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黄河颂》(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黄河颂》 篇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源于中国青海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黄河的河水呈黄色,因此得名黄河。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五长的河流。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颂》是一首描写黄河壮丽景色和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诗歌。这首诗歌由陈毅创作,以朴实、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表达了对黄河的美丽景色和中华民族勇敢奋斗的赞美之情。通过这首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到黄河的独特之处和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起源、流经地区和最终注入的海洋;
2.理解《黄河颂》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通过学习黄河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黄河的基本知识,包括起源、流经地区和注入的海洋;
2.理解《黄河颂》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理解《黄河颂》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黄河的照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黄河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黄河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黄河的起源、流经地区和注入的海洋;
3.学习《黄河颂》:播放《黄河颂》的音频,让学生跟读诗歌,并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4.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和作用;
5.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黄河的历史和文化;
6.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黄河的重要意义和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
教学方式:
1.导入:展示黄河的照片和视频;
2.讲授:讲解黄河的基本知识和《黄河颂》的内容;
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4.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来评价教学效果。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可以了解学生对黄河的理解和对中华民族的认识。
七年级语文教案《黄河颂》 篇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源于中国青海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黄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颂》是一首描写黄河壮丽景色和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诗歌。这首诗歌由陈毅创作,以朴实、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表达了对黄河的美丽景色和中华民族勇敢奋斗的赞美之情。诗中描绘了黄河的波涛汹涌、奔流不息,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无穷力量和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
通过学习《黄河颂》,我们可以了解到黄河的独特之处和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黄河的河水富含养分,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资源。同时,黄河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文化和文明。
通过学习黄河的历史和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黄河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勇气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应该珍惜黄河,保护黄河,传承和发扬黄河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黄河的照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学习《黄河颂》,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黄河的重要意义和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
通过教学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黄河的理解和对中华民族的认识。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来评价教学效果。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可以了解学生对黄河的理解和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教案《黄河颂》 篇三
【教学目的】
1、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歌词所表达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
揣测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安排同学课前查找有关黄河影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文化,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3、老师也收集与黄河相关的资料并准备VCD《黄河颂》。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我们的祖先起源于哪里?
(生答:黄河)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质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广博的胸怀,不屈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学习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二、感性认知
师生相互交流欣赏搜集到的黄河的影视图像资料。
小结:通过刚才欣赏的黄河影视图像资料,我们一同感受到了黄河的雄壮、广博,厚重,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黄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作的歌手,站在高山之巅,面对黄河,唱出了我们心中的颂歌。
三、朗读交流
1、同学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师生一起讨论,明确此诗朗读的要求:
⑴感情:激越高昂自豪。
⑵节奏:较慢抒情地。
⑶重音;望、奔、劈、屏障、臂膀、伟大、坚强
2、播放VCD《黄河颂》,听名家范读。
3、小组合作,合作朗诵:鼓励同学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激发同学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同学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小结: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黄河颂》,探究黄河的精神。
四、合作探究
1、歌词局部可以划分为几个小节?
提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2、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臂膀?
提示:民族发祥地;捍卫国土;伟大力量
3、全诗从几个角度写黄河?
提示:自然、地理、历史
4、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保家卫国。
5、你认为全诗是写一种气势,还是写一种精神?
五、再次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配乐诗朗诵。可根据具体情况布置同学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总结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黄河的用她那甘甜的乳汁浦育了中华民族,用她那宽厚的臂膀庇护着神州大地,用她那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炎黄子孙。黄河,让我们以你为典范,团结进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强国之林而努力学习。
【板书】
1、历史贡献
2、军事地位
3、激励作用
七年级语文教案《黄河颂》 篇四
教学目标:
1.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文明、文化、灾难);了解一些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2.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并把握诗歌内容。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的黄河形象,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4.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不朽的音乐作品,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5.综合探究,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保护母亲河,了解黄河的现状,加强环保意识,以行动保护汕头的母亲河——韩江。
教学重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歌词大意。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内一节时,课外一节时)
教学用具: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内)
一、导入新课并投影学习目标。
二、音乐欣赏:点击浏览图片并欣赏《黄河颂》。(紧凑点击图片,进入最后一张时缓缓拉动文字框滚动条)
三、作家作品介绍。
课堂练习。(检查预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四、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学生齐读。
五、独立思考、质疑探究: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前文一直在写黄河,标题也是颂黄河,可诗歌最后四句却在写英雄儿女,是离题吗?
3.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
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诗人歌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是怎样理解的?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六、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小结。
七、对比阅读,拓展练习。(于天命的散文《黄河颂》)
八、布置作业: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完成《一课一练》。
九、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第二课时(课外)
十、利用综合资源,通过浏览推荐的相关网页,自主深入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十一、教学后记:
一直担心这种情感丰富的爱国主义诗歌,难上!在图像、音视频等感性材料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仅仅靠“三寸不烂之舌头”和一个自主学习的课件,学生是否会觉得过于枯燥无味呢?事实上,这种忧虑是多余的。
我借助同学们自己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介绍和本课件,尤其是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意识,再加上播放、欣赏气势雄伟的歌曲《黄河颂》,学习《黄河颂》竟成了一节庄严肃静的爱国教育课。
没见过黄河,但通过诗歌文字描绘及几张黄河插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运用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小组里互读,然后分批朗读(1~30;31~60),最后推选男女学生代表来朗读,课堂的气氛显得十分活跃,朗读时声势是一浪赛过一浪。
在朗诵中,我们赞美了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更让我体味到了学生本身就是一股如黄河般彭湃的雄伟力量!
课余时间里,学生利用本课件继续自主地深入地拓展学习。
课件设计以《黄河颂》为主体,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是一堂学生自主学习课、音乐文学欣赏课、探究课,同时,整理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资源来自主学习了解黄河的文明、文化和“母亲河”的灾难史以及现状,是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探究的好帮手。
七年级语文教案《黄河颂》 篇五
导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1.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
2.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与地理
2. 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3. 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学习课文
2.重视运用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
3.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导学思路
鉴于作者是借黄河的英雄气概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所以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感悟和认识黄河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将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相联系,结合本文创作的背景,深刻把握课文的主旨,最后再通过拓展学习,从更宽广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黄河和中华民族。
导学过程
一、心理准备
1.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所要达到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些目标既是努力的方向,也是检测的标准。
2.运用多媒体播放九曲黄河奔腾咆哮的影像画面。
3.投影展示同学们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图片。
4.师生一起扼要说说对黄河的观感。
5.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和地理课对黄河的介绍,并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从而激发兴趣,启发联想,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悟
(一).整体感悟的方法指导
1.导师首先范读课文第1小节的朗诵词部分,并以此节为例,作朗诵方法指导。
(1) 将第1小节默读1遍,了解大致内容与句式特点。
(2) 标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3) 轻声试读几遍。
(4) 大声朗读,音量以能够听清自己的声音为准。
2.请几位同学朗诵,请全班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相互讨论,集体点评。
4.分角色表演朗诵,全体起立,配乐朗诵《黄河颂》,导师读朗诵词部分,同学读歌词部分。
4. 自由发言,谈谈朗诵后对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伟大品格的感悟。
三、自主思考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二、第三题,要求同学独立思考,得出答案,也可就自己学习时的独特感悟和发现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力求有自己言之成理的认识。
四、合作探索
1. 诗人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2. 课文从哪些方面赞颂了黄河的伟大和坚强?
3. 诗人写黄河的意图是什么?
4. 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表现技法值得学习?
各小组按要求讨论探索,记录要点,踊跃发言后,师生一起明确上述问题的答案。
明确1: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把它比作摇篮可以形象确切地表现黄河的历史功绩。黄河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是阻挡外敌入侵、保卫中华民族的又一道钢铁长城,因此诗人称之为“屏障”。
明确2:课文是从自然特点、地理优势和民族贡献几方面赞颂黄河的伟大坚强。
明确3:在诗人笔下,黄河是中华民族英勇豪迈、不屈不挠、伟大坚强的象征,因此诗人借赞颂黄河来激发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动员全民族亿万英雄儿女像黄河那样伟大坚强!这是借物抒怀的写法,正像矛盾在《白杨礼赞》中借赞美白杨而赞美抗日军民一样。
明确4: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如“啊,朋友!”有助于明确抒情对象,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2)反复,如“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起到了加强结构,渲染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3)比喻拟人,如“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一泻千里,……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等诗句,赋予了黄河无限丰富的生命,使她像母亲一样亲切深情。
五、拓展阅读
1.阅读光未然《〈黄河〉本事》一文,完成练习。
〈黄河〉本事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bó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hi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高山之巅,出现了时代的歌手,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他看见巨人醒来了,掀起他的怒涛,发出他的狂叫,响应着祖国满山遍野的战斗的歌声。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乐,一旦暴敌侵入,带来了疯狂的杀伤,妻离子散,一片凄凉。
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
然而他的妻子,一个农村妇女,失掉了丈夫,失掉了小孩,自己也遭到野兽的蹂躏,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偷偷跑到黄河边上,经过一阵悲惨的哭诉,便投身到滚滚的黄河波涛之中。
(这时在河东,河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怒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吧!——我们代表五万万人民为祖国的最后胜利而呐喊着。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bó战: 惊涛hi 浪: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沃壤: 不期而遇:
(3)画线句中“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幻想与现实是否矛盾?为什么?
(4)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写了“一个农村妇女”的遭遇,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5)文中用“惊涛”、“怒涛”、“巨浪”来形容黄河之水,你认为作者要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6)文中哪一节与《黄河颂》有内容上的联系?
2、课外分工合作,通过电视、网络、诗文集、教科书等搜集有关黄河的诗文、传说等,编一期《感悟黄河》小报,在班内展评。
七年级语文教案《黄河颂》 篇六
学习目标:
1、理解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并能从写作方法上理解本诗。
学习方法:
自我感知,读、议、说,展示成果。
导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法提示:预习课文,独立完成,各组上黑板展示,并讲解。比一比,谁书写工整,讲得出色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稍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一泻万丈(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摇篮:屏障: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各组分别朗读课文,看谁朗读的最好,选一名代表展示。)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学法提示:用心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
①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其中的“望”字统领的什么地方,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②本文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1.诗中“啊!黄河!”出现了三次,这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黄河颂》中的黄河并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黄河,而且表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中,“体魄”能否换成“身躯”?为什么?(可查阅两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是什么意思?(发挥你的想象)
五、个性化备课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