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优选3篇)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 篇一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中东地区,是著名的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它地理环境独特,气候特征鲜明,为该地区的发展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首先,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地理环境十分特殊。它位于两大河流——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因此也被称为两河流域。这两条河流的冲积平原构成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主要地貌特征。这片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农业生产。河流的水源来自周围的山脉融雪和降雨,使得该地区的水资源丰富,也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其次,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气候特征独特而多变。该地区属于典型的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区,夏季的气温常常超过40摄氏度,日照时间长,降雨稀少。而冬季则相对凉爽,降雨量较多。这种气候特征对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夏季的高温和干旱使得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灌溉,而冬季的降雨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因此,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
此外,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还有一个重要的气候特征是季风的影响。由于该地区靠近阿拉伯海,夏季季风的影响较为显著。夏季的季风带来了湿润的海洋气流,使得该地区的气温相对较低,降雨量相对增加。这种季风对于农业生产是十分有益的,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水分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总的来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是该地区文明发展的基础。平坦的地势和肥沃的土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丰富的水资源和季风的影响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和适宜的气候条件。这些特征共同促进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繁荣和古代文明的兴盛。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 篇二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的多样性对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优势。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耕种。河流的冲积平原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使得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丰收。此外,平原地势还便于农田的规划和灌溉系统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其次,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夏季的高温和干旱使得该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灌溉以满足作物的需水量。而冬季的降雨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因此,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利用冬季的降雨量和春季的温暖气候进行耕种。
此外,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气候还受到季风的影响。夏季的季风带来了湿润的海洋气流,使得该地区的气温相对较低,降雨量相对增加。这种季风对于农业生产是十分有益的,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水分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此外,季风还为该地区的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带来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的多样性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平原地势和肥沃的土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丰富的水资源和季风的影响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和适宜的气候条件。这些特征共同促进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繁荣和古代文明的兴盛。同时,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多样性也为该地区的交通运输和贸易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 篇三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中东两河流域,又名两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一片位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冲积平原。下面我们可以详细了解一下该平原的地理环境,还有气候。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理环境
美索不达米亚绝大部分在西亚东北部。东起伊朗高原西缘,南抵波斯湾,西达叙利亚沙漠,北至亚美尼亚山区。地势低平,平均海拔200米以下,从北向南倾斜,巴格达以北为上美索不达米亚也叫亚述,地
势略高,丘陵起伏。以南称下美索不达米亚也叫巴比伦尼亚,地低多湖沼。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南部汇合成为阿拉伯河,形成三角洲。两河流域的平原从西北伸向东南,形似新月,有“肥沃新月”之称。古时这一地区农业发达,依灌溉之便利,河渠纵横,土地肥沃。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气候特征
区东北部山区属地中海气候,其余属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从北部的500毫米,到南部降为不足100毫米。地处地中海与波斯湾之间,又是小亚细亚、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的中心地区,是西亚交通要地和各民族交汇的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原是波斯湾一部分。由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冲积而成。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地势起伏,南部多沼泽。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气候干燥。产椰枣,大麦,玉米等。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历史起源
亚述帝国
亚述为古代西亚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31世纪末,塞姆人的一支在底格里斯河中游建立亚述尔城。前21世纪末,形成阶级社会和国家。前8世纪后半期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帝国。前7世纪一度占领埃及。帝国的穷兵黩武和高压统治,激起了被征服地区的不断反抗,前612年为米堤亚和迦勒底联军攻陷首都尼尼微。前605年赫美士战役后灭亡。
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西亚巴比伦尼亚南部奴隶制城邦。以巴比伦城为中心。公元前十九世纪中,阿摩列依人在此建国。史称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前1595年)。其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先后征服其他城邦,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成为西亚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典型。所颁《汉穆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第一部成文法典。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特别是数学和天文学。汉穆拉比死后,逐渐衰弱,在公元前1595年为赫梯王国所灭。公元前626年,闪米特族的一支迦勒底人占领巴比伦,重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国。公元前612年与米堤亚联军灭亚述,其疆域包括两河流域的大部、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至阿拉伯北部地区。公元前六世纪后半期,国势强盛。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多次发动对外战争,进行扩张。公元前586年,攻占耶路撒冷,灭犹太王国,其疆域包括两河流域大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以后政变屡起,国势顿衰。公元前538年为波斯所灭。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cuneiform),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苏美尔人用泥板通过图画的形式记录账目。渐渐的这些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至于那些无法描绘的东西则用任意指定的办法来表达。而且苏美尔人还用它来表示声音,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这就使得许多符号都成为多馀。楔形字原来是从上而下直行书写,后来改为从左而右横行书写,于是全部楔形符号转了90°,从直立变成横卧。由于右手执笔,从左而右横写,楔形笔画的粗的一头在左,细的一头(钉尾)在右。苏美尔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在字母发展史上有所贡献。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其“准确含义”只能根据上下内容来确定,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更难以掌握。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考古学家发现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
乌尔纳姆法典
《乌尔纳姆法典》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它是古代西亚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3-2006年)创始者乌尔纳姆颁布的。它适应奴隶制的发展,主要用来保护奴隶占有和私有制经济,镇压奴隶和贫民的反抗。这部法典大部损坏,只剩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