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最新3篇)
小学语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爬天都峰》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2. 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取文本信息并进行分析。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表达。
教学准备:
1. 课本《爬天都峰》
2. 图片、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3. 学生的阅读笔记和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提问和讨论复习《爬天都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新知讲解(1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和PPT,向学生介绍《爬天都峰》的背景和故事情节。解释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故事中的问题和主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互相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合作阅读(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深入阅读。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提取文本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思考。
5. 学生表达(15分钟):
邀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和思考结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评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6. 拓展延伸(10分钟):
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例如,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你认为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7. 总结(5分钟):
通过回顾学生的讨论和表达,总结《爬天都峰》的主题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的欲望。
小学语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爬天都峰》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2. 学会提取文本信息并进行分析。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
教学准备:
1. 课本《爬天都峰》
2. 学生的阅读笔记和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提问和讨论复习《爬天都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新知讲解(15分钟):
通过展示课本《爬天都峰》的相关内容,向学生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情节。解释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3. 阅读理解(20分钟):
学生独立阅读故事,提取文本信息并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帮助他们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4. 写作练习(15分钟):
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讲述《爬天都峰》的故事。学生可以选择用故事中的某个角色的视角进行写作,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
5. 分享和评价(15分钟):
邀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学生可以提问和评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6. 总结(5分钟):
通过回顾学生的写作和讨论,总结《爬天都峰》的主题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的欲望。
小学语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练习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写好思考题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
今天,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爬天都峰》,看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从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一)老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
(二)看录像片让学生了解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两脊旁是万丈深渊。
二、学习新课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书,特别是要读准本课生字的音,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二)指名读书,订正读音。
《天都峰》读dū不读dōu,“假”“似”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应该读“jià”、“sì”。
(三)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出示字词卡片认读:
暑假 铁链 似乎 犹豫 奋力 攀着 手脚并用
终于 辫子 鼓舞 决心 居然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课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文是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汲取:吸取。
5.再读书,读后知道全文共有几自然段,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巩固练习
1.读书。
2.读词语。
3.预习生字的字形。
第二课时
一、谈话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通过学习字、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还要知道记叙的顺序。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书。
2.说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爬天都峰的时间:是暑假;知道了谁爬天都峰:“我”和爸爸;还知道了干什么去:爬天都峰。)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说说第2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句话。(3句)
3.再指名分句读,读后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提问:“我”来到天都峰下,看到天都峰,心情如何?学生找出重点句,读出来。老师再引导学生找出重词“发颤”。依据这个词再追问为什么发颤?(学生找到描写天都峰高与陡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体会。)
5.体会两个语气词的作用。(“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6.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天都峰的高和陡?(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爬天都峰要有勇气与力量。
7.指导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高和陡。
8.让学生说说第2自然段主要的意思。(天都峰又高又陡。)
(三)学习第3~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3~9自然段。在爬天都峰时,“我”与谁相遇?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爬上天都峰后“我”说了些什么,老爷爷说了些什么?
2.解决“在爬天都峰时‘我’与谁相遇”的问题。(在爬天都峰时,“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这位老爷爷的年纪怎么样?从哪儿知道的?(老爷爷的年纪是大的,头发“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的年纪还大。)
3.解决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①指名读6、7自然段。
②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③处理课后思考·练习2,读一读,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括号里“奋力”一词更能表现出小作者鼓起劲,不怕困难,努力向上攀登,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具体,鲜明。)
(2)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表示“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4.看黑板的板书说说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5.解决爬上天都峰后“我”说了些什么?老爷爷说了些什么的问题。
①指名读8、9自然段。
②画“我”和老爷爷说的话。
③读“我”和老爷爷说的话。
④体会对话的内容。(对话的内容是相互道谢。)
⑤他们为什么要相互道谢。
6.处理“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①找,
②读,
③体会“也”的作用。
(表面似乎双方都有点怀疑,其实是对对方表示羡慕、敬佩,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7.小结,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说的话是第二次对话,这两人的对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这个“勇气”已经包含在第一次对话中。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少怎敢爬天都峰呢?
8.处理课后思考练习2的第三句话,“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居然”一词,意思是出乎意料。其实也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敢于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找出爸爸说的话。
2.理解词语:汲取、吸取。
3.爸爸说这句话再告诉我们什么: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进步。
三、总结
(一)指名读课题回答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补充完整后回答: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我俩相互鼓励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二)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看板书总结课文记叙的顺序。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一)检查读书。
(二)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新课,处理生字的字形
(一)“暑”字注意是“曰”字头。
(二)“假”字右上是“”,不要写成“几”。
(三)“似”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四)“辫”字中间是“纟”,和“辩”“辨”“瓣”区分。
(五)“舞”字中间是四个小竖,右下是三笔写成:一。
三、指导书写
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写工整、正确。
四、处理课后作业
(一)读句子,再用带点的词语各说一句话。(见书。)
(二)指导学生造句。
终于——
纪念——
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