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实用3篇)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一
幼儿时期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幼儿园教育应该重点关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本篇将从培养幼儿的自律性、积极性和社交能力三个方面探讨幼儿园如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培养幼儿的自律性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自律是指孩子在遵守规则和约束的情况下,自主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幼儿园可以通过制定规则和约束,培养幼儿的自律性。例如,幼儿园可以要求幼儿按时完成作业、自觉整理玩具以及遵守课堂纪律等。同时,老师可以通过表扬和奖励的方式,鼓励幼儿自觉地遵守规则和约束。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可以逐渐形成自律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积极性是指孩子对于学习和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幼儿园可以通过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和活动环境,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例如,幼儿园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和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成就感。同时,幼儿园可以通过鼓励和赞扬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动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可以培养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最后,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面。社交能力是指孩子在与他人相处中所表现出来的沟通、合作和分享等方面的能力。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例如,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参加集体游戏、合作制作手工等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分享自己的成果。同时,幼儿园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幼儿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可以培养出良好的社交能力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应该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园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自律性、积极性和社交能力等方面,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幼儿可以在快乐成长的同时,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二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幼儿的个人品质,还关系到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因此,幼儿园应该加强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
首先,幼儿园应该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和约束,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和约束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它可以让幼儿在规则和约束的框架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幼儿园可以制定作息时间表,要求幼儿按时完成作业和休息;幼儿园可以规定幼儿园内禁止打闹和乱扔垃圾等行为。通过这样的规范和约束,幼儿可以逐渐养成遵守规则、自觉行为的良好习惯。
其次,幼儿园应该注重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教育。幼儿园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教育影片等方式,向幼儿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例如,幼儿园可以讲述关于友善、勤劳、守信等方面的故事,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友善相处、勤劳学习、守信承诺。同时,幼儿园也可以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亲身体验正确行为的乐趣和意义。通过这样的引导和教育,幼儿可以逐渐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道德观念。
最后,幼儿园应该注重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幼儿在行为养成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和偏差。幼儿园应该及时发现和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幼儿园可以采取讨论、反思和惩罚措施等方式,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偏差,并积极改正。同时,幼儿园也可以通过表扬和奖励的方式,鼓励幼儿坚持正确的行为和习惯。通过这样的纠正和指导,幼儿可以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幼儿园应该加强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幼儿园可以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和约束、引导和教育幼儿的行为,以及及时纠正和指导幼儿的错误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幼儿可以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培养出积极向上、独立自主的行为习惯,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三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我们更加关注幼儿的教育。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以及性格养成、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以下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所以,幼儿期是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寓养成教育的内容于一日生活之中。在活动中教师要作表率,言传身教,利用表扬鼓励,从正面引导幼儿积极向上;另外,家园还要密切合作,携手共育。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行为习惯 言传身教 循环往复 家园合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其实质就是学前教育不应当把重点放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而应当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三字经》开门见山就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言,这句话是说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习惯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可见,幼儿期是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关键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而养成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德育的任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把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道德品质的过程。如何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要长期细致反复地进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重组和改造。"在杜威看来,儿童从未成年状态发展到成年状态,他们的智慧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儿
2.鼓励表扬,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幼儿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给予正面的赏识、鼓励、表扬,可以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强化巩固和发展。当幼儿良好行为出现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恰当、具体的肯定和赞赏,这对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重要。在幼儿心目中,教师的话比家长的话更具有权威。受到教师的表扬、鼓励后,幼儿的行为就会被强化。如,我发现班里有几名同学做事拖沓、不遵守纪律、上课时小动作太多、做事不认真,我对他们进行了多次批评,但教育效果并不佳。于是,我采用树立榜样,表扬鼓励,正面引导等教育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运用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如,在幼儿洗手时,我对某位同学表扬:"你的小手洗得又白又干净。你真棒!"从此以后,就看到他每次都特别认真地洗手,养成了洗手的好习惯。别的同学也纷纷效仿,班级形成了讲卫生的好风气。
3.教师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感染幼儿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因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儿童有重要影响。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给幼儿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教师的潜移默化长期熏陶下,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儿童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都是这样的"。教师要求儿童将地上的玩具捡起来的同时,也要要求自己去捡,一改过去教师站立不动,却对幼儿行为指手画脚的"严师形象";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时,教师也常常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谢谢"的反应,在街上偶遇幼儿家长,教师热情地向家长打招呼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言传身教会直接感染幼儿,使幼儿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4.结合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对于幼儿期的儿童来讲,他们的自控力差,知道该怎样去做,但往往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如果一味单纯地说教是无济于事的。针对这种现象,老师们常常要根据班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强化幼儿的行为,如:我发现我班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我利用音乐活动,有感情地唱《人人叫我好儿童》、《客人来了》等歌曲,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我结合《学做小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的朋友》等社会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在语言课上,我让幼儿用自己的话说说长辈们的辛劳及是怎样关心自己的,使他们懂得要尊敬父母。再比如:我班上的幼儿在相互谦让、团结友爱、相互帮助方面做得不好,我就利用童话故事《萝卜回来了》、《小白兔过桥》、《帮助朋友》等,让幼儿从故事中吸取营养,从故事中去分清是非、辨别好坏。另外,我还抓住契机,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教育。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意义,根据不同节日的名称和含义,我分别创设相应的活动,在活动中使幼儿受到教育。如:利用"三八"妇女节培养幼儿尊敬妈妈、关心妈妈、懂得感恩的品行;利用国庆节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5.利用游戏活动,强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期可塑性大,学习的波动性也很大,往往一些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更不是一两次活动就可以巩固的。因此,行为习惯教育需要长期坚持,不断为幼儿创设重复练习的机会,方能生效。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为此,我为幼儿了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小超市"、"宝宝商店"、"小医院"、"小巧手"等,让幼儿随时都有机会在活动区参加活动,使他们在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中逐渐巩固礼貌用语,学会热情地接待客人,有条理地收拾玩具,形成关心帮助他人,主动为他人服务,爱惜游戏材料等一些优良的品行。这样,幼儿的良好行为经过多次重复,自然而然地、习以为常地形成与习得。
6.开展好教科研活动,保障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好教科研活动,能有效保障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是教科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专长,对养成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探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平时,教师应多与幼儿互动交流,多掌握一些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如:偏食、挑穿、乱丢垃圾、游戏后不知整理等,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研究,提高教育能力,并在实际养成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从而保障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7.家园密切合作,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目前,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庭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忽视。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儿童吃、穿方面关注较多,但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及行为习惯问题却忽略不见,甚至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如:一位家长在孩子的书被别人撕坏后教育孩子:"他撕了你的书,你也要撕他的书。"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了召开家长会,交流家教理念;创办德育小报等一系列的家园活动策略,转变了家长的思想及做法。家长从教唆孩子打架转变为教育孩子团结友爱;从一味顺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转变为主动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家园的密切合作,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而言之,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循环往复,不断深化。在活动中教师要作表率,言传身教,利用表扬鼓励,从正面引导幼儿积极向上,另外,家园还要密切配合,携手共育。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2]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 (加)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宋广文,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 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 (美)艾里克J马施,大卫A沃尔夫.儿童异常心理学,等,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