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精彩5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比的概念和应用,并能够灵活运用比进行问题求解。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和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比进行问题求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给学生出示一些图片,引导他们观察并比较不同物体的大小、长度、重量等特征,引发他们对比的思考。
2. 概念讲解(10分钟)
解释比的概念,比如“大于”、“小于”、“等于”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的含义。
3. 练习与巩固(20分钟)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比的运算练习,如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求解比的值等。
4. 拓展应用(15分钟)
引导学生运用比进行实际问题的求解,如购物比价、运动员成绩比较等,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比的实际应用价值。
5. 深化拓展(10分钟)
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运用比进行更复杂的问题求解,如比较多个数的大小、解决包含比的复杂问题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6. 归纳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比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和思考题,检查学生对比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高情况。
五、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比的应用练习,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运算技巧。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如小组比较赛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趣味性。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比的概念和应用,并能够灵活运用比进行问题求解。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和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比进行问题求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给学生出示一些图片,引导他们观察并比较不同物体的大小、长度、重量等特征,引发他们对比的思考。
2. 概念讲解(10分钟)
解释比的概念,比如“大于”、“小于”、“等于”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的含义。
3. 练习与巩固(20分钟)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比的运算练习,如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求解比的值等。
4. 拓展应用(15分钟)
引导学生运用比进行实际问题的求解,如购物比价、运动员成绩比较等,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比的实际应用价值。
5. 深化拓展(10分钟)
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运用比进行更复杂的问题求解,如比较多个数的大小、解决包含比的复杂问题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6. 归纳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比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和思考题,检查学生对比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高情况。
五、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比的应用练习,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运算技巧。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如小组比较赛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趣味性。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3、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解答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每份都相等)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补充问题并解答)
二、新授。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问:“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1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4,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1。)
(4)你能求出两种各多少ml吗?怎样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①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
②浓缩液的体积:500x()=100(ml)
③水的体积:500x()=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
(5)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说明: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6)学生试做:练习: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补充练习
(1)出示: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280x()=94(人)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280x()=90(人)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280x()=96(人)
答:一班栽树
94棵,二班栽树90棵,三班栽树96棵。
(5)学生进行检验。
(6)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的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第2、4、5、6、7题。
教学追记: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而言较容易掌握,因而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出现什么困难。教学中,我两种方法并重,并让学生理解两种方法的殊途同归之处。对于类型稍有不同的题目,如“做一做”第2题,以人数为比例进行分配的,我在教学时添加了一道例题,教学后再让学生独力完成第2题,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得较为轻松,也对这种类型题掌握得较扎实。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由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关于稀释液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稀释液”的意思。
2、利用课件出示例2。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引导学生找出题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3)课件出示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4)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5)小组讨论解题方法,然后进行汇报,并集体订正。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7)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3、 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
1、解决课前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
2、课件出示练习题1,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练习题与例题的异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练习题2,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比较本题与例题及练习1的异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四、拓展延伸
利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你知道吗”,教师介绍“黄金比”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五
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谈话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让学生亲身感受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对例题进行探索,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释应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解题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验证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2、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探索精神的养成。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价值
1、师:同学们,大家平时放过东西吗?
2、请大家分一分彩旗吧。(课件: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要把它发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已知两个班人数相等,如何分比较合理?)
注:学生一般会按平均分的方法解答,教师就可追问:这样分配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叫什么分法呢?
3、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不同量来进行分配的。
注:教师用谈话的方式,以两班分配植树任务的事情为事例,分步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有关信息发表见解,体会平均分只是一种分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更为合理的分配方式。这样结合旧知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二、探究教学
1、探究例题
呈现例题,根据学生的建议,共同完成例1
师: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按3:2的比例分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两个班各应栽多少棵? (2)分析题意:按3:2的比例分给两个班栽植告诉我们那些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方法
第一种:60÷(2+3)=12(棵) 12x3=36(棵) 12x2=24(棵)
第二种:2+3=5
60x3/5=36(棵) 60x2/5=24(棵)
注: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上两种解法,对于学生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的解法,老师应给予肯定。而重点放在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答的方法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我们通常把这种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
3、思考:如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呢?
讨论: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决实际是要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检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小结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将感性的解题经验归纳,深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关键是被分的总数和分配的比,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教材做一做。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教材的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既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又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发展点,它们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又有它独特的价值。在谈话导入环节中,设问如何分配植树任务才合理?引发学习的思维,发现平均分之外的另一种分配方法(按比例分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及时反思十分必要。教学中先是观察分析这类题型的结构,并讨论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和步骤。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规律,并反思遇到不同的问题,应选择哪种方法比较合适。这样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