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优选4篇】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 篇一
在数学中,勾股定理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是三角形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勾股定理可以用于解决各种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例如求三角形的边长、角度、面积等。在本篇教案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理解勾股定理的含义和应用场景。
2. 掌握使用勾股定理解决三角形问题的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直尺、铅笔等作图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引入勾股定理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并复习勾股定理的表达式:c2 = a2 + b2。
2. 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的长度,如何求另外一条直角边的长度?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教学主体
1.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勾股定理的应用:一个园丘的斜坡长20米,斜坡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30度,求园丘的高度。
2. 讲解解题步骤:
a. 根据题意,确定直角边和斜边的长度。
b. 使用勾股定理计算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c. 得出最终结果。
3. 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并进行讲解。
三、拓展应用
1. 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例如求三角形的面积、角度等问题。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1. 回顾勾股定理的含义和应用场景,强调勾股定理在解决三角形问题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多进行练习,提高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 篇二
勾股定理是一条古老而又经典的数学定理,在几何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本篇教案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勾股定理在测量和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理解勾股定理在测量和设计中的原理和应用。
2. 掌握使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和设计的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测量和设计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引入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公式,让学生复习勾股定理的表达式:c2 = a2 + b2。
2. 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用勾股定理测量一个建筑物的高度?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教学主体
1.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勾股定理的应用:如何测量一个高楼的高度?
2. 讲解解题步骤:
a. 根据题意,确定直角边和斜边的长度。
b. 使用勾股定理计算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c. 得出最终结果。
3. 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并进行讲解。
三、拓展应用
1. 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例如测量斜坡的高度、设计房间的角度等问题。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测量和设计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1. 回顾勾股定理在测量和设计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强调勾股定理在测量和设计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运用勾股定理解决测量和设计问题的能力。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掌握勾股定理,能用勾股定理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掌握勾股定理,能用勾股定理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勾股定理,并利用它们的特征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 1、如图①在RT△ABC中,∠C=90o,由勾股定理,
得c2=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
2、在Rt△ABC中,∠C=90o
① 若a=1,b=2,则c2=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
② 若a=1,c=2,则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
③ 若c=10,b=6, 则a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_________
(二)综合应用:
例1:(1)在长方形ABCD中AB、BC、AC大小关系?
(2)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1所示。
①若有一块长3米,宽0.8米的薄木板,问怎样从门框通过?
②若薄木板长3米,宽2.2米呢?为什么?
解:(1)___________________
( 2)答: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
在Rt△ABC中, 由勾股定理,得AC2=AB2+BC2=________=___
因为AC______木板的宽,所以木板_________从门框内通过。
(三)巩固提高
1、已知要从电杆离地面5米处向地面拉一条长7米的电缆,
求地面电缆固定点A到电线杆底部B的距离。
解:由题意得,在Rt△ABC中: =5米, =7米
根据勾股定理,得AB2=
∴AB=
2、如图,一个圆锥的高AO=2.4cm,底面半径OB=0.7cm,
求AB的长。
解:
3、如图,为了求出位于湖两岸的两点A、 B之间的距离,一个观测者在点C设桩,使三角形ABC恰好为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得到AC长160米,BC长128米.问从点A穿过湖到点B有多远?
解:由题意得:在 中,
根据勾股定理得:
∴AB=
∴从点A穿过湖到点B有
4、求下列阴影部分的面积:
(1) 阴影部分是正方形; (2) 阴影部分是长方形; (3) 阴影部分是半圆.
正方形的边长=
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_ ______
(2)
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
(3)
圆的半径=
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
5、一旗杆离地面6米处折断,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8米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少米?
(提示:折断前的长度应该是AB+BC的长)
解:
6、如图所示,求矩形零件上两孔中心A和B的距离。
(精确到0.1mm)(分析:求两孔中心A和B的距离即
求线段____的长度)
解: 如图:AC=
BC=
∵Rt△ABC中,∠C=90o,
由勾股定理,得
∴AB2=_________=
∴AB=
答:
7、在△ABC中,∠C=900,AB=10。
(1)若∠B=300,求BC、AC。
(2)若∠A=450,求BC、AC。
8、如图,一个3米长的梯子AB,斜着靠在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的距离为2.5米。
①求梯子的底端B距墙角O多少米?
②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角下滑0.5米至C,请同学们:
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0.5米吗?
算一算,底端滑动的'距离近似值是多少?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9、一艘轮船以16海里/时的速度离开港口A向东南方向航行。另一艘轮船在同时同地以12海里/时的速度向西南方向航行,它们离开港口一个半小时后相距多远?(自已画图,标字母,求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作业
(六)课堂反思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 篇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
激情导入(蚂蚁在圆柱体上爬行)
1.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展开图2.演示动画引出3.课题板书:勾股定理的应用——最短距离)
学生回顾圆柱体的展开图
1.帮助学生温故知新;2.通过视觉激活学生思维,生成问题
过程体验
问题情景一:蚂蚁和食物分别在圆柱体上相对的顶点处,求蚂蚁怎样走最近?
提问:(回忆)怎样确定平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立体图形上的最短距离问题如何解决?(强调蚂蚁在侧面爬行)
学生审题,思考并作答
1.由有趣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是审清题意,所以给学生留出时间审题;3.两个问题的提出,启发学生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用平面图形的知识来解决立体图形中最短距离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上的转化思想以及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分析解决问题情境一,寻找并计算最短距离
黑板画圆柱体及其侧面展开图;
提问:在展开图上蚂蚁和食物这两个“关键点”应标在哪里?(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或教具引导学生寻找关键点);最短距离怎么体现?怎样计算最短距离?
多媒体演示,(给出圆柱体的高与底面半径)
思考并作答,在计算最短距离时,一名学生分析思路,指明圆柱体上的数量和展开图上的数量之间一一对应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1.教师黑板画图,为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变式训练一做准备;2.通过先寻找“关键点”,再找到“最短距离”,最终在直角三角形内利用勾股计算最短距离这一过程,使学生再次领悟任何一个几何图形都是由基本元素“点”,“线”,“面”构成,回归几何的本真!
变式训练一
多媒体演示(食物所在点B向下移动)
学生观察思考,一名学生黑板板书
该训练是问题情境一的变式,体现数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直接检验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刚才所学知识
变式训练二
多媒体演示(圆柱体上从A到B绕行一圈,A点和B点在圆柱同侧)
1.学生观察思考,一名学生分析思路2.总结立体图形中计算最短距离三步曲:“展”(立体展平面)“找”(找最短距离“算”(算最短距离)
1.该训练是问题情境一的再次变式,引导学生体会正确寻找“关键点”这个最基本几何元素的重要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问题情境2:探究长方体表面的最短距离问题
1.多媒体演示,教师在黑板画图
2.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组成?长方体怎么展开?至少需要展开几个面?
3.教师在黑板上标出六个面
4.教师用教具演示展开过程并画出第一种展开方式,标出关键点和最短距离
5.为什么长方体有六种展开方式?(长,宽,高的组合),为什么排除后只有三种?(重复)
6.多媒体展示三种展开方式的计算结果
1.审题
2.学生回答第一种展开方式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其它展开方式,并上黑板展示交流结果
4.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六种展开方式分析排除,最终归纳出三种方式
5.计算比较得出最短距离
1.本环节在圆柱体的基础上提升难度,变为长方体,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圆柱体侧面展开一个面上的最短距离,到长方体展开两个面才能找到最短距离;2.教师展示第一个展开图,起到示范作用,使学生上黑板有的放矢;3.引导学生理解有
种展开方式的原因(源于长,宽,高的组合)4.通过计算比较得出最短距离。本环节很好的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
变式练习
多媒体演示
提问:如何最快找出长方体上最短距离?
1.审题,思考,作答(一名学生黑板板书)2.在教师引导下发现最快找到最短距离的方式(当组合成的直角边最小时,所求距离最短)
本环节是对问题情境二的巩固和提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拓展延伸
1.多媒体演示(圆柱体内的最短距离问题)
2.提问:该圆柱需要展开吗?
3.教师引导
1.审题,思考,回答(该圆柱不需要展开)2.小组讨论3.学生分析思路4.引导学生关注并总结立体图形“表面”的最短距离问题才需要展开,而“内部”的问题不需
要展开
本题是本节课的拓展延伸,由前面两个情境中立体图形的“表面”最短距离问题转变成为立体图形“内部”的最短距离问题,这也为九年级的视图学习埋下伏笔。同时,该环节也使整节课从圆柱中来又回圆柱中去,首尾呼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