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数学教案【精简6篇】

七年级下数学教案 篇一

标题:如何教授七年级下数学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面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正确地辨认和命名平面图形;

3. 能够运用平面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平面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2. 平面图形的辨认和命名;

3. 运用平面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 教具:平面图形的模型、幻灯片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5分钟)

使用幻灯片或电子白板展示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Step 2 介绍平面图形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

通过讲解教材中相关内容,向学生介绍平面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包括边的长度、角的大小等。

Step 3 辨认和命名平面图形(20分钟)

让学生观察一些平面图形的实际例子,并让他们尝试辨认和命名这些图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辨认和命名图形。

Step 4 运用平面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20分钟)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性质解决。例如,给出一个房间的平面图,让学生计算房间的面积或周长。

Step 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平面图形的定义和性质。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七年级下数学教案 篇二

标题:如何教授七年级下数学中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正确地列写一元一次方程;

3. 能够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 一元一次方程的列写;

3. 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 教具: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问题题目。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5分钟)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例如:"小明的年龄比小红大5岁,他们两人的年龄之和是30岁,请问小明和小红各自的年龄是多少?"

Step 2 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

向学生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包括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以及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等。

Step 3 列写一元一次方程(20分钟)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问题,学会将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例子,并指导学生如何列写方程。

Step 4 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问题(20分钟)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例如,给出一个关于速度和时间的问题,让学生列写方程并计算未知数的值。

Step 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七年级下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二、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三、应用提高

活动内容:1.完成课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

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4.处理随堂练习(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mnp

四、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计算:(1)-a2·a6(2)(-x)·(-x)3(3)ym·ym+1(4)??7?8?73

(5)??6??63(6)??5??53???5?.(7)?a?b???a?b?7542

2(8)?b?a???a?b?(9)x5·x6·x3(10)-b3·b3

(11)-a·(-a)3(12)(-a)2·(-a)3·(-a)

五、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1.请你根据本节课学习,把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方面写成体会,用于小组交流。

2.完成课本习题1.4中所有习题。

1.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一)

七年级下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的两边分别是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的度数。

巩固练习

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求: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七年级下数学教案 篇五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1. 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 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 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 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七年级下数学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 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 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难点: 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概念确定

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1.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页练习

三.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1.如图,A点为原点(0,0),则B点记为(3,1)

2.如图,以灯塔A为观测点,小岛B在灯塔A北偏东45,距灯塔3km 处。

例2 如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巩固练习]

1. 如图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示意图,对市政府来说:

北偏东60的方向有哪些单位?要想确定单位的位置。还需要哪些数据?火车站与学校分别位于市政府的什么方向,怎样确定他们的位置?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描述位置

2. 如图,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 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 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小结]

1. 为什么要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没有顺序可以吗?

2. 几种常用的表示点位置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4页:1题

相关文章

冀教版《自己去吧》教案(优选3篇)

《自己去吧》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并且语言有童趣,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了冀教版《自己去吧》教案,感谢您的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教案大全2018-04-03
冀教版《自己去吧》教案(优选3篇)

古诗《夜宿山寺》的教学教案(精选3篇)

活动目标:1、学念古诗《夜宿山寺》,了解古诗大意。2、大胆对图片内容进行描述,敢于在集体中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3、掌握基本的表演礼仪。活动重点:学会念古诗《夜宿山寺》,基本掌握大意。活动难点:根据图片...
教案大全2017-05-01
古诗《夜宿山寺》的教学教案(精选3篇)

小学生防溺水主题班会内容教案(精简6篇)

溺水猛于虎。但当我们面对频发的溺水事件时,我们不应该只扼腕叹息,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构建起一道防溺水安全的生命屏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2021小学生防溺水主题班会内容教案最新【5篇】,希望...
教案大全2013-01-07
小学生防溺水主题班会内容教案(精简6篇)

《回延安》教案设计【精彩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回延安》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回延安》教案...
教案大全2015-07-09
《回延安》教案设计【精彩6篇】

《师说》教案设计分析(优秀3篇)

《师说》教案2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从”等实词的含义;掌...
教案大全2014-05-03
《师说》教案设计分析(优秀3篇)

莫泊桑拜师教案(优质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莫泊桑拜师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学要求:1、能...
教案大全2013-03-09
莫泊桑拜师教案(优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