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知识点(经典3篇)
初中八年级历史知识点 篇一: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商路,连接了东方和西方。它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还是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以下是关于丝绸之路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起源和发展: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时期,最早是因为罗马帝国对中国丝绸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扩展,成为一个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重要贸易网络。
2. 交通和贸易: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陆地和海上交通。陆地交通主要是通过骆驼队或者步行,而海上交通则是通过船只。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中国特产是主要的贸易商品,而西方国家则提供了黄金、玛瑙、马匹和珍珠等商品。
3.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流,还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佛教的传播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大文化影响,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随后又传播到了中亚和西亚地区。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方国家,影响了西方的艺术和生活方式。
4. 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和繁荣。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纽带,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初中八年级历史知识点 篇二: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被广泛应用于从隋朝到清朝的封建社会。以下是关于科举制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起源和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最早是由隋炀帝所创立的。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随后,宋朝、元朝和明朝等朝代也广泛采用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直到1912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社会。
2. 考试内容和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是在县级以上的考场进行的,参加考试的人数最多。通过乡试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会试是在省级以上的考场进行的。通过会试的考生可以参加殿试,殿试是在皇帝所在的地方进行的。考试内容涵盖经义、史书和文学等科目。
3. 影响和局限性: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得人才得到了广泛的选拔和使用,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科举制度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学和艺术的进步。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容易导致腐败和偏袒,以及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
4. 科举制度的废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科举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许多改革者开始提出废除科举制度的主张。最终,在辛亥革命后,科举制度被废除,中国开始了新的教育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建立。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科举制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初中八年级历史知识点 篇三
历史即是对过去事件的全面记录和系统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初中学生在八年级的时候,需要掌握哪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初中八年级历史知识点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初中八年级历史知识点
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辽沈战役
(1)时间:1948年9月—11月
(2)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3)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3.淮海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指挥者: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
(3)参战军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4)中心:徐州
(5)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规模最大、战果最丰)
4.平津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参战军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3)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为民族的功臣)
(4)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
(2)南京解放: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绐中国22年(1927-1949)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退往台湾,形成台湾与祖国大陆至今分离的局面)
八年级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易混点:
1、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2、区分洋务运动“军事”与“民用”企业。军事: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近代第一个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上海、近代规模最大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福州、近代第一家新式造船厂);民用: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洋务运动企业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4、《辛丑亲约》(20世纪第一个不平等亲约)中“辛丑”指的是签订条约的时间是1901年,不是1900年。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条款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标志性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5、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而不是八国联军,时间是1860年不是1856年。但八国联军和英法联军都曾侵占过北京。
6、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上的近代化探索,近代化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但中国近代化思想解放运动只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不包括洋务运动。
7、戊戌变法中的“戊戌”指的是1898年,百日维新内容中最能体现这场改革性质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标志是戊戌政变,而不是戊戌变法。
8、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期间开设京师大学堂。
9、辛亥革命最大功绩是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或推翻了清朝统治),而不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共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易错点:
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书写。
2、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虽然向西方学习,但他只是学习技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所以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良运动,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其失败的根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持续时间1840——1949,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南京条约》签订仅仅是开始。最先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条约是《南京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
5、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或封建君主专制),不是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易考点:
1、洋务运动期间企业相关图片。
2、洋务运动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经济、思想、生活习俗)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君主专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使得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思想上,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生活习俗上,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习俗的除旧布新。
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渐渐发展。
4、识看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图片,知道四场战役。爆发—丰岛海战。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辽宁半岛战役,直取大连、旅顺。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5、武昌起义形势图。
易错易混:
1.北洋政府对内镇压革命 ,实行专制独裁, 对外依附帝国主义,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政府,而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2.改组国民党的是宋教仁而不是孙中山。
3.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开始于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不止大生纱厂,还有很多。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近代企业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不是在洋务运动时期。
5.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是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并不是一个重工业企业都没有;大部分民族工业分布在沿江、沿海一带,也不代表内地没有近代民族工业。
6.1862年、地主阶级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学堂;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7.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青年杂志》的创办,不是(新青年》的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8.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者是陈独秀;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胡适;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是鲁迅。
9.新文化运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0.新文化运动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而不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1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易考点:
一、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历程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 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4)“
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5)曲折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
2.特征:发展道路艰难曲折;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发展水平整体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1.表现
①剪发辫: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②易服饰: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人青睐。
③变礼节: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④改称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
⑤废缠足:劝禁女子缠足。
2.特征: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三、近代教育的发展
1.历程
①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③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④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2.影响: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
出版机构。
四、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中华民国陷人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2)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思想: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3.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4.口号: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
5.代表
(1)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2)鲁迅: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评价
(1)积极性: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五、五四爱国运动
1.直接原因(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时间、地点:1919年5月4日,北京。
3.口号及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4.经过
5.结果:直接目标得到实现,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6..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7.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真理,振兴中华,反帝反封建 (核心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
9.“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了五四运动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性质。“彻底”是指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决性,而不是指彻底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易错点:
1.重要历史名词书写:
中共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是黄浦军校的创立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4.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5.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6.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7.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8.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9.长征精神是革命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10.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易混点:
1.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的九一八事变,而不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是十四年抗战不是八年抗战。
2.九一八事变是局部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遵义会议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正式建立是1939年9月的《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易考点: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2.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始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5.遵义会议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7.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8.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易混点:
1.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1936年的甘肃会宁会师,而不是1935年的陕北吴起镇会师。
2.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的领导地位,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九一八事变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4.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易考点:
1.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了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3.武汉会战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了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4.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5.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6.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7.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 1.合理利用答题时间。
中考政史同场不同卷,造成答题时间利用的混乱。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两份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2.先易后难。
答题时,容易的题目尽量少翻书,不能确信的,可以做个小记号,难题一定要经过思考之后再翻书,实在找不到答案的,要学会放弃,赶紧去做后面的题目,待答题完毕后再回来做它。这样可以确保两份试卷都能完成,不漏题。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3.答题规范。
由于阅卷时是按点给分?每点一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尽量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段落化”就是一个问题回答完毕后要另起一行,不能把所有问题的答案挤在一块,“序号化”就是回答每一个问题时要在答案前用大小写数字符号标出这一问题在该道试题中所处的顺序,“条理化”就是按整道试题所设问的先后顺序进行答题。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4.试题全部答完后一定要检查。
所有考生在时间允许时都要检查。检查选择题主要是做个确认,特别不自信的答案必须要翻书证实,做到心中有数,非选择题部分则按上述答题原则中的“三化”,逐条对照答案,查看有没有漏答项,如果有,及时解决。
另外,认识、把握各种题型的功能、特点、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对于提高历史中考成绩是很有必要并大有帮助的。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5、思辨性历史试题解答方法
思辨性试题是初中历史命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观点辨明是非,并进行分析说理的能力。这种题型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辨别是非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辨析题根据题肢的多少又可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的两种。
一、单一型辨析题
单一型辨析题是指题干所展现的观点要么是正确的,要么是错误的。在解答这类辨析题时,要先判断观点是否正确,然后分析其原因。因此,解答观点单一型辨析题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一判断,二分析。
【例】“环境污染是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又一个重要礼物”你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解析】类似这样的题目,在作答时首先应该“辨”,辨即判断,要判断出正误,明确自己的观点,第二步就是进行“析”,即进行分析,这是答案的主要部分,就是对自己所持的观点进行分析,如果同意此观点,要说明理由,如果是反对或认为观点错误,则要说明理由、分析错误的原因,并要指出避免、改正该错误的方法。第三是“结”,结即总结,在有些试题的答案中可以与分析部分重合或省略。
【参考答案】
我同意此观点,因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的大批建立,所释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造成严重污染,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我们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应该注意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复合型辨析题
复合型辨析题是辨析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也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重要题型之一。这类试题大部分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题目形式上比较灵活,如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前半句错误后半句正确、两部分都正确或都错误等,可以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受出题者的青睐。其特点是:题目所给的观点或材料可以细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要点,而且往往各小点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关系,因此,解答这一类辨析题时,首先要分析小要点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把握观点的正误,然后再对每一个小要点分别进行分析,最后总结。
【例】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打算把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之一,但遭到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说:“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针对此问题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展开了讨论,也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应该纪念,因为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打破了世界的孤立封闭状态,是功臣,应该纪念。
观点二:认为不应该纪念,正是他的航行,带来了一场长达几个世纪的殖民侵略,他是殖民侵略的头目。
请问:你持哪一种观点?请谈谈理由。
【解析】此题是一道典型的材料辨析题,虽然不用判断其正误,但是无论你持哪种观点,都得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持观点一的同学是从哥伦布航海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而持观点二的同学只是从消极影响进行分析。严格的讲都是不完整的。解答此题要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航海事件放到整个历史发展中去进行整体把握,分析此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到底是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呢,还是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如果是前者那就应该纪念,如果是后者就不应该纪念。
【参考答案示例】
我同意观点一。虽然哥伦布的航行使一场持续数百年的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由此开始,但是他的航行也打破了世界孤立封闭的状态,使旧大陆与新大陆连成了一个整体,把世界各个地区联系在了一起,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讲,哥伦布的航行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因此应该纪念。(如同意观点二,可以仿照上述示例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总而言之在解答思辨型试题时一般按照三个步骤进行,即表明态度,有力分析,归纳总结。
第一,表明态度。就是在答题时首先要判断原观点是否正确,表明自己的立场。
第二,有力的分析。即对于你所持的态度、观点,搜集出有力的证据和理由来支撑。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你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否则那就是在胡说。
第三,归纳总结。即在详细的分析之后,整理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理由条理化、鲜明化。
作者简介:吉德发 陕西省旬阳县关口中学历史教师,长期从事毕业班历史教学,教学成绩优异;先后被评为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有多篇论文和习题设计发表于《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导报》、《中学历史报》和《安康日报·科教周刊》等。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6、选择题
选择题是根据教材内容、情景设置的题干和四个不同选项组成,所要求的知识面比较大,能够比较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选择题的方法是,首先要认真审题?找准题干中的中心词和备选项的叙述,以作出准确的选择,其次,根据题型特点?可以采用排除法和使用最佳选择法。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7、填空题
填空题和相关连接题同样属于考查学生的知识点,答案是唯一的,因此要求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在空格处填上准确的答案。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8、读史有感题
读史有感题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一种主观性试题,此题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即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分析、比较、概括和归纳等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首先要审题,目的在于完整准确地答题,其次要审定题目类型,明确试题对答题表达方式的要求,再次注意分值分布,把握答题的重点部分,作到全面思考,找出要点,语言的表达准确。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9、识图题
识图题是考查学生技能的一种题型,考查的是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科之间相关连接的能力。解答这种题的方法是,首先观察图,分析图的类型,图包括战争形式图、重要事件示意图、实物图等。找出相关信息,其次与把图放在历史的背景下,找出相关知识点,再次结合设问,弄明白命题者的意图,结合史实进行回答。
初中历史答题技巧10、材料解析题
材料解析题是考查学生理解问题能力、归纳史实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材料的选择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超越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没有完全脱离教材,又是教材的继续与延伸,即知识的迁移,这是材料解析题最基本的特点。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是,首先是阅读材料,必须作到“读懂、读透”材料,不仅从文字上读懂,而且要从历史角度读懂材料。把材料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阅读理解材料。这样,才能作到对材料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其次是审读设问,弄清命题者的意图所在,明确各题的不同要求,按要求解答。再次是处理好设问与材料、材料与教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从材料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组织材料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