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课文《汉家寨》教案(优秀4篇)
高二课文《汉家寨》教案 篇一
标题:走进《汉家寨》:探索乡村文化的瑰宝
引言:《汉家寨》是高二课文中一篇引人入胜的作品,通过描述汉家寨的自然风光和乡村文化,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汉家寨》的背景和主题,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作者的意图。
3. 学习运用文学手法,如比喻、对比等,进行文本解读和写作。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与乡村文化相关的活动和讨论,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观看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乡村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学生独立阅读《汉家寨》,注重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注意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描写。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 你对《汉家寨》中的乡村生活有什么感受?
b. 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有何特点?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c. 文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描写有何联系?
4. 文本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汉家寨》中的文学手法,如比喻、对比等,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5. 写作练习: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乡村景色,用比喻或对比的手法进行描写,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6. 跨文化交流: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农村景区,与当地农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文化,同时向他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7. 总结: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总结学习成果,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三、教学评价
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对《汉家寨》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他们对文章主题和文学手法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观察学生与农民的交流和对当地文化的理解,评估他们对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程度。
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分析,评估他们对作者意图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高二课文《汉家寨》教案 篇二
标题:《汉家寨》:探索城乡发展的可能性
引言:《汉家寨》是高二课文中一篇以乡村为背景的作品,通过描写汉家寨的自然风光和乡村文化,引发学生对城乡发展的思考和探索。本教案旨在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乡村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汉家寨》中描写的乡村现状和问题,思考城乡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作者对城乡发展的观点和态度。
3. 学习运用文学手法,如对比、夸张等,进行文本解读和写作。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项目设计,发掘和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引起学生对乡村发展的兴趣和关注。
2. 阅读:学生独立阅读《汉家寨》,注重理解文章中描写的乡村现状和问题,思考城乡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 你认为《汉家寨》中描写的乡村现状和问题有哪些?有何影响?
b. 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反映了什么?作者对城乡发展的态度是什么?
c. 文中的文学手法有何作用?你觉得如何运用到实际的城乡发展中?
4. 文本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汉家寨》中的文学手法,如对比、夸张等,思考如何运用到实际的城乡发展中,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5.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乡村发展项目,观察并记录相关数据和问题。
6. 项目设计: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设计一个创新的乡村发展项目,包括规划、资源利用和社区参与等方面。
7. 展示和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项目设计,并进行小组评价和讨论,评估各个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三、教学评价
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对《汉家寨》的讨论和项目设计,评估他们对文章中城乡发展问题的理解程度和创新思维能力。
2. 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实地考察和项目设计,评估他们对乡村发展问题的观察和解决能力。
3. 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学生对文学手法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评估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二课文《汉家寨》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一、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二、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二、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课前:检查预习,疏通生字词。
褶(zhé)皱 曝(pù)晒 脚踝(huái)晕眩(yùn)(xuán)
俯瞰(kàn) 咀嚼(jǔ)(jué) 白炽(chì)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决绝:非常坚决。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诗歌 《内陆高迥》 昌耀
内陆高迥 昌耀
内陆。一则垂立的身影。在河源。
谁与我同享暮色的金黄然后一起退入月亮宝石?
孤独的内陆高迥沉寂空旷恒大
使一切可能的轰动自肇始就将潮解而失去弹性。
而永远渺小。
孤独的内陆。
无声的火曜。
无声的崩毁。
一个蓬头垢面的旅行者西行在旷远的公路,一只燎黑了的铝制饭锅倒扣在他的背囊,一根充作手杖的棍棒横抱在腰际。他的鬓角扎起。兔毛似的灰白有如霉变。他的颈弯前翘如牛负轭。他睁大的瞳仁也似因窒息而在喘息。我直觉他的饥渴也是我的饥渴。我直觉组成他的肉体的一部分也曾是组成我的肉体的一部分。使他苦闷的原因也是使我同样苦闷的原因,而我感受到的欢乐却未必是他的欢乐。
而愈益沉重的却只是灵魂的寂寞。
谁与我同享暮色的金黄然后一起退入月亮宝石?
一个蓬头的旅行者背负行囊穿行在高迥内陆。
不见村庄。不见田垄。不见井垣。
远山粗陋如同防水布绷紧在巨型动物骨架。
沼泽散布如同鲜绿的蛙皮。
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
河源
一群旅行者手执酒瓶伫立望天豪饮,随后
将空瓶猛力抛掷在脚底高迥的路。
一次准宗教祭仪。
一地碎片如同鳞甲而令男儿动容。
内陆漂起。
1988.12.12
二、阅读全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闻、所感。突出其地理环境的恶劣。
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体现一老一少无言的坚守。
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后的反思,带来的心灵的振荡。
三、具体赏析
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
所见:铁色戈壁 岩石 红石焦土 酷热干旱 不毛之地
所闻:单调的马蹄声
所感:“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作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空寂、荒芜、广袤、慷慨悲凉的情绪。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总结:宁寂、恐怖、苍凉、茫然
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
所见:
景物:几间破泥屋 (人烟稀少,贫穷)、巨大空茫的戈壁滩(险恶荒凉)
人物:老汉、小女孩痴痴盯着我 汉服
老汉 “微微摇了一下头”
女孩 不眨眼地盯着我 、穿一件破红花棉袄
所思:汉家寨是汉人坚守一千多年的地方在绝境中,人一定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总结:残酷、荒凉、神秘、隔绝、坚忍
1、如何认识这两个人物在文章中的意义?
文章并非着意刻画两个人物形象而是通过这年龄悬殊的两个人来表现汉民族的一种默默坚守精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无言地继续前人的事业,以一种执着与环境抗衡,固守着先人的土地而决不放弃,并且代代相传。这种精神是作者着意讴歌的。
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
“千年以来,人为着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总结: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1、作者说“我强忍住心中的激荡”、根据文意想一想,是什么使作者“心中激荡”?
在这残酷的绝地里,汉家寨的人自从祖先迁移到这里,就这样世世代代地固守了下来,他们以坚守对抗着恐怖的大自然,对抗着被抛弃的寂寞,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品格使作者心中激荡不已。
四、品味鉴赏
1、汉家寨的人们坚守的是什么?
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坚守着理想。
2、作者要“坚守”的可能是什么?
坚守的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五、张承志散文关于“坚守”的类型主旨 (穿插)
(1)作者简介
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市。回族。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现为自由职业作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北方的河》 《金牧场》 《心灵史》。短篇小说《雪路》《顶峰》《美丽瞬间》等。
其中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
张承志以一种独立不羁 ,庄严深邃,冷峻热烈的审美品格。张承志以一种独白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精神哲学,以一种自信坚定的姿态捍卫着一种神圣价值观,一种熔铸诗歌、音乐、绘画、历史和哲学的复杂形态创造着“美文”。他那种具有燃烧性和震撼力的新语言和新思想,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创性魅力。
张承志真正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2)关于“坚守”的类型主旨
不管是《北方的河》、《荒芜英雄路》,还是《心灵史》,张承志的文章几乎都流露出了惊人相似的类型主旨:用粗硬触目的线条近乎冷峻地展现了人心中的坚忍。
张承志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夸张的感情张扬了他的绝对信仰,在他看来有信仰总比没有信仰要好。
六、深入探究
就像人有个性品质一样,汉家寨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一是它“年岁”长久
汉人屯田 唐人设县 宋人称寨 阅尽人间沧桑
二是神秘
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谜
三是坚韧、固守
守住自己的特点而没有被同化。是源于对本民族的认同,这种传统不经时间的流逝而被颠覆改换。
四是保守、封闭
这是坚守的的反面意义,它远离尘嚣,也远离时代进步的步伐,直到进入现代社会还生活在简陋、朴素之中。
七、写作特点
1、独具特色的语言。
沉郁、凝重的语言给文章带来了一股苍凉之气,作者用了一连串奇异的比喻来描绘对于天山脚下独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等等。
2、变幻交错的时空结构。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书的首句首创了一种特殊的时空结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伍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运用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容纳了未来、过去、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
本文有两处运用了这种结构方式。第8自然段:“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第2自然段:“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四顾无援。”第28自然段:“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3、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
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作者“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并由这种坚守进而开始了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那就是,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天衣无缝的契合,与民族精神的交融。
4、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作者从渐行渐近汉家寨到零距离接触汉家寨,一路走来,满眼看到的是大地从繁盛到荒僻,写的是荒凉的景,抒的是寂寥的情;再到渐行渐远地离开汉家寨,却再也无法忘记汉家寨。永别了汉家寨悲凉严峻的风景,却深味了汉家寨人坚守的精神。自始至终作者都将笔力凝聚于汉家寨的描写,而感情的抒发是寓于其中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表达。
八、课题拓展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坚守的看法。
有人在物欲横流中坚守着清贫,有人在庸俗泛滥中坚守着高雅,有人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着理想,有人在尔虞我诈中坚守着诚信,有人在“众人皆醉”中坚守着“独醒”……
高二课文《汉家寨》教案 篇四
知识目标:
1.品味语言,体味景之荒凉、死寂。
2.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
3.理解文本中“坚守”的内涵。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对文本重要信息的捕捉能力。
2.培养学生品悟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
德育目标:
渗透人文精神,思考“坚守”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探讨文本“坚守”的内涵。
教学难点:
难点之一:对汉家寨人在荒凉中“坚守”的理解。
难点之二:对作者的“坚守”的理解。
教学时数设计为1课时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1.了解作者,查找相关资料。
2.熟读全文,把握文章中景与人的特点。
一.导语:在西域的大漠戈壁中有一种树坚强挺立,茫茫风沙它不屈茁壮,根扎沙漠深处,寻找含水的土壤,头顶炽热的太阳,活出生命坚强,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这就是西域胡杨;在塞北的戈壁滩上同样有一种人傲视风沙吹袭,他们同狂风对抗,同黄沙较量,逆境中坚强生存,没有鲜花娇艳,没有绿树青苍,注定与寂寞长相伴,但他们却在那儿固守了千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他们就是汉家寨人。今日就让我们随同张承志先生一起走进这塞北的汉家寨吧!
二、理清课文思路。
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看一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题目是“汉家寨”,所以文章是紧紧围绕汉家寨展开的,第一部分作者向读者展示了汉家寨所处的大的环境背景。第二部分写进入汉家寨的所见所闻,第三部分写离开汉家寨时作者的感受以及汉家寨对他以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用幻灯片显示文章结构图)
三、课文分析
1、第一步:读景
⑴在走近汉家寨的路途中,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请找出这部分中能很好地表现自然景观特点的词语)
特点:空旷、空寂、贫瘠、苍凉、荒芜、恐怖……
(2)通过大家的分析和品位,在我们的面前仿佛已经出现了一片贫瘠、苍凉、空寂、恐怖的千里戈壁。作者好像正在画一幅巨大的风景画,画的背景是贫瘠的天山南麓,是空旷孤寂的千里戈壁,在这样苍凉的背景中,作者将会给我们勾勒出怎样一个汉家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请同学们找出一个词语,能够补充完整幻灯片上的这个句子:“汉家寨是一块()”,大家要注意,这个词要能够概括汉家寨生存环境的特点。
生:汉家寨是一块绝地。
师:哪些内容可以表现出汉家寨是一块绝地?
生:这一部分的第二段,“汉家寨只是几件破泥屋”,还有,也是这一页的倒数第二段“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这些都表现了这里是非常荒凉贫瘠的土地。
师:大家注意这些景物的一些修饰词语,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无人烟的”“无植被的”,表现了环境的……
生:寸草不生、贫瘠。
师:这些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
生:自然环境。
2、第二步:读人
问题设计:
(1)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是否有生命的存在?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作者看到他们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老人:摇摇头“微微”摇头不动“无言”(饱经风霜木讷迟钝不回答来者的提问)
人物
小女孩:“一动不动”“黑亮的眼睛”“凝视”破红花棉袄汉人服饰(天真好奇)
师:没有任何语言,没有期待中的热情,作者的到来也没
有引起躁动和不安。
所思:“这里一定还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第三步:读精神“坚守
⑴汉家寨人的坚守
师:在汉家寨,自然环境是贫瘠、荒芜的,人的生活是贫穷的、与世隔绝的。所以,作者把这样的地方称为“绝地”。这样一块绝地,铁渣堆里长不出一粒庄稼,方圆数百里内,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然而他们竟在这种贫穷、孤独、无助中一代代的延续着生命,我们一方面要佩服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方,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呢?他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
生:有一句话:“生于斯,长于斯”,汉家寨的人之所以想守住自己的家乡,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故土的依恋以及对于的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这正是一种绿叶对根的情谊。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有四点,第一点是,这里已经是他们的家园,所以他们有一种守护家园的责任感。第二点是他们要让他们的文化、他们特有的文明传承下去。第三点是因为他们有坚强的意志,所以能守住这片家园。第四点是,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哪怕这里的土地是这么的贫瘠,这里的生活是那么的困难、与世隔绝,他们也安于现在的生活,不会过于奢求。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思路很开阔,其中提得最多的一个概念就是“家”,汉家寨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根,不管它是贫瘠还是富饶,不管它是美丽还是丑陋,都不忍舍弃。另外,还有很多原因,比如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要坚守祖先的信念、传统、生活方式。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分析,请大家给坚守下一个定义。汉家寨是多么的贫瘠、荒凉啊,但是他们始终守在这里,通过这种行动我们来分析,坚守是什么意思?
师:坚守在字典里,是坚决守卫、不离开的意思。无论外界的环境怎样的恶劣——外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始终守护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坚守。
师:文中作者两次提到穿破红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着什么?
明确:女孩虽然稚嫩,但终究给了这块土地生生不息的繁衍的希望。汉家寨人坚守生存的理想、信念和行为给现代文明中的人予强烈的震撼和鼓舞。作者用红色给文章深沉悲凉的氛围营造一点亮色,使全文的格调慷慨悲壮但不至于伤感。
小女孩不仅是汉家寨在如此恶劣自然环境坚守生命存活,对生命尊重的证明,还是汉家寨未来生命延续的希望。
师:我们读懂了“坚守”,也就读懂了“汉家寨”。
⑵作者的坚守
师:有的地方即使我们去了百次千次,也对它毫无印象,有些地方去过一次就会让你终身难忘,那么对于作者,汉家寨属于哪一种呢?
当作者离开汉家寨之后,汉家寨对作者未来的人生之路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并找出能够表现作者对于汉家寨的感情的句子。
生:“我强忍着心中的激烈,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起我永别了汉家寨。也就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师:为什么无论作者到哪里,即使是在国外,还会倔强地回忆起汉家寨呢?
生:他回忆的不只是这块土地,更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所给他的一种坚忍不拔的坚守的精神。
师:说的很正确,汉家寨那种坚守的精神感染着作者,作者要从中吸取力量,要永远把“坚守”放在心中。
师:大家回过头来看49页第二部分的23两段,作者说“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那么作者面对人生的选择时他的答案是什么呢?
明确: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那么作者的坚守是否和汉家寨人一样,也是对于家园和传统的守护呢?请同学们看一张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朗读)
生(朗读):近年来,文学界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许多作家的创作中都出现了“商品化倾向”。张承志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未介入任何商业性创作的少数作家之一。张承志说:“我只是一个作家。我永远不是走红的文字商品的贩卖者,永远不是流行思潮顶峰的泡沫。我独立地表达而已。”“我希望自己的文学中,永远有对于人心、人道和对于人本身的尊重;永远有底层、穷人、正义的选择;永远有青春、反抗、自由的气质。”“哪怕再难,也要坚持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批判,这是我在自己的微渺作品中一直坚持的。”“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
师:从这段文字中,我们总结一下,作者所坚守的是什么?
生:作者坚守的是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批判。
师:作者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其实也是在坚守着纯洁的文学,坚守着自己的理想。
(四)课题延伸
师:在汉家寨,作者找到了人生的答案,离开汉家寨,作者开始了他坚守的精神之旅,那么我们呢?我们该坚守什么?
师:作者为了追求高洁的人格以及纯洁的文学,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汉家寨人为了坚守自己的家园和祖先的生活习惯,放弃了外面美好的世界,有人认为他们很傻,他们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自己,就会换来舒适的生活,请大家讨论一下,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坚守”还有没有价值?
师:我们这个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大家都信心百倍地向着现代化目标前进;但是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眼中只有金钱,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理想主义失落,没有生活方向和目标;有的人媚权媚俗,或者眼中只有“西方”。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的确需要在物欲横流中坚守道德,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尔虞我诈中坚守诚信,在“崇洋媚外”中坚守民族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住我们做人的尊严,才能守住民族的灵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作者倡扬的“坚守”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与“发展”的观念不仅不存在矛盾,而且是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品质。那么大家想一下,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坚守一些什么东西呢?
生(自由回答):学习、个性、理想、真诚、人格……
师:这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领略了天山南麓千里戈壁的苍凉,感受了汉家寨人在绝地中的坚守,当我们和作者一起离开汉家寨时,那种坚守的精神已经在我们心中扎根了。
生活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要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但是同时,有一些东西是要始终坚守的,比如正直、真诚、善良等美好的人格,比如诚信、尊严、理想。中华民族靠着坚守的精神走过了五千年的风雨,希望同学们也以同样坚守的精神延续我们民族的血脉!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