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设计附反思【实用3篇】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设计附反思 篇一
教案设计:
教材:《老北京的小胡同》
教学目标:
1. 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学习描述和表达北京胡同的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老北京的认同感。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老北京胡同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胡同的独特氛围,引发他们对胡同文化的兴趣。
Step 2:探究
教师出示一幅老北京胡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细节,提问学生对胡同的印象和了解,并带领他们探究胡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Step 3:词汇学习
教师呈现一些描述胡同的词汇和句型,比如“狭窄的巷道”、“传统的四合院”、“砖瓦结构”等,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理解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Step 4:交流和表达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胡同的特点,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描述,并在班级中展示分享。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和学习。
Step 5:文化体验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每组扮演胡同的居民和游客,通过对话的形式体验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教师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对话模板,引导学生展现他们对胡同文化的理解和想象。
Step 6:总结和反思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进行反思。鼓励学生表达对胡同文化的喜爱和对老北京的认同感。
反思:
教案设计的步骤清晰,能够引发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和对老北京的认同感。通过导入和探究,激发了学生对胡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词汇学习和交流表达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文化体验活动既让学生了解胡同文化,又让他们亲身体验其中,增强了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总结和反思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长。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设计附反思 篇二
教案设计:
教材:《老北京的小胡同》
教学目标:
1. 了解北京胡同的历史变迁和保护措施。
2. 学习运用描述和表达北京胡同的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对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
教师出示一组北京胡同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胡同和其中的细节,引发他们对胡同的兴趣和思考。
Step 2:探究
教师通过讲解胡同的历史变迁和保护措施,让学生了解胡同的价值和面临的困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
Step 3:词汇学习
教师呈现一些描述胡同的词汇和句型,比如“古老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历史街区”等,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理解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Step 4:交流和表达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胡同的保护措施,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描述,并在班级中展示分享。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和学习。
Step 5:文化保护行动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每组根据老北京胡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的具体行动计划。教师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和设计行动计划,并鼓励他们关注社区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Step 6:总结和反思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进行反思。鼓励学生表达对胡同文化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
反思:
教案设计的步骤合理,能够引发学生对胡同文化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通过导入和探究,让学生了解胡同的历史变迁和保护措施,激发了他们对文化保护的思考和行动。词汇学习和交流表达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文化保护行动活动既让学生了解胡同文化,又让他们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文化,增强了他们对文化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总结和反思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长。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设计附反思 篇三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设计(附反思)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魂牵梦萦、难以割舍的深情。
2. 了解文章通过一两个生活侧面,反映老北京小胡同里生活特点的写法。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魂牵梦萦、难以割舍的深情。
教学难点:
品读文本,理解老北京的小胡同是作者的“根”之所在,“我”怀念北京的胡同生活,也是“我”寻“根”的一种表现。
教学过程:
1.文章的题目是“老北京的小胡同”,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老北京”的小胡同?作者又为何称北京胡同为“小胡同”呢?
A、叫卖声是老北京时代的一大特色。
B、从孩子们的玩具和游戏内容也能看出是老北京。
C、从文中的一些称呼可以看出,如:少爷、小姐、老爷、太太。
D、从胡同里的一些生活细节可以看出,如“锔盘锔碗”,现在还有吗?
……
从12自然段的“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看出北京的胡同也是“窄窄的”小胡同。
2.刚才同学们都是从作者所写的胡同生活来推知作者所写的是“老北京”的小胡同,我们不妨再读文章的5-10自然段,看看作者主要写了哪些胡同生活?(生活在上海的学生对北京的胡同比较陌生,展示几张北京胡同的图片。)
A、胡同里的叫卖声。
(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你体会到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点? 丰富,和谐(或有趣、安宁)。
B、儿时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
【看看作者是什么时候写的这篇文章,1993年,当时作者已是83岁的高龄,回忆起儿时的胡同生活依然是那样的清晰,如数家珍,此处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胡同生活的喜爱之情。】(并穿插落实一些生字词的读音。)
3.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文中回忆这些胡同生活?
明确:
A、作者通过对老北京的胡同一两个生活侧面的回忆,表达了对老北京胡同生活的眷恋。
B、更因为北京的胡同是作者的“根”之所在。
(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开头三段,明确北京的小胡同也是作者的“根”之所在,简介美国黑人的《根》,引导学生思考“根”是什么?往大处说,祖国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根”。)
4.作者写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目的还有什么?
“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保护几条胡同”。
A、因为北京的小胡同不仅是“我”的“根”,也是很多老北京的“根”,要留住东方味道,就得保护北京胡同,给它们加固。
B、背景:有些国家的城市现代化搞得太猛,需要我们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注意一些字词间作者流露的感情。北京的一些小胡同是不是也在遭受狮城小胡同的“厄运”?(放《菊儿胡同》视频,了解九十年代北京小胡同的处境,北京正处在旧房改造阶段。)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 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200字)
2.写北京胡同的文章还有很多,比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等,你不妨到书店或网络上查找一下,增进你对北京胡同的了解。
附《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反思一篇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内容丰富,有思乡、有胡同的生活、有胡同的文化、有保护民族文化的呼吁等。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本单元的主题,本文的教学重点为“重点:品读语言,理解老北京小胡同生活的特征。难点:理解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的难以割舍的深情。”教学时应围绕“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这一描述进行朗读、品析,体会小胡同独特的风土人情。
一、教学难点的把握
初步选定这篇文章时,是被这篇文章浓浓的文化气息吸引,真正备课组织教案时却发现这篇文章比较“深”,对于七年级学生难以理解,如胡同文化隐藏于叫卖声、儿时游戏等日常生活中,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因此我将课堂重点放在品读语言,理解老北京小胡同生活的特征上。课前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复习,因此课上语言品读比较顺利,学生抓住5——10节中有特色的语言进行品读。如:“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吧。”“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班级部分同学朗读有特色,因此这部分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但在难点把握上本人却有点避重就轻了,在理解主旨时我并没有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难点,只是强硬地将“传统文化”塞给了学生,评课
时很多老师也客观指出这个问题。第三次上该课时,我吸取教训在5——10节品读语言时便帮助学生指出该部分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巧妙地为主旨做铺垫。事实上,这部分不少内容确实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文中涉及的京剧,文中的一些游戏。这样在点出文章主旨时便没有那么突兀。在今后教学中应尽量避免硬塞给学生某一内容而水到渠成地传授。
二、教学环节的把握
初备课时,总想着公开课应该有创新,应该出奇制胜,但绞尽脑汁却发现这样的文章创新挺难,最终还是采取了最传统的块状教学法来完成本课教学,自我感觉教学环节挺流畅,从整体对胡同的.把握到具体胡同生活的品读最后文章主旨的挖掘,也许这样富有文化气息的文章适合传统的形式也许本人才疏学浅并未找到更新颖的教学形式,有待今后不断研究创新。但在备课过程中教学环节的过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日常教学环节习惯了随便导致在开课时才发现原来每个过渡都需要精雕细琢,有点临时抱佛脚的感觉,还是平时多下功夫吧。
三、材料为教学目标服务
在研读、准备该文章时准备了一些资料:汪曾祺与毛志成的两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菊儿胡同的视频资料以及文章中的一些自己理解的细节,对于这些“千淘万漉”的精华当然希望课上能全部用上。因此开课时我请学生课前阅读两篇文章,希望学生能加深对胡同的理解,并为本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在上课时这两篇文章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因为本人使用过度有点本末倒置的嫌疑。如在理解《老北京的小胡同》的主旨时我计较了三篇文章作者对于北京胡同拆与留的看法,出发点很简单: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作者萧乾对北京胡同深厚的情感,但该环节的处理似乎不太恰当。也许我可以播放因为时间关系而未播放的菊儿胡同的片段,根据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对于北京胡同“命运”的看法。不管如何,我们在备课时应该多动脑勤查阅资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处理这些课外资料。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该课本人已经三次教学,但每次总有那么一点遗憾,也许成功便在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