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学论文(实用4篇)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 篇一
探索性学习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探索性学习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引入探索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介绍了探索性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了探索性学习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结果表明,探索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推广探索性学习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探索性学习;初三化学教学;学习兴趣;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引言:初中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为了提高初三化学教学的效果,引入探索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成为一种新的尝试。
一、探索性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探索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方式进行的学习。其主要特点包括: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思维活跃、实践操作等。通过探索性学习,学生可以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探索性学习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实验教学:通过设计简单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探索化学原理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交流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
3. 知识应用:将学习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明白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4. 项目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探索性学习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通过对实际教学案例的观察和学生的学习反馈,可以看出探索性学习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明显提高,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实验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此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结论:探索性学习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引入探索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推广探索性学习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晓华, 张兴宇. 探索性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9(05): 53-55.
[2] 王建民, 陈丽, 陈敏. 探索性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19): 50-51.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 篇二
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引入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介绍了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了实践教学模式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结果表明,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推广实践教学模式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初三化学教学;学习兴趣;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言:初中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初三化学教学的效果,引入实践教学模式成为一种新的尝试。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的教学。其主要特点包括:学生主动参与、实际操作、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等。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感受实践、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践教学模式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实验操作:通过设计简单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2. 课堂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提出问题,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模拟实践:利用化学模拟软件或实验器材,进行实际操作的模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真实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4. 创新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或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模式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通过对实际教学案例的观察和学生的学习反馈,可以看出实践教学模式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明显提高,实验和操作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结论:实践教学模式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引入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推广实践教学模式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莉, 林晓燕. 实践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科教导刊(下旬刊), 2019(04): 61-63.
[2] 王建民, 陈丽, 陈敏. 实践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19): 50-51.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 篇三
一、从教学目标出发,整体规划教学内容
教师应分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进而系统性地掌握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策略是以物质学习为主线,前后呼应,形成螺旋式的前进模式。如在教学“CO2性质”这一内容时,我做了如下规划。首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或课间谈话时,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化学物质的名称或一些零散的化学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无意识的感知体验。其次,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相关单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一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的学习。
如在CO2的学习中要让学生了解其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同时与其他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还要能解释CO2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再次,是知识的内化阶段,这是在单元学习后对教学内容去粗取精的一个过程,通过记忆、复述、举例等形式让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紧接着,学生还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通过知识的循环来巩固知识体系,并积累经验。如在学习“碱与氧化物反应”这一内容时,要对CO2的性质进行复习回顾。当学生对CO2性质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后,后面学习SO2、SiO2与碱的反应时就是举一反三的过程,这也就是知识迁移能力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教学内容的实施有一个全局性的规划与掌控。
二、将抽象的物质拟人化,帮助学生理解
长久以来,教条化的教学思想使西藏地区的初中化学教学也走上了“基础知识+习题”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脱离了生活背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化学思维与生活中的思维方式相隔离,缺乏知识的体验与感知。生搬硬套的题海战术,使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对原理的理解,导致在解题过程中抓不住问题的本质。
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通过将抽象的物质拟人化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如相同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等质量的且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得到了相同质量的H2,问什么一定有剩余,什么一定没有剩余,什么可能有剩余?拿到这样的题目不少老师觉得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而学生更是无从下手。其实,只要我们将其与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类比,就能很容易理解了。
三、通过知识串联,实现横向迁移
迁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多方整合才能加以实现,其效果也是通过知识与技能等方式呈现出来。对于入门阶段的化学教学,枯燥的概念及抽象的原理教学不可避免。因此,教师在教学化学概念与原理时,一定要加强和前面知识的横向联系与迁移,将零散的知识逐渐在学生脑海里串成一个整体。
如金属活动顺序表是初三化学第二学期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越容易失去电子,与酸反应越强烈。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结合了学生第一学期里学过的原子与离子之间的转化,以此来帮助学生分析金属与酸、盐等反应的实质。学生容易理解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时,能失去电子,酸中的氢离子得到电子,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失去电子给氢离子。同理,与盐溶液反应时,排在前面的金属因为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进而被溶解,而排在后面的金属因为得到电子成为原子,进而从溶液中析出。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对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有了一个更本质的认识。
四、总
结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时期,教师应重视知识的内化与迁移,使知识与经验不断整合、改造,进而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或生活中去,使其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这是迁移教学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 篇四
一、化学有效教学要以科学备课为前提
在新课程的框架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进行科学备课,做到:
(1)备学生。认真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恰到好处地结合教材;
(2)备课程。教师应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要善于将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与化学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3)备方法。在备课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思考采取什么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有效的突出重点,克服难点;
(4)备情境。化学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思维、活动以及媒体等各种情境[2],使学生在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高效学习;
(5)备自己。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自我反思,敢于质疑自己甚至否定自己从而超越自己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化学有效教学要以构建有效课堂为主题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教师走向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充分利用好学生身边的资源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加鲜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小组人数,每组6-8人最合适。小组内各成员的成绩要各有差异,应将思想上进,学习刻苦,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定为小组长,以便更好地组织小组学习,检查落实学习任务,验收学习成果。小组成员在有明确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分工、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教学中,充足的时间是学生顺利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有力保证,对即将发现的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从各小组中推荐一名代表做精彩展示。通过展示,让学生的观点得以展现,让学生的思想得以交流,让学生的潜力得以挖掘,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创设化学学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按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生活情景中,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让学生产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情境创设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贴近学生生活,符合他们的认知结构,如为什么在雾霆天,行人容易出现头晕,这种问题的设置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还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兴趣。
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化学肥料”教学时,上课前,剪辑一段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研制的高产稻丰收在望的视频,然后,适时地提出与这节课相关的问题:
(1)要提高粮食产量,最关键的是什么?(化肥的科学使用)
(2)农作物生长主要需要哪些化肥?(氮肥、磷肥和钾肥)多媒体教学,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化学有效教学要以有效实验为辅助
化学实验是学习初中化学的基础,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理解化学基本原理,研究化学常见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1.让学生动手做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由传统的教师演示实验到学生自主实验是一个质的改变,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案导学”的演示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可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法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3]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他们发现新问题时开始的,充分发挥实验质疑作用,可以使实验探究和知识体系问题化、具体化、条理化,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通过上课亲自做演示实验,受到的启发都能够反馈出来。
此时,教师给予及时、适当的诱导、点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探究活动更充分、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直接、全面、深刻,也容易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科学备课,以学生为本,构建有效课堂并重视化学实验,使学生对化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延伸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针对新课改的理念,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为培养适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