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范文【精选3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范文 篇一
标题:热能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了解热能与温度的概念及其关系。
2. 掌握温度的测量方法。
3. 理解热传递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
1. 温度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热能与温度的关系。
3. 热传递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1. 温度与热能的关系的理解。
2. 热传递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热能与温度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实验报告。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知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火山喷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热能的思考,并让学生讨论火山喷发与温度的关系。
Step 2:引入热能与温度的概念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热能与温度的概念,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热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Step 3:温度的测量方法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实验报告的讲解,介绍温度的测量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温度测量实验。
Step 4:热传递的基本原理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热传递的基本原理,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体之间的热传递方式。
Step 5:练习与巩固
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并进行答疑和讲解。
Step 6:拓展与应用
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热能与温度的应用,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Step 7: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八年级物理教案范文 篇二
标题:磁力的作用与应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磁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掌握磁力的测量方法。
3. 理解磁场的概念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 磁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磁力的测量方法。
3. 磁场的概念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 磁力的作用与应用的理解。
2. 磁场的概念及其作用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磁力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实验报告。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知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磁铁吸附物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磁力的思考,并让学生讨论磁力的作用与应用。
Step 2:引入磁力的概念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磁力的概念,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磁力的作用与应用。
Step 3:磁力的测量方法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实验报告的讲解,介绍磁力的测量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磁力测量实验。
Step 4:磁场的概念及其作用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磁场的概念及其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磁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Step 5:练习与巩固
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并进行答疑和讲解。
Step 6:拓展与应用
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磁力的应用,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Step 7: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八年级物理教案范文 篇三
初中物理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一般从初二开始开设这门课程,教学时间为两年。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是关于八年级物理教案范文,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你们。
初中物理教案篇一
知识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镜的例子.并介绍了平面镜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镜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
初中物理教案篇二
知识目标
1.常识性了解凹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凹镜的焦点和凹镜的简单应用.
2.常识性了解凸镜能使光线发散和扩大视野,以及凸镜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球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主要讲述凹镜和凸镜对光的作用和它们的应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应用引入新课,通过对反射面的分析给出球面镜、凸镜、凹镜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介绍了凸镜、凹镜对光线的作用,最后举例说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教法建议
1. 可采用对比与实验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球面镜对光的作用.
2.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要做好演示实验.实验中要注意光路的显示要清晰;尽可能演示凹镜会聚太阳光点燃纸片的实验.
3. 焦点概念通过实验得出,有利于学生理解.
4. 联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凸镜、凹镜对光线的发散和会聚作用
教学难点:凹镜的焦点
教具:平面镜、凸镜、凹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法1:展示以下三种形状的镜子,介绍其统称为面镜.引入新课介绍球面镜、凸镜、凹镜的概念.
方法2:从复习提问和生活实例入手.
平面镜能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能使物体成像,你还见过别的改变光路和成像的镜面吗?
教师从学生回答中选择其中与本课有关的实例(如汽车前灯的反光镜、观后镜)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凸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提出观察目的,通过观察与现象比较与平面镜对光线作用的不同,得出凸镜、凹镜对光线的作用.
1)由外形上看,3种面镜有什么区别?
2)平行光分别照射到3种面镜上,观察它们的反射光线有什么不同?
3)非平行光分别照射到3种面镜上,观察它们的反射光线有什么不同?
演示上述2、3问题中的实验.
总结分析得出结论:凸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要注意分析发散作用和会聚作用不一定是要把光束变成发散光束和会聚光束.
2.焦点
方法1:在有阳光的情况下,用凹镜会聚太阳光,将一小片白纸放在会聚点处,让学生观察该点的亮度,不久,白纸就烧焦了,结合书上的光路图说明凹镜的焦点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
方法2: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用光具盘演示,并结合书上的光路图说明凹镜的焦点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
根据光路可逆的知识,解释放在焦点的光源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后如何传播.
说明:凸镜的虚焦点不要求,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根据光路图与凹镜进行简单对比.目的在于加深对凸镜实焦点的理解.
3.球面镜的应用
找同样大小的平面镜和凸镜,同样大小的平面镜和凹镜,让学生对比观察,建立直观的印象.再通过示意图和光路可逆的知识进行解释.最后请学生举出各种实例.
提示:一般性况下,难以找到同口径的球面镜和平面镜,可在大平面镜上贴一张挖有与小球面镜等大圆孔的白纸,就成了孔径等大的镜子了.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了解北京天文台的反射望远镜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计划;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 收集相关的材 料;交流与合作.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初中物理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我们知道照明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校、家庭学习环境照度达不到标准,危害学生眼睛健康,为了提起人们对此关注,为保护视力,国家规定了照度标准,以保证日常生活工作的条件.因此照度作为常识介绍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教法建议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教具: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 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
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学校教室里的照度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制订测定计划和测定方法;查阅收集相关材料;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备注】
1、要有计划和测定过程记录,通过数据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2、给学校提出改进照度的建议.
八年级物理教案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