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推荐3篇)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篇一
教案目标:
1. 了解寓言故事《螳螂捕蝉》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2. 学会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结构。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和含义。
2. 分析并描写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 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教学准备:
1. 课件或黑板。
2. 多媒体设备(如电视、投影仪等)。
3. 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展示一张螳螂捕蝉的图片或播放一段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螳螂捕蝉故事的好奇心。
Step 2:故事讲解(15分钟)
老师向学生讲解《螳螂捕蝉》的基本情节和寓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结构。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结构和寓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Step 4:合作阅读(15分钟)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故事,并在小组中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阅读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Step 5:展示和讨论(10分钟)
请几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进行全班讨论。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和启示。
Step 6:写作练习(20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和讨论的结果,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螳螂捕蝉》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来写作。
Step 7:总结和反思(5分钟)
请学生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并帮助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篇二
教案目标:
1. 理解寓言故事《螳螂捕蝉》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2. 学会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结构。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和含义。
2. 分析并描写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 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
1. 课件或黑板。
2. 多媒体设备(如电视、投影仪等)。
3. 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4. 各种绘画和手工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展示一张螳螂捕蝉的图片或播放一段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螳螂捕蝉故事的好奇心。
Step 2:故事讲解(15分钟)
老师向学生讲解《螳螂捕蝉》的基本情节和寓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结构。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结构和寓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Step 4:创作绘画或手工制作(30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和讨论的结果,进行创作。可以自由选择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表现自己对《螳螂捕蝉》的理解和想法。
Step 5:展示和分享(15分钟)
让学生互相欣赏和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作品来讲述故事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Step 6:总结和反思(5分钟)
请学生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并帮助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寓言故事的启示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篇三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总结: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
3、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出示结果对比。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
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
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出示)指名读。
3、学习故事。
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
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
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
——“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蝉心想:
螳螂
黄雀
——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蝉身后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的捕食,而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手中弹弓的袭击。
5、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读——其实我们应该想到一句老子的话:福兮,祸之所伏。
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什么?引读——攻打楚国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是身后隐伏的祸患。千万不能因为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身后的祸患,板书:(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理解不堪设想。堪,可以,能够。不能够想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各霸一方,彼此之间虎视眈眈。倘若被诸侯国乘虚而入,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国家被灭,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们的反对、苦劝得到的是——出示——引读,少年的故事令吴王恍然大悟,—
—引读。
为什么同一个出发点,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呢?请再读读课文,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会帮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劝,少年是巧劝。
巧,体现在哪里呢?再浏览课文,你一定有话对少年说: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联系到第二小节。
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语言看似寻常,却是精心设计,一步步地让吴王明白事理。练习对话朗读。语气应怎样?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如果吴王仍然没有发现他,他会怎么办?(继续等,或想别的办法)
好一个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凭勇气,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劝吴王!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借故事来说明事理,我们会在生活中找到与之相似的例子,从而深受教育启发。课后,请大家去搜集一下,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存在着“螳螂捕蝉”的现象呢?
板书: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
(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
反思:
这篇课文有许多名师开过公开课,所以在上这课时,我停犯难,因为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尽量不要重复别人的设计,以免有邯郸学步之疑。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免有带着镣铐舞蹈的嫌疑。
综观这节课的设计,有几个亮点:
1、几个语言训练点设计较好。如“不堪设想”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想象吴国的命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对词语的认识。
再如,“大臣会对少年说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艺术,除了寓意的揭示,还让学生领略了说话的艺术与效果。
还有,为了走进文本,我还设计了一些口述训练,如望着眼前的(),蝉、螳螂、黄雀心想:();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2、课外资料的补充较好地帮助学生突破了对重难点的理解。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去反思。
1、要在相信学生上下工夫,用相对整合的问题让学生有表达的空间。
2、概括主要内容时,学生讲得很罗嗦时,教师要有指导,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3、提问要相对集中,如故事的分析,突出“一心”,不要太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