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案设计【精彩6篇】

《回延安》教案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设计:《回延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回延安》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理解作者对于回忆与思考的表达;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延安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延安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小说的思考。

2.阅读理解(20分钟):

让学生阅读小说《回延安》的部分章节,并组织讨论。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3.主题探究(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作者对于回忆与思考的表达,以及对于历史与人性的思考。

4.文学鉴赏(20分钟):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结构安排,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品味小说中的精彩片段,并进行文学评论。

5.思考拓展(10分钟):

提出一些与小说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例如,延安时期的文化氛围如何影响了小说的创作?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与现实有何联系?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问答结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和思想碰撞。

3.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和音频的展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

五、教学评估:

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布置小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小说的读后感;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评估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小说《回延安》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在讨论中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于作者的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通过文学鉴赏的训练,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回延安》教案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设计:《回延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回延安》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

2.探究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

1.导入(5分钟):

通过介绍《回延安》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引发学生对于小说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文学创作的思考。

2.阅读理解(20分钟):

让学生阅读小说《回延安》的部分章节,并进行个人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主题探究(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作者对于历史与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于自我与他人的思考。

4.创作实践(20分钟):

让学生进行小说创作实践。要求学生以《回延安》为题材,写一篇短篇小说或者散文,表达自己对于回忆与思考的感悟。

5.思考拓展(10分钟):

提出一些与小说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例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小说中的回忆与思考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个人阅读:让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和思想交流。

3.创作实践:通过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

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评估学生的小说创作质量和创新思维;

3.布置小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小说的读后感和创作心得。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小说《回延安》的理解和创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在阅读中能够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同时,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对于小说的主题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回延安》教案设计 篇三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2》。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5、齐读三至五部分。

  四、总结、扩展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回延安》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4、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5、理解多种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7、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2、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信天游: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也叫“顺天游”,它的特点是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三、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四、语言积累

  1、听读课文。

  2、读读写写:注音和抄写

  五、课文内容

  1、全诗分成五节,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1)整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

  (1)第一节: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

  (2)第三节:“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一句中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

  (3)第三节:通过场景描写抒发情感:“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写亲人相见的场面,表达了诗人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分析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回延安》教案设计 篇五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并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夸张手法的运用

  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归纳总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巩固拓展】

  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2、 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预习并指导】

  1、 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熟读《再别康桥》

  四、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

  1、“信天游”

  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回延安》教案设计 篇六

  题目:

  《回延安》

  课型:

  现代诗歌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难点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读准下列倾斜字的读音并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上鸡毛信赤卫军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5、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三、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和谐。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相关文章

高中英语试卷讲评课教案范文【精彩3篇】

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英语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
教案大全2013-03-08
高中英语试卷讲评课教案范文【精彩3篇】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实用6篇】

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下面...
教案大全2019-03-02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实用6篇】

高中作文优秀教案【实用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作文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案大全2018-01-06
高中作文优秀教案【实用3篇】

《小露珠》三年级语文教案【优选3篇】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八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用“越……越……”造句。 3. 理解...
教案大全2012-08-05
《小露珠》三年级语文教案【优选3篇】

中国现代诗教案【优秀3篇】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的有关知识; 2.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3.了解现代诗的基本流派及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再别康桥》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死水》的象...
教案大全2017-08-01
中国现代诗教案【优秀3篇】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实用3篇)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精读重点段落,理解文中因果关系,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案大全2019-03-03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