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经典6篇)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 篇一
标题:解析几何-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导入: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解析几何中的点和直线的相关概念和性质。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一、直线与平面的交点
1. 定义:直线与平面的交点是同时位于直线和平面上的点。
2. 性质:
a. 如果直线与平面相交于一点,那么直线在平面上的每一点都与该点相交。
b. 如果直线与平面相交于两点,那么直线上的所有点都与平面相交。
二、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 直线在平面上
a. 如果直线上的每一个点都在平面上,那么我们说直线在平面上。
b. 如果直线在平面上,那么直线与平面的交点是直线上的所有点。
2. 直线与平面相交
a. 直线与平面相交于一点:直线与平面的交点是直线上的一点。
b. 直线与平面相交于一条线段:直线与平面的交点是直线上的一条线段。
c. 直线与平面相交于无穷多点:直线上的每一个点都与平面相交。
3. 直线与平面平行
a. 如果直线上的每一个点都不在平面上,那么我们说直线与平面平行。
b. 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与平面没有交点。
三、例题演练
1. 已知平面方程为2x - 3y + z = 6,直线方程为x = 1 + t,y = 2t,z = 3 - t,求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并求其交点。
2. 已知平面方程为x + 2y - z = 3,直线方程为x = 2 + t,y = 1 - t,z = 4t,求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并求其交点。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包括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直线在平面上、直线与平面相交以及直线与平面平行等概念和性质。通过例题演练,我们深化了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在解析几何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我们后续学习的基础。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 篇二
标题:函数-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导入: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相关概念和性质。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一、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是指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且函数的表达式可写为y = kx + b的形式,其中k和b是常数。
二、一次函数的性质
1. 图像特点:
a. 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b. 当k>0时,函数的图像是上升的;当k<0时,函数的图像是下降的。
c. 当b>0时,函数的图像在y轴上方有一个截距为b的交点;当b<0时,函数的图像在y轴下方有一个截距为|b|的交点。
2. 零点特点:
a. 一次函数的零点是指函数的值等于0的点。
b. 一次函数的零点可通过求解kx + b = 0的方程得到。
3. 斜率特点:
a. 一次函数的斜率是指直线的斜率,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
b. 一次函数的斜率可通过函数表达式中的k得到。
三、一次函数的应用
1. 直线方程的应用:
a. 通过一次函数的函数表达式,我们可以得到直线的方程,进而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b. 例如,已知某商店的销售额与广告费用之间的关系为销售额 = 2.5万 + 0.8万 × 广告费用,求广告费用为5万时的销售额。
2. 增长率的比较:
a. 一次函数的斜率可以表示函数的增长率。
b. 通过比较不同一次函数的斜率,我们可以判断哪个函数的增长速度更快或更慢。
四、例题演练
1. 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通过点(2, 4)和(4, 6),求函数的表达式和零点。
2. 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与直线y = 3x - 1相交于点(2, 5),求函数的表达式。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包括一次函数的定义、图像特点、零点特点和斜率特点等。一次函数是函数中最简单且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通过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 篇三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2)领会弧度制定义的合理性;(3)掌握并运用弧度制表示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4)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5)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建立的一一对应关系.(6)使学生通过弧度制的学习,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弧度制度量角的大小,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领会定义的合理性.根据弧度制的定义推导并运用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以具体的实例学习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能正确使用计算器.
三、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角的概念推广以后,在弧度制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一个角都有唯一的一个实数(即这个角的弧度数)与它对应;反过来,每一个实数也都有唯一的一个角(即弧度数等于这个实数的角)与它对应,为下一节学习三角函数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弧度制定义;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地互化换算;弧度制的运用.
难点:理解弧度制定义,弧度制的运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人问:海口到三亚有多远时,有人回答约250公里,但也有人回答约160英里,请问那一种回答是正确的?(已知1英里=1.6公里)
显然,两种回答都是正确的,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数值呢?那是因为所采用的度量制不同,一个是公里制,一个是英里制.他们的长度单位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之间可以换算:1英里=1.6公里.
在角度的度量里面,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个是角度制,我们已经不再陌生,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角的另外一种度量制---弧度制.
二、讲解新课
1.角度制规定:将一个圆周分成360份,每一份叫做1度,故一周等于360度,平角等于180度,直角等于90度等等.
弧度制是什么呢?1弧度是什么意思?一周是多少弧度?半周呢?直角等于多少弧度?弧度制与角度制之间如何换算?请看课本,自行解决上述问题.
2.弧度制的定义
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角,记作1,或1弧度,或1(单位可以省略不写).
(师生共同活动)探究:如图,半径为的圆的圆心与原点重合,角的终边与轴的正半轴重合,交圆于点,终边与圆交于点.请完成表格.
我们知道,角有正负零角之分,它的弧度数也应该有正负零之分,如-π,-2π等等,一般地,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0,角的正负主要由角的旋转方向来决定.
角的概念推广以后,在弧度制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一个角都有唯一的一个实数(即这个角的弧度数)与它对应;反过来,每一个实数也都有唯一的一个角(即弧度数等于这个实数的角)与它对应.
四、课堂小结
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也可借助“计算器”《中学数学用表》进行;在具体运算时,“弧度”二字和单位符号“rad”可以省略如:3表示3rad sinp表示prad角的正弦应确立如下的概念:角的概念推广之后,无论用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
作业:习题1.1 A组第7,8,9题.
课后小结
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也可借助“计算器”《中学数学用表》进行;在具体运算时,“弧度”二字和单位符号“rad”可以省略如:3表示3rad sinp表示prad角的正弦应确立如下的概念:角的概念推广之后,无论用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1 A组第7,8,9题.
板书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 篇四
一、向量的概念
1、既有又有的量叫做向量。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时,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
2、叫做单位向量
3、的向量叫做平行向量,因为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平行向量也叫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4、且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5、叫做相反向量
二、向量的表示方法:几何表示法、字母表示法、坐标表示法
三、向量的加减法及其坐标运算
四、实数与向量的乘积
定义:实数λ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
五、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 ,其中e1,e2叫基底
六、向量共线/平行的充要条件
七、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八、线段的定比分点
设是上的两点,P是上_________的任意一点,则存在实数,使_______________,则为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同时,称P为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及向量式
九、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设两个非零向量a和b,作OA=a,OB=b,则∠AOB=θ叫a与b的夹角,其范围是[0,π],|b|cosθ叫b在a上的投影
(2)|a||b|cosθ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a·b=|a||b|cosθ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十、平移
典例解读
1、给出下列命题:①若|a|=|b|,则a=b;②若A,B,C,D是不共线的四点,则AB= DC是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③若a=b,b=c,则a=c;④a=b的充要条件是|a|=|b|且a∥b;⑤若a∥b,b∥c,则a∥c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
2、已知a,b方向相同,且|a|=3,|b|=7,则|2a-b|=____
3、若将向量a=(2,1)绕原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向量b,则向量b的坐标为_____
4、下列算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AB+BC+CA=0 (B) AB-AC=BC
(C) 0·AB=0 (D)λ(μa)=(λμ)a
5、若向量a=(1,1),b=(1,-1),c=(-1,2),则c=( )
、函数y=x2的图象按向量a=(2,1)平移后得到的图象的函数表达式为( )
(A)y=(x-2)2-1 (B)y=(x+2)2-1 (C)y=(x-2)2+1 (D)y=(x+2)2+1
7、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3,1),B(-1,3),若点C满足OC=αOA+βOB,其中a、β∈R,且α+β=1,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 )
(A)3x+2y-11=0 (B)(x-1)2+(y-2)2=5
(C)2x-y=0 (D)x+2y-5=0
8、设P、Q是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中点,BC=a,DA=b,则PQ=_________
9、已知A(5,-1) B(-1,7) C(1,2),求△ABC中∠A平分线长
10、若向量a、b的坐标满足a+b=(-2,-1),a-b=(4,-3),则a·b等于( )
(A)-5 (B)5 (C)7 (D)-1
11、若a、b、c是非零的平面向量,其中任意两个向量都不共线,则( )
(A)(a)2·(b)2=(a·b)2 (B)|a+b|>|a-b|
(C)(a·b)·c-(b·c)·a与b垂直(D)(a·b)·c-(b·c)·a=0
12、设a=(1,0),b=(1,1),且(a+λb)⊥b,则实数λ的值是( )
(A)2 (B)0 (C)1 (D)-1/2
16、利用向量证明:△ABC中,M为BC的中点,则AB2+AC2=2(AM2+MB2)
17、在三角形ABC中,=(2,3),=(1,k),且三角形ABC的一个内角为直角,求实数k的值
18、已知△ABC中,A(2,-1),B(3,2),C(-3,-1),BC边上的高为AD,求点D和向量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 篇五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教学重难点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教学过程
一、练习讲解:《习案》作业十三的第3、4题
3、一根为Lcm的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球,组成一个单摆,小球摆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s(单位:cm)与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是
(1)求小球摆动的周期和频率;(2)已知g=24500px/s2,要使小球摆动的周期恰好是1秒,线的长度l应当是多少?
(1)选用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整点时的水深的近似数值
(精确到0.001).
(2)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该船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若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米,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
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本题的解答中,给出货船的进、出港时间,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问题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实际意义。关于课本第64页的“思考”问题,实际上,在货船的安全水深正好与港口水深相等时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保证船有足够的时间发动螺旋桨。
练习:教材P65面3题
三、小结:1、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四、作业《习案》作业十四及十五。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 篇六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表达式y=Asin(ωx+φ),掌握A、φ、ωx+φ的含义;(2)熟练掌握由的图象得到函数的图象的方法;(3)会由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讨论其性质;(4)能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例题和学生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作出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并根据图像求解关系性质的问题;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缜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
难点:各种性质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问题,是三角函数中的重要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因为,函数y=Asin(ωx+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模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习题1-7第4,5,6题.
课后小结
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7第4,5,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