认识的深化。
活动教学强调探究,强调学生的
活动,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塑造和建构了学习主体。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操作、体验活动,学习才具有了主动探索的意义。通过学生自身的自主的思考活动,可以了解知识获得过程、经历知识价值生成过程,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机械接受和背记知识结论。活动在形式上保证了人人参与的可能。二、活动教学过程是注重活动性体验,强调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
人的活动是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的统一,理性活动通常指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一逻辑推理,并进而指导实践活动。非理性活动是指人的非逻辑、非条理化的活动,是人以非理性精神为前提和基础,凭借各种非理性精神形式(如本能、欲望、需要、意向、动机、希望、愿望、情绪、情感、意愿、信念、信仰等),依靠各种非理性方法(如想象、幻想、直觉、灵感、猜测等),来表达主体需要或客体属性的心理活动过程。理性活动主要形成人的理性精神,非理性活动主要形成人的非理性精神或人文精神。完整的人的发展是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的协调发展和统一。
现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种唯认知。唯理性教育,而失缺了非理性的情意活动。只强调对记忆、思维、认知等的训练和培养,过分偏重理智性的、概念性的知识分析,缺少引导学生对价值。美的理解和感受,重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轻情意发展和人格熏陶,忽视对于人的心灵的育化和情感的关怀,学生自身的希望、意愿、情感和态度常为教育者所忽视。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是失缺人文精神的不完整的人。
活动教学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相互交织,重视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的相互融合。不仅应关照生活在现实和未来中的人为求得生存发展而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应关注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价值,关心学生在情感、价值、意志等方面的体验。
活动性体验是一种依存于活动主体的主体性体验,它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内心体验。如在人文性活动中,他们经历着对于美丑的感受,积累着对于生活的理解与反思。在科学活动中,不纯粹是知识的累积和理性的推理。论证,也经历了情感的体验,如发现、探究活动中需要运用直觉、幻想、想象等。就学生的发展而言,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本身,是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可以说,正是活动提供了一条有效培养学生非理性精神的理想途径,正是活动给与了学生体验生命成长意义、培养完满人格的机会。
三、活动教学过程是以活动为基础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
传统教学视教学过程为间接经验过程,是掌握和占有既有人类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注重分析、演示、讲解方式,轻视实践、发现、探究等活动,忽视学生感性经验。直接经验的积累,从而容易失缺抽象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导致学生理解的歧义和不求甚解。学生只有借助机械背诵和表层理解来"掌握"知识,不理解事物的过程,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很难达成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和理解,更不利于其从事创造性的探究活动。
活动教学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地逼近客体本身的反映过程。实践对于人类的认识发展来说,是具有基础性的动力因素。只有经历必要的感性阶段,积累相应的直接经验,才能促成学生有效的思考,使知识的掌握富于意义,最终上升为学车的理性认识,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活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师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对客体进行观察,操作,在操作中进行探索。充分积累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语言和词汇,及时进行抽象、概括、综合、达到抽象的理解,实现由感性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无论对未知知识的认识还是对已知知识的再认识,都应当要求学生用主动探索发展的态度和洁动方式进行不断的认识,不仅要发现知识的由来;更要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实现认识的深化或发展。应将直接经验的积累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凭借直接经验去理解间接经验的意义,借助间接经验去获取更广阔更深层的直接经验。否则,只有直接绎验,难以发展学生系统化的认识;仅有语言讲授方式去间接地获取知识,学生不易深刻地理解知识和实际有效地运用知识中小学阶段,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讲,直接经验。感性认识在认识领域中所占比例应该是比较大的,故应强调以探究活动方式来展开对事物的认识。
四、活动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的教育过程。
实际上,学生乃至成人都是从他们的环境。家庭和社会中,直接地、现成地吸取经验、,从而获得大部分的教育。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学生的生活中开展,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自然成了教育的背景,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基础,教育者应了解这一基础,意识到并善于利用这一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
一方面,关注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个体生活经验的联系。要求在考虑知识具有的逻辑性。系统性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愿望和要求,考虑如何将新的问题。课题的学习同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关联起来,如何在学生的主体学习过程中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和经验储备,得到学生经验的支持,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要能为学生的经验所统整,进而活化为具体的。现实的及生活的内容,这些经验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为学生真正理解,与他们的生活实践及经验真正关联,使抽象的知识活化而统整到学生的经验之中。
另一方面,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和、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quot;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因为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
只有活动的教育价值真正为人们认识与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与发展主体的主体性才能受到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素质教育理想和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活动教学通过活动切实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学习,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最终会成为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