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精选4篇】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学习掌握《爬山虎的脚》中的生词和重点词汇;
3. 能够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爬山虎的脚》中的语言表达;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植物的观察和热爱。
教学重点:
1. 掌握《爬山虎的脚》中的生词和重点词汇;
2. 能够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爬山虎的脚》中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1. 能够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爬山虎的脚》中的语言表达;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植物的观察和热爱。
教学准备:
1. 课文《爬山虎的脚》的课本和教辅资料;
2. 图片或实物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
2. 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不同部分和功能。
Step 2 学习新课(20分钟)
1. 让学生跟读课文《爬山虎的脚》,感受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表达,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主题。
Step 3 讨论与拓展(1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外观和特点;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爬山虎的看法和观点;
3. 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与学生讨论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Step 4 操练与巩固(15分钟)
1. 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3. 鼓励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其他植物,写下自己的观察感受。
Step 5 课堂小结(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
2. 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学习掌握《爬山虎的脚》中的生词和重点词汇;
3. 能够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爬山虎的脚》中的语言表达;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植物的观察和热爱。
教学重点:
1. 掌握《爬山虎的脚》中的生词和重点词汇;
2. 能够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爬山虎的脚》中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1. 能够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爬山虎的脚》中的语言表达;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植物的观察和热爱。
教学准备:
1. 课文《爬山虎的脚》的课本和教辅资料;
2. 图片或实物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
2. 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不同部分和功能。
Step 2 学习新课(20分钟)
1. 让学生跟读课文《爬山虎的脚》,感受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表达,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主题。
Step 3 讨论与拓展(1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外观和特点;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爬山虎的看法和观点;
3. 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与学生讨论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Step 4 操练与巩固(15分钟)
1. 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3. 鼓励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其他植物,写下自己的观察感受。
Step 5 课堂小结(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
2. 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掌握十个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采用重点语句品悟法、图画法、课件演示法、朗读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爬山虎叶子、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清楚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植物,它是爬墙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就能够爬满墙,还记得这种植物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二、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方面的内
容?
三、品悟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读悟结合品悟叶子的美。
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啊,是那么引人注意,它吸引了作者的眼睛,爬山虎的叶子真美,写叶子的语言更美。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叶子的美。
交流:
预设: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在学生感悟品读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引读:
这是新鲜得快要滴出水的叶子,看着那么舒服,你能读出来吗?
这是新鲜得发亮的叶子,耀人的眼,你能读出来吗?
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顺”、“均匀”体会叶子排列的整齐美。
出示图片感情引读: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这样铺满墙。你能读出来吗?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在学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丽后,引导学生读出这种美。
观看视频:你们真了不起,已经完全体会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美,老师决定送给你们一个小礼物(播放视频,起风时爬山虎的叶子。)
谈感受:你有什么感受?
感情朗读: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面爬山虎铺成的墙前,在那绿意盎然的叶影间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清爽气息。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二)读画结合了解脚的特点。
过渡:爬山虎之所以绿得这么鲜亮,是因为脚能牢牢地抓住墙壁,才能使它舒枝展叶,任意吸吮阳光,显出这般的勃勃生机。那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又长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勾出脚的位置,用曲线勾出脚的样子。
交流:
脚的位置:学生找出脚的位置的语句后,教师出示画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找出图中脚的位置。
脚的样子:在学生找出脚的样子的句子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枝状、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再在小黑板上画脚,其他学生拿彩笔在练习本上画。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判断黑板上脚的对错。
观看脚的视频:想看一看爬山虎真实的脚吗?认真观看,看看它和叶圣陶先生写得是不是一样?跟你画得是不是一样?
你觉得叶圣陶先生写出脚的特点了吗?他是怎样做到的?这段中也有一个词表明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是那个词?(注意)正是因为他注意了,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再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脚的特点。
(三)读书与探索相结合发现爬的秘密。
作者不仅观察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还观察了它怎样爬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样指的是怎样呢?
谁能读出相关的语句?
默读这一段话,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发生了变化: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细丝由直变弯;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脚发生变化的用途:变成小圆片是为了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是为了将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导学生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爬的情景。
课件演示爬墙的过程。一边看课件一边用书上的语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吗?
总:爬山虎长一只脚巴住墙,然后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不断长脚,不断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后,爬满整面墙。
四、总结全文,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精神。
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
总:事物的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奥妙,是不容易一下子被发现的,需要进行认真地观察、甚至长期的观察。你看,叶圣陶爷爷认真观察了爬山虎很长时间,才发现了爬山虎特征。这长期、认真观察、反复观察是多么重要啊。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和图画纸。
3、爬山虎实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它呢?它有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4、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5、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6、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师生引读和生生互读法,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形状美、颜色美和动态美。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不同的爬的方式?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什么密切关系?结合植物与阳光雨露的关系谈)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4、阅读延伸:本书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板书设计:
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颜色:嫩红(灰色)的脚爬触→巴→拉、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