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天文地理小知识大全(通用3篇)
有趣的天文地理小知识大全 篇一
天文地理知识是我们了解世界和宇宙的重要一环。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趣的天文地理小知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神奇的世界。
1. 地球的直径是多少?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这个数字可能让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2. 为什么太阳看起来比月亮大?
当我们在地球上观察太阳和月亮时,太阳看起来比月亮大。然而,实际上,太阳的直径是月亮的400倍,但由于太阳距离地球更远,所以它在我们的视野中的大小看起来更大。
3. 什么是黑洞?
黑洞是一种密度极高的天体,它的引力非常强大,甚至连光都无法逃脱。黑洞的形成是由于恒星在耗尽燃料后坍塌而成。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和令人着迷的天体之一。
4. 什么是磁极?
地球有两个磁极,即北极和南极。这些磁极是地球磁场的产物,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熔岩运动而形成的。磁极对于指南针的使用非常重要,它们帮助我们确定方向。
5. 什么是日食?
日食是地球、月亮和太阳的特殊位置造成的现象。当月亮完全或部分遮挡住太阳时,我们就能看到日食。这是一种壮观的天文现象,但必须小心观看,以免对眼睛造成伤害。
以上是关于天文地理的一些有趣小知识。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增加大家对宇宙和地球的好奇心,并激发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有趣的天文地理小知识大全 篇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继续为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天文地理小知识,让我们更加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奇妙之处。
1. 什么是星座?
星座是由恒星和其他天体形成的一组图案。人们用星座来描述天空中的不同区域,并将它们分为88个不同的星座。星座对于导航和观测天体非常重要。
2. 什么是行星?
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目前,我们已知的行星有8颗,它们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行星是宇宙中最引人注目的天体之一。
3. 什么是陨石坑?
陨石坑是由陨石撞击地球表面而形成的坑洞。这些陨石坑可以看作是宇宙和地球的碰撞痕迹。一些著名的陨石坑包括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巴林杰尔陨石坑和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奇克西尔卡特尔陨石坑。
4. 什么是月球背面?
月球背面是指月球与地球相对的另一面,它是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的。直到20世纪中期,人们才能通过航天器的拍摄来观察到月球背面的景象。月球背面与我们所看到的月球正面有所不同,它是一个充满未知和神秘的地方。
5. 什么是盖亚假说?
盖亚假说是一种关于地球的生态学观念,认为地球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都相互作用并影响着地球的环境。这个理论提醒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以上是关于天文地理的一些有趣小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和地球,体会到它们的神奇和美丽。希望这些知识能够激发大家对科学的兴趣,并探索更多有关天文地理的奥秘。
有趣的天文地理小知识大全 篇三
天文和地理是两门很有趣的学科,研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是我们每个人的心之所向。有趣的天文地理小知识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篇关于有趣的天文地理小知识大全_小学生天文地理知识大全,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1】地理知识
1、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4、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6、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7、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8、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9、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10、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1、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12、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13、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14、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15、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16、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是夏季。
17、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18、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19、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0、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2】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
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好几个同心圈层。粗略地看,它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又称“中间层”)、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外部的一层坚硬外壳。地壳由各种岩石组成,除地表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沉积岩、风化土和海水外,上部主要由花岗岩类的岩石组成,而下部则主要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的岩石组成。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但各地并非一样,一般大陆比海洋厚,高山比平原厚。大陆地区的地壳厚度一般为35千米,大洋地区却只有5—10千米。我国西藏地区地壳厚达60一80千米,东部平原地区则为30多千米。地壳密度在2.6~3之间;压力自上而下由1个大气压增加到1300个大气压;温度至底部增加到1000~C左右。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可分为两层。上层(即上地幔)离地面33~900千米,物质成分除硅、氧外,铁、镁显着增加,铝则退居次位。压力为50万个大气压,温度为1200~1500℃,物质状态为固态结晶质,但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下层(即下地幔)离地面900~2900千米,物质成分除硅酸盐外,金属氧化物与硫化物,特别是铁、镍显着增加,平均密度为5.6,压力为150万个大气压,温度为1500~2000~C,物质状态属非结晶状态。地幔的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3%,质量占整个地球的66%。由于高温高压的结果,地幔物质常处于熔岩状态,成为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是指地幔以下到地球核心部分。地球中心压力可达350万个大气压,温度约为3000—5000~C,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地球中心的物质,已不能用我们熟悉的“固态”或“液态”的字眼来表示,它可能是一种人们还不熟悉的物质状态。这种物态的特点是在高温高压长期作用下,犹如树脂和蜡一样具有可塑性;但对于短时间的作用力来说,却比钢铁还要坚硬。但是,关于地核的物质组成,科学界尚有不同的争论,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去研究、去探索。
【3】天文常识
星座
为了便于认识星座,古人将天球划分为许多区域,叫作星座。每一星座可由其中亮星的特殊分布而辨认出来。现在国际通用的共有的星座88座,它们的界线大致是平行和垂直于天赤道的弧线。我国古代将星空分为三垣和二十八宿。
天球
人们为了便于研究天体,假想以空间任意点为中心,以无限长为半径所作的球。
天赤道和天极
延伸地球赤道而同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天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地球自转轴所在的直线,与天球形成两个交点,分别叫作北天极与南天极。天赤道和天极是天球赤道坐标系的基准。
黄道
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黄极
天球上与黄道角距离都是90度的两点,靠近北天极的叫“北黄极”。黄极与天极的角距离等于黄赤交角。北黄极在天龙座与两星连线的中央。
黄道带
天球上黄道两边各8度(共宽16度)的一条带。日、月和主要行星的运行路径都处在黄道带内。古人为了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黄道分为十二段,叫“黄道十二宫”。从春分起依次为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和双鱼,过去的黄道十二宫和黄道十二星座一致。由于春分点向西移动,两千年前在白羊座中的春分点已移至双鱼座,命名与星座已不吻合。
黄道坐标
一种“天文坐标”。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由黄经和黄纬两个坐标表示。春分点的黄经圈与通过某一天体的黄经圈在黄极所成的角度,或在黄道上所夹的弧长,叫作该天体的黄经。计量方向为在黄道上由春分点起,沿着与太阳周年运动相同的方向,从0~360度。从黄道起,沿黄经圈到天体的角距离称为该天体的黄纬。计量方向从黄道起,由0~90度,黄道以北为正。
赤道坐标
一种“天文坐标”。以赤经和赤纬两个坐标表示天球上任一天体的位置。由春分点的赤经圈(时圈)与通过该天体的赤经圈在北天极所成的角度,或在天赤道上所夹的弧长,称为该天体的赤经计量方向自春分点起沿着与天球周日运动相反的方向量度,以时、分、秒表示。从天赤道开始沿赤经圈到天体的角距离称为该天体的赤纬。计量方向从天赤道起,由0~90度,天赤道以北为正。
岁差
地球的轴进动引起春分点缓慢向西运行(速度每年50.2秒,约25,800年运行一周),而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
回归年
又称“太阳年”。即太阳视圆面中心相继两过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回归年比恒星年约短20分23秒,回归年长365.2422平太阳日或365曰5时48分46秒。对应1900年初回归年长为365.24219892平太阳日,这个数值不是不变的,每百年减少0.53秒。
恒星年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只在天文学上使用,等于365.25636个平太阳日或365日6时9分9.5秒。
星等
仅仅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就有多达以千亿计的恒星。它们在天空发着耀眼的光芒。恒星的亮度差别很大,亮度的等级最早是由希腊天文学家依巴谷于公元2世纪时创立的,他把天上最亮的20颗星定为1等星,再依光度不同分为2等星、3等星,如此类推到6等星,最亮的星为1等,最暗的星为6等。直到19世纪中期,英国天文学家订定其标准,他以光学仪器测定出星球的光度,确定1等星比6等星亮100倍。同时,利用这一数学关系,把比1等星更亮的天体定为0等、-1等……而把比六等星更暗的天体定为7等、8等……例如,太阳的星等为-27等,满月时的月球为-13等。星等的数值越大,代表这颗星的亮度越暗。相反星等的数值越小,代表这颗星越亮。有些光亮的星,它的星等甚至是负数,如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它的亮度是-1.45等。人的眼睛在黑暗的地方,可以看到最暗的星是6等左右。现在,天文学家用集光能力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最暗的天体,已经暗于25等,它们比一支离开观测者63千米的蜡烛光还暗。
事实上,星等是分为两种的:目视星等及绝对星等。
目视星等﹕
是指我们用肉眼所看到的星等。看来不突出的、不明亮的恒星,并不一定代表它们的发光本领差。道理十分简单:我们所看到恒星视亮度,除了与恒星本生所辐射光度有关外,距离的远近也十分重要。同样亮度的星球距离我们比较近的,看起来自然比较光亮。所以晦暗的星并不代表它比较光亮的星细小。
绝对星等﹕
由于目视星等并没有实际的物理学意义,于是天文学家制定了绝对星等来描述星体的实际发光本领。假想把星体放在距离10秒差距(即32.6光年,秒差距亦是天文学上常用的距离单位,1秒差距=3.26光年)远的地方,所观测到的视星等,就是绝对星等了。通常绝对星等以大写英文字母M表示。目视星等和绝对星等可用公式转换。
“变光星”
表面上看起来,天空中的星星每天都是一个样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让我们看看英仙星座中亮度排在第二的β星,每隔两天零21小时,它的亮度就降为原来的一半多。然后,短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亮度。阿拉伯人称这颗星为“Algol”,意思是“可怕的魔鬼”。
18世纪80年代,英国有卓越成就的聋哑天文学家约翰·古德瑞克就提到过Algol是双星。其中的一颗星亮度很低,每隔两天零21小时,这颗暗星就运行到了亮星的前面,并遮住了它,使之暂时失去了亮度。当暗星移开时,亮度又重新恢复。古德瑞克的结论使他走在了他所处时代的前面,因为,那时候赫歇尔还没有公布双星存在的发现。然而,他的结论得到了证实,古德瑞克是正确的。
类似这样的亮度因遮挡而变化的星体有不少,但有许多星体亮度的变化是无规律的。16世纪末,德国天文学家大卫·费伯瑞修斯在鲸鱼座鲸鱼双星中探测到了它的亮度变化。当天文学家对它进行细微观测后发现,它发出的亮度可
以使它成为空中100颗亮星中的一员,而有时它变得很暗,暗得只有用望远镜才能看到它。这样的变化在一年中会发生多次,但极不规律,引起变化的原因不能用遮挡现象解释。那么,最终的结论是:这类星体一次比一次放射出更多的光和热,它才是真正的变光星。它被好奇的天文学家称为“Mira”,拉丁语的语意是“奇异的”。古德瑞克又发现了另一类变光星“仙王星座”,它属于“造父变光星类”。这类星的亮度变化是规律性的,但是它也不能归在遮挡的变光星体中。因为,它的亮度增加得非常快,而减弱得非常慢(如果是属于遮挡性的变光星体,则亮度的增加和减弱将是时间相等的,就像Algol星体那样)。
上百种星体在亮度的增减上是有规律的,有的星体是聚集在一起的,如同日月蚀那样变化,有的遮挡星完成一次亮度变化需要3天,还有的需要50天。遮挡将成为长距离测星的手段之一。
有趣的天文地理小知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