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优质3篇】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一
在这次的音乐课上,我选择了《伯牙绝弦》作为教学内容。《伯牙绝弦》是中国古代传世琴曲,以其悲壮的旋律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而闻名。通过教学实录的方式,我将向学生们介绍这首琴曲的背景故事以及音乐特点,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美妙的音乐作品。
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向学生们简要介绍了《伯牙绝弦》的背景故事。我告诉他们,伯牙和子期是两位古代琴师,他们互相敬重、相互学习,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然而,子期突然去世后,伯牙感到了巨大的失落和悲伤,他决定放弃琴艺,绝弦而死。这个故事传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对逝去朋友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我向学生们播放了一段《伯牙绝弦》的演奏录音。他们静静地聆听着,似乎被这首琴曲所打动。我鼓励他们仔细观察和倾听,以充分感受这首曲子所传递的情感。
随后,我向学生们介绍了《伯牙绝弦》的音乐特点。我解释说,这首曲子以悲壮的调子为主,充满了悲伤和思念之情。它运用了琴曲中的各种技巧和音色,通过琴弦间的跳动和颤动,表达出伯牙内心的痛苦和绝望。这种音乐表达方式与语言不同,需要我们通过倾听和感受来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琴曲,我提供了一些互动活动。我让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琴曲进行表演,用自己的方式来演绎伯牙内心的情感。他们可以用声音、肢体语言或者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琴曲中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表演来展示对音乐的理解。
最后,我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对《伯牙绝弦》的理解和感受。他们纷纷表示,这首曲子让他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悲伤和思念,琴曲中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述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他们通过互动活动和讨论,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琴曲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对古代琴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欣赏。
通过这次的教学实录,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通过音乐来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伯牙绝弦》作为一首古代琴曲,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它的美妙旋律和深情故事仍然能够打动人心,传递出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我相信,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培养出对美的感知力和欣赏力,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音乐表达方式。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二
在这次的音乐课上,我选择了中国古代传世琴曲《伯牙绝弦》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这首琴曲,我希望能够向学生们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之前,我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伯牙绝弦》的背景故事。我告诉他们,伯牙和子期是两位古代琴师,他们互相敬重、相互学习,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然而,子期突然去世后,伯牙感到了巨大的失落和悲伤,他决定放弃琴艺,绝弦而死。这个故事传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对逝去朋友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我向学生们播放了一段《伯牙绝弦》的演奏录音。他们静静地聆听着,似乎被这首琴曲所打动。我鼓励他们仔细观察和倾听,以充分感受这首曲子所传递的情感。
随后,我向学生们介绍了《伯牙绝弦》的音乐特点。我解释说,这首曲子以悲壮的调子为主,充满了悲伤和思念之情。它运用了琴曲中的各种技巧和音色,通过琴弦间的跳动和颤动,表达出伯牙内心的痛苦和绝望。这种音乐表达方式与语言不同,需要我们通过倾听和感受来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琴曲,我提供了一些互动活动。我让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琴曲进行表演,用自己的方式来演绎伯牙内心的情感。他们可以用声音、肢体语言或者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琴曲中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表演来展示对音乐的理解。
最后,我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对《伯牙绝弦》的理解和感受。他们纷纷表示,这首曲子让他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悲伤和思念,琴曲中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述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他们通过互动活动和讨论,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琴曲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对古代琴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欣赏。
通过这次的教学实录,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通过音乐来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伯牙绝弦》作为一首古代琴曲,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它的美妙旋律和深情故事仍然能够打动人心,传递出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我相信,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培养出对美的感知力和欣赏力,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音乐表达方式。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三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一、初读
1、侃侃聊聊:
师:学文言文,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板书:
难
生:我觉得学文言文最难的是断句和理解意思。
生:我觉得应该是了解文章其中的含义。
生:我觉得是要了解文言文中人物当时的心情。
师:这么难的文言文,你觉得你要做到哪些,这篇文言文才算学会了呢?学会的标准有哪些?
板书:
会
生:能够在现场表演出来。
生:能通顺地把它读下来。
生:能把它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
师:再提高一个层次,怎样才能算是学得比较好呢?
板书:
好
生:能了解文章的意境。
生:可以仿写。
生:揣摩人物当时的心情。
生:从故事中悟出所含的道理。
师:那今天,你既是一个学生,又是一个小裁判。用双重的身份进入课堂。一边学,看看解决了难点没有,学会了吗;评一评,学习过程的感觉怎么样。
(点评:课堂的导入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出发,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谈学习的困难,以便教师顺学而导,依学而教。同时强调孩子在课堂上的双重身份,也体现了新课堂的民主。 )
2、延伸背景:
师:齐读《伯牙绝弦》。俞伯牙,故事的主人公,你有哪些初步的了解?结合你学习时候搜集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生:他弹琴弹得非常好。
生:俞伯牙是个重情谊的人。
生: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对知音。
师: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高山流水,走进俞伯牙高超的琴艺之中。
3、品读课题:
师:同学们,再读课题──《伯牙绝弦》。
师:弦是什么,谁知道?
生:琴上的弦。
师:嗯,看,这就是弦,对于鼓琴而言,弦就是琴之魂哪。出示课件同学们再看琴字,它上面的2个王,如果我们把它连起来,它就像丝丝琴弦。古人在造这个字的时候就是用象形的办法,把琴弦标注出来了。可见,弦对琴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点评:说文解字,对弦的适度讲解补充学生知识经验不足,点明弦是琴之魂,有利于对后文俞伯牙破弦绝弦举止的理解与情感的共鸣。此设计巧妙。 )
师:那绝弦的绝,怎么理解?
生:断绝。
师:看,你会利用注释,会利用身边的资源,不错。连起来,绝弦的意思?
生:把弦弄断。
师:你会颠倒语序,用现代文的话来理解,真好。这文言文的翻译啊,不能逐字逐句,那么呆板地翻译,要学会变通,要学会模糊地翻译。
(点评:孩子容易逐字翻译,从而会产生语义不畅。教师适时强调文言翻译的模糊性和注重语感顺畅。这一方法值得在小学文言教学中推广。 )
师:谁来连起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俞伯牙把琴弦弄断了。
师:高声地把这四个字连起来读一读。
(点评:题为文眼,充分发挥课题的教学资源。对绝的理解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
4、读通读顺:
师:刚才大家都说文言难读。实际上,既是难点又是咱们必须做的事,那就是多读。请你自己读一读,遇到不通顺时,你可以问问身旁的小老师,还可以看看注释,争取把它读通顺。
生自由读。
师:读文言文,应该怎么读才像是一个小古人的模样呢?
生:摇头晃脑。
生:一只手要将书卷起,另一只手做动作。
生:要有适当的断句。
师:下面我要听听听咱们六⑵班同学的朗读啦。先数数,这篇课文总共几句话?
生:五句。
师:行,我请出五个同学。你们五个听好了,一人一句。不过,要连得顺畅,听起来就像一个人在读。能做到吗?全体安静,开始。
生五人连读。
师:很好。不过,这五个人读啊,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停顿不当。其实咱们读古文,首要的就是要读出节奏,要知道,古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的标点是今人加上去的。其实,每一篇古文就像一首歌一样,都有自身的节奏。下面大家请看这种符号∕。拿起笔,听唐老师读一读,在听出停顿的地方,请你在文中用这种符号标注节奏。待会儿,你也用这种节奏来试着读一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了学这课要想学得好,最好要来段音乐,音乐来了。全班配乐齐读。
师:你看,才上课一会儿,咱们已经读正确了,读通顺了。离学会它已经进了一步。其实啊,文言,就应该是这样逐句地去品味,越嚼越有味道。
(点评: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阅读确实有困难,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这种私塾先生惯用的土办法就是辅助学生正确朗读,理解文言文的简单有效的好办法。本课就是借助此法逐个解决学生阅读理解上的一个个障碍,达到古今贯通的教学效果。 )
二、感悟
1、一品:
师:同学们,你看,这一句话中,作者写了两个人,用了同样的一个字,什么字?
生:善。
师:是啊,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同学们,说他们是知音,他们真就是知音。他们两个虽然一个善鼓,一个善听。但,鼓与听之间都有一个相通之处。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相通的?
生:音乐。
生:琴声。
师:原来,他们靠琴声相互传递着友情,传递着信息啊。同学们,就凭着对这琴声、对音乐共同的热爱,来说说在你心中,这是对怎样的朋友呢?
生:我觉得他们是一对相知相识的朋友。
师板书:
相知相识
2、二品:
师:多读一回课文就多一次理解。请大家再往下读。找找具体描写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的句子是哪两句话?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你发现了吗,这两句中间还有两个善字,这两个善,还是善于的意思吗?那你觉得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妙!好!
师:这个善字很有意思。造字的时候,这两个点,就像人们伸出的两个大拇指在称赞他,下面的口呢,我们还可以写得大一点,张大嘴巴,大声的称赞,大大的称赞,要让别人看得见,听得着的称赞。好啊,真棒啊!善哉,谁会读?
板书:
善
生:个别试读。全班读。
(点评:全文出现了四个善意思不同,尤其是后两个善,学生似乎只可意会不好言传,教师再次通过说文解字的办法,梳理了几个学生的表达,理解后的朗读就能找到夸奖的意思。这部分的字词教学扎实。 )
师:由此可见,文言的一字多义,在今后的翻译时候,你可得要小心啦。回到文中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你怎么翻译的?
生:妙妙妙,高大得犹如巍峨的泰山一样。
师: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呢?再请一个同学来翻译。
生:妙极了,好像茫茫的江河。
师:来,让我们做个善读者,通过我们的朗读,再现当时二人的对话场景吧。
生:读相关句子。
师:好一个善鼓的俞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在孤寂的俞伯牙的心中,他渴盼着就是什么呢?
生:知音。
师:此时钟子期的出现,俞伯牙的心情如何?心境如何?
生:他非常高兴有了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了。
师:就是一个喜字。
板书:
喜
师:课文还有这么一句总结的话: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这儿的念是什么意思?
生:想到。
师:与念相呼应的是一个什么字?
生:得。
师:得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理解、知道。
师:这一念一得之间配合得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默契: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接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
生:接读: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再想想,琴技高超的伯牙还会念着些什么呢?
生:他会想到炊烟。
师:你能不能用个叠词来形容这个炊烟呢?
生:袅袅炊烟。
师:同学们,你们听,他说的有点像钟子期对伯牙的称赞了。峨峨泰山、袅袅炊烟。这位同学,你能不能像钟子期那般,用简约凝练的话来称赞伯牙琴声中的炊烟呢?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掌声!同学们再想想,伯牙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美丽的景象呢?
生:灼灼霞光。
生: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生:潇潇春雨。
生:善哉,潇潇兮若春雨。
(点评: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积累的语言来说话,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
师:看来,你们都是伯牙的知音啊。这正是,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知。
师:同学们,单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你们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一种朋友呢?
生:我认为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心弦相通的朋友。
师:在这个故事中,这一对朋友更是体现了心与弦的融合。板书:心弦相通来,让我们连起来把1~4句话读一读,体会当时那种欢乐融洽的气氛吧。
3、三品:
师: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第二年的中秋,在钟子期的墓碑前,俞伯牙做出了令世人惊愕的决定,请看这句话,全班读 。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同学们先数一数,这句话中,他做了几件事?
生:第一件事,伯牙说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第二件事,伯牙把琴弦摔碎了,终身都不弹琴了。
师:你会数,说明你会翻译了。对于伯牙而言,他心里好受吗?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生:沉到谷底,悲痛欲绝。
师:板书:悲是啊,就是一个悲字,由喜转到悲只因那知音已去啦。我们就带着这种悲伤的情怀再读一遍。
师:同学们,看到如此悲痛的俞伯牙,你想不想劝劝他呢?谁来劝劝他呢?请问你师伯牙的什么人?
生:我是俞伯牙的朋友。伯牙兄,人已不在世了,何必拿琴出气呢?你再坚持弹下去,说不定子期在天上听到了会更高兴。
生:我是伯牙的妹妹:哥哥呀,世上热爱音乐的人很多,也许未必只有钟子期一个人能听懂你的琴声,你为此而摔琴啊。
生:我是伯牙的师父连成先。
生:伯牙,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请听为师一劝呀: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子期已死,人死不可复生,以后你还要多多弹琴,他在黄泉路上也听到你的琴声。
师:文绉绉的言语让我感到,你不但是伯牙的知音,还是文言文的知音啊。
(点评:劝解是老师的`设计,因有前面充分感知知音的基础,才有此时学生个性多样的表达。劝伯牙的环节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充分展开想象,多角度的劝解伯牙。 )
师:此时,伯牙,你不能再沉默下去了,要不,世人可就真要误会你了。谁心里有回应的话,你告诉他们,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么做?伯牙在哪里?
生:子期死了,再也没有人能听懂我的琴声了。我再弹琴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我决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对于了解我、唯一能听懂我琴声、为我付出那么多的知音,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他。
生:子期死了,就让我的琴随他去吧。我不是无情之人,摔琴是我的一种纪念。
师:看来,是我们太不了解知音在他心中的地位与份量了。他毅然决然地还是作出了这个固执的决定。再读这句话,读得坚定些。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学到这,请你从生命的角度来说说,他们是怎样的一种朋友?
生:他们是一对同生共死的朋友。
师板书:
生死与共
(点评:学生对知音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老师的设计让孩子渐进式地体悟知音的内涵,丰富了其对文本的理解,也达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目的。 )
三、升华
师:你看,他们从最早的互相了解到后来的心弦相通,再到最后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这样的朋友,就不再是普通的朋友,而是知音。俞伯牙能因为得一知音而大喜,也可以因失去知音而大悲,应验了世人所说的千金易得,知音难觅啊。
师:我们就这么一路读着,译者,就把这一篇相隔千年的文言文弄懂了。现在,我请你们以一个裁判的身份,来说一说,文言,难不难?
生:不难。
板书:
(不)难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我学会了读书的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学习方法?
生:反复地读。
师:原来读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条便捷的学习途径。
生:理解它的意思,每字每句地理解。
师:那么,这篇课文你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怎么证明你学会了?
生:我可以把它翻译成白话文了。
生:我能通顺地读下来了。
生:我会断句了。
生:我读到了意境了。
师:看来你不仅读懂了文字,你还读到文字背后去了。
师:学完后,你还想怎么做呢?
生:我想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生:我想写个课本剧。
生:我想美美地再读几遍。
师:行,课后去做吧。最后,这则为世人所称道的千古佳话收录在《列子?汤问》中,让我们在下课之前,再一次和着音乐,注入你的情感,加入你的理解,把全文朗读一遍。
全班读。
师:能不看书吗?能背得下来吗?
生:能。
师:我相信,这样一则故事,一定会让你过目不忘的。来,全体起立,背诵。
全班配乐背诵。
【总评】
本节课,学生不仅对故事有了深入的认识,他们对人性、对社会的交往、对群体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把语文与生活嫁接一处,语文课堂便有了广度。此时在加上课后拓展环节,课堂就有了张力。全课设计以三品知音为线索贯穿前后,一气呵成,既让孩子扎扎实实地接受了一次语言文字训练,又在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滋养,课堂的语文味浓重,学生学习效果凸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