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经典6篇)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篇一

梅岭三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包括《孟子章句》、《庄子章句》和《老子章句》。这些章句是对孟子、庄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解读和评论,对于学习中国文化和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将介绍一套针对梅岭三章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思想和核心观点。

3.学会阅读和理解梅岭三章的章句。

4.能够运用梅岭三章的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1.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通过展示相关的文献和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梅岭三章的作者及其时代背景。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

2.梅岭三章的主要思想和核心观点:通过分析梅岭三章的章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观点。通过对比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章句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3.阅读和理解梅岭三章的章句:通过阅读和解读梅岭三章的章句,让学生掌握阅读古代文献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章句中的隐含意义和哲学思考。

4.运用梅岭三章的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实际案例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梅岭三章的思想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通过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梅岭三章的实用性和普适性。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梅岭三章的背景、作者、主要思想和章句的阅读方法。

2.讨论法: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梅岭三章的章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案例分析法:通过给学生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梅岭三章的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4.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活动和实践项目,让学生运用梅岭三章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评价:

1.书面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检查学生对梅岭三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口头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梅岭三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实践评价: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评价学生运用梅岭三章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成果。

以上是针对梅岭三章的教学设计,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运用梅岭三章的思想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让学生将梅岭三章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篇二

梅岭三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包括《孟子章句》、《庄子章句》和《老子章句》。这些章句是对孟子、庄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解读和评论,对于学习中国文化和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将介绍一套针对梅岭三章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思想和核心观点。

3.学会阅读和理解梅岭三章的章句。

4.能够运用梅岭三章的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1.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通过展示相关的文献和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梅岭三章的作者及其时代背景。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

2.梅岭三章的主要思想和核心观点:通过分析梅岭三章的章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观点。通过对比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章句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3.阅读和理解梅岭三章的章句:通过阅读和解读梅岭三章的章句,让学生掌握阅读古代文献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章句中的隐含意义和哲学思考。

4.运用梅岭三章的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实际案例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梅岭三章的思想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通过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梅岭三章的实用性和普适性。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梅岭三章的背景、作者、主要思想和章句的阅读方法。

2.讨论法: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梅岭三章的章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案例分析法:通过给学生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梅岭三章的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4.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活动和实践项目,让学生运用梅岭三章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评价:

1.书面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检查学生对梅岭三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口头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梅岭三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实践评价: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评价学生运用梅岭三章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成果。

以上是针对梅岭三章的教学设计,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运用梅岭三章的思想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让学生将梅岭三章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的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和这组诗篇回环递进的特点以及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在诵读中学习品味诗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人课文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诵读课文

  1.读正字音

  (1)自由朗读,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教师读音提示:旌旗jíng悬xuán阎罗 诸君 当纸钱dàng 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yìngyá遍种自由花zhòng

  (2)指名朗读,学生评析,教师总结。

  2.读明节奏

  (1)设疑讨论明确——体裁、节奏、韵脚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揣摩读法,齐声朗读,教师分析。

  3.读悟感情

  (1)了解作者(略)

  (2)理解小序——明确主旨

  ①小序的内容是?

  讨论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②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三、读品诗歌

  (一)朗读第一首诗,引导学生品读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明确:“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明确:“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虽死不渝)。“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㈡朗读第二首诗,引导学生品读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明确: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回首革命战争)。

  2.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意为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天下大势。

  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死不暝目)。

  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

  “捷报飞来当纸钱”令人想起南宋陆游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5.明确:“飞”这个动词,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带有民族特色,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出将军之口,妙语天成,壮而不悲。“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㈢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意思?

  明确:“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坚定乐观)。

  3.诗句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该”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当”、“须”,则都力量较弱。“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成功,革命理想实现,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五、读理层次(10分钟)

  ㈠默诵这组诗。

  ㈡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第一章内容概括: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的革命精神: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内容概括: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章内容概括: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的革命精神: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㈢引导学生体会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力量。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六、读入意境

  结合作者介绍和诗歌内容,诵读感悟,理解作者革命情怀。

  七、小结主题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八.写作特点

  1.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准确形象精练。

  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轨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获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一) 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二)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三)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默写这三首诗。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创作背景 必死险恶处境

  英勇面对险境 继续战斗 虽死不渝

  回首革命战争 死不暝目 激励战斗

  追溯参加革命 实现理想 坚定乐观

  回环递进 酣畅淋漓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

  2、了解诗歌语言的精练、压韵和节奏的特点。

  教学设计:

  1、课前,学生认真预习,扫清阅读障碍。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明白词、句的大意,培养自读能力。

  2、根据教材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强调诵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3、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陈毅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戎马生涯的余暇,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不少是反映他坚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的。《梅岭三章》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板书课题、作者)

  二、导读设计:

  1、先听一遍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核准字音,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提问:这三首诗饱含着怎样的感情?朗读时,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把握?

  明确:这三首诗,饱含着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歌的感情基调: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

  3、再听一遍朗读录音,请学生轻轻跟读,进一步领会诗歌感情。

  4、齐读小序。提问:小序里表现诗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表明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强调小序不但告诉我们诗作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缘起,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诗作的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是很有帮助的。(板书:“小序——时代背景”)

  5、男生朗读第一首诗。提问:诗中哪些诗句表现诗人上述感情?

  明确:“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可以说,为革命,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尚嫌不够,他是死而不已,因为他到了阴曹地府,还要“招旧部”、“斩阎罗”。“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板书:“一、视死如归(招、斩)”]

  6、女生朗读第二首诗。提问:哪些诗句表现诗人上述感情?

  明确:“此头须向国门悬”、“捷报飞来当纸钱”。前句出自《狱中杂感》。偶尔袭用前人成句,在旧体诗的创作中是可以的。用春秋时吴将伍子胥眼悬东门典故,意为诗人也像伍子胥一样死不瞑目。他寄望后来人多多努力,胜利的喜讯早日飞传。“飞”,轻捷、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板书:“二、死不瞑目(飞)”]

  7、齐读第三首诗。提问:哪些诗句表现诗人上述感情?

  明确:“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可以说诗人对自己的死毫无遗憾,因为他坚信人间必定到处种植“自由花”,革命必定成功,人民大众必定解放,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种”,动作有力,声调铿锵。[板书:“三、死而无憾(种)”]

  8、提问:这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三首诗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又是一个整体。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展开来,从眼前写到未来,从个人写到同志,层层深化,层层扩大,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豪壮的情怀一步步展现出来。[板书:“豪壮情怀”]

  9、全班放声齐读课文,注意领会诗中的感情。完成教学目标1。

  10、朗读指导:韵脚、节奏。

  明确:这三首诗运用了绝句形式。绝句属旧体诗中的格律诗,在压韵上很讲究。三首诗的压韵分别是“uo ”、 “ian ”、“a”;韵脚分别是“何”、“多”、“罗”(第一首);“年”、“悬”、“钱”(第二首);“家”、“涯”、“花”(第三首)。七绝的朗读节奏可按意义划分,节奏是四字、三字各作一停顿。

  1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在书上用“▲”和“/”标出韵脚和节奏。

  12、指一名朗读好的学生朗读,之后全班齐读,最后要求学生分散小声朗读,试着背诵。如观察到条件成熟,可指名背诵。

  13、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背几遍。

  14、全班齐背。完成教学目标2。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

  借代与借喻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背景

  陈毅。名世俊,字仲弘,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深陷困境的陈毅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

  这组诗诠释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这组诗赞扬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迈情怀,

  诗歌学习,朗读为本。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二、反复朗读,把握情感

  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要求借助注释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结合朗读指导品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的朗读体味是不一样的。

  生自由读。齐读。

  2、比赛读。

  下面我们来一段朗诵比赛。咱们班朗读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我们女士优先吧!

  女生读。男生读。

  三、了解内容,体会革命精神

  1、这几首诗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缘由,从“旋围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虑不得脱”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勉励战友,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诗各写了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1)解读第一章:

  ——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2)解读第二章:

  ——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比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目标

  1、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坚定的节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远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二、学法引导

  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诗中所用典故的出处帮助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加强感悟,佐以相关诗句评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总领全篇的一句话:“断头今日意如何”是怎样把全诗组织起来的?

  疏通全诗,让学生理解作者从眼前写到未来,即使牺牲仍要革命——头悬国门不忘革命——取义成仁换取革命胜利这三个步骤来组织全诗,从而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讲解借代。

  让学生了解“旌旗”、“烽烟”、“自由花”、“取义成仁”等词在诗中特殊的含义。

  3.朗读诗歌时的节奏。

  以第一首诗为例,找出韵脚和朗读节奏。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韵脚用“△”符号,节奏用“︱”间隔)

  学生参照第一首诗的节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诗的朗读节奏。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②伍子胥头悬城门的典故;③《示儿》《自由》(裴多菲);④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在掌握朗读节奏后于课内分小组朗读比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1.诗歌要表现的是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我们在今天来学习这三首诗,就是要学习这种为理想、为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2.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

  3.要注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1)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在树丛密草当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够;脱,脱险)考虑到不能够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作一些关于创作背景的补充。)

  2.播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两遍,先对组诗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á 莽:mǎng 遍种:zhòng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首诗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在第一首诗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装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感觉到了必死的险恶处境,并且能够英勇地面对。

  整句诗用了一个设问句,问自己在必死的险恶处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诗人的回答,所以这句诗统领整首诗。

  (2)分析下面三句诗:三、四句用了“阎罗”、“泉台”等迷信传说,起一个什么作用?

  “创业艰难百战多”追忆自己的战斗生涯,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垮敌人的憾恨。所以诗人说即使自己牺牲了,到了阴间,也要招集旧部下的英魂,和阎罗战斗到底。

  “泉台”、“阎罗”虽是迷信中阴间的事物,却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4)总结第一首诗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诗

  (1)“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大致相同,即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激烈战斗仍未打败敌人的憾恨。

  (2)“国门是”的典故运用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

  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3)三、四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奋勇杀敌,诗人热切地盼望胜利,盼望战友们频传捷报。

  (4)“烽烟”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它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5)小结第二首诗。

  回首革命战争——死不瞑目,激励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3.分析第三首诗

  (1)一、二两句诗的含义。

  表现作者把全部身心献给了革命——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指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诗人预言反动派的统治应该有个尽头。

  (2)“取义成仁”表现出诗人在险恶的处境下决心为真理为革命而英勇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诗人预言革命理想终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虚构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给第三首诗。

  思绪驰向未来——理想终将实现,坚定乐观。

  4.理解“断头今日意如何?”不仅领起第一首诗,而且统领全篇。

  5.三首诗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三首诗的小给来讲解三首诗之间的关系是: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四)总结、扩展

  1.我们从诗中看到了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同学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2.古往今来,许多前人都有这样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如《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如《乌江》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3.示范朗读节奏,分小组朗读比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一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相关文章

《有趣的汉字》的课后反思【优选3篇】

11月21日,我听了荀老师执教的一堂综合性学习课,荀老师所上的这堂课是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的第一版块--有趣的汉字,本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加深学生对...
教学资料2014-02-07
《有趣的汉字》的课后反思【优选3篇】

《口技》教材理解【优选3篇】

本文是以记叙的方式写的文言文,但中间对口技表演采用了较多的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因此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全文是围绕着一个“善”字,层层展开记叙,描写和议论的。 一、篇首点题,...
教学资料2014-01-03
《口技》教材理解【优选3篇】

月光曲课程的课后反思【推荐3篇】

《月光曲》一文的难点是月光曲的曲子内容的描述和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又弹了一曲的原因。我在教学时,决定先从贝多芬的《月光曲》的内容入手,理解《月光曲》的内容并使学生理解这是一首即兴创作的曲子。由此引发学...
教学资料2015-01-06
月光曲课程的课后反思【推荐3篇】

中班艺术绽放的烟花教学活动设计【推荐3篇】

【活动名称】中班美工《绽放的烟花》【活动目标】1、尝试用苍蝇拍拍打蘸色的海绵,创作绽放的烟花。2、通过倾听声音、观看视频、动作模仿,积累烟花在空中四散绽放的经验。3、体验使用新材料进行创作的愉悦情绪,...
教学资料2016-06-01
中班艺术绽放的烟花教学活动设计【推荐3篇】

《排球双手正面垫球》教学设计【精彩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排球双手正...
教学资料2013-03-05
《排球双手正面垫球》教学设计【精彩6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实录及简评【优选3篇】

师:看到“爸爸”这两个字,你会用什么词形容它?生:慈爱。生:严厉。生:山。师:确实,父爱如山,爸爸陪伴着我们成长。然而,《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英子面对爸爸的离开,她会有怎样的感受?出示:林海音(191...
教学资料2013-02-05
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实录及简评【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