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最新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 篇一
《游褒禅山记》是明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是一篇记游山的散文。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游山之行,展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这篇文章中的主要知识点。
1. 描写自然景观:文章以褒禅山为背景,通过详细描写山的形状、景色和特点,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例如,在描写山势时,作者用了“庞然大物”、“险峻”等词语来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在描写山的景色时,作者运用了“蔚蓝”、“苍翠”等形容词来描绘山的美丽和生机。
2. 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作者在游山的过程中,不仅欣赏自然景观,同时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引发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例如,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登山而情”、“观止而意”等观点,表达了游山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人生的真谛。
3. 运用修辞手法: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例如,他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形容山的形状和景色,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山的热情和敬畏之情。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排比和对偶等手法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使文章更加有感染力。
4. 传递人文关怀:除了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作者还通过文章传递了对人文关怀的情感。他在文章中提到了古人留下的文化遗迹和历史故事,表达了对古人智慧和贡献的敬仰之情。同时,作者还关注社会现实,对当时的政治状况进行了批评和思考,表达了对社会和人民的关心和担忧。
5. 弘扬正能量:整篇文章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通过描绘山的美丽和自然的力量,作者传递了积极乐观的情感,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之,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富有情感和思考的散文。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作者展示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力量。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增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 篇二
《游褒禅山记》是明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以游山为主题的散文。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这篇文章中的主要知识点。
1. 形象描写:作者通过对褒禅山的形象描写,展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他用“庞然大物”、“险峻”等词语描绘山的高大和险峻,用“苍翠”、“蔚蓝”等形容词描绘山的美丽和生机。这些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山的热情和敬畏之情。
2. 人生思考:作者通过游山的过程,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他提出了“登山而情”、“观止而意”等观点,表达了游山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人生的真谛。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作者引发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使读者也能够反思自己的人生。
3. 修辞手法运用: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他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形容山的形状和景色,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山的热情和敬畏之情。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排比和对偶等手法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使文章更加有感染力。
4. 人文关怀:除了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作者还通过文章传递了对人文关怀的情感。他提到了古人留下的文化遗迹和历史故事,表达了对古人智慧和贡献的敬仰之情。同时,作者还关注社会现实,对当时的政治状况进行了批评和思考,表达了对社会和人民的关心和担忧。
5. 正能量传递:整篇文章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通过描绘山的美丽和自然的力量,作者传递了积极乐观的情感,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学习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增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能力。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还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力量,给人以鼓舞和启迪。通过阅读和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生,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 篇三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状语后置句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六)重点翻译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 2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址、卒: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山脚;死后)
2、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缘故)
3、以、乃、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是;山的南面)
4、盖、谬: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大概;错误)
5、者:而记游者甚众(的人)
6、窈然: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7、怠:有怠而欲出者(懈怠)
8、且:不出,火且尽(将要)
9、盖、十一: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大概;十分之一)
10、既、或、咎、其、极: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既:已经;或:有人;咎:责怪;其:自己;极:尽情享受)
11、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12、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能至也(因为)
13、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
14、然: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但是)
15、其: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16、以、悲: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此,由此;感叹)
17、胜道:何可胜道也哉(说得完,说得清楚)
二、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父:通甫,字)
三、一词多义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却)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制度)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伞)
②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大概)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恐怕)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木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装点,掩盖)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是)
四、词类活用
1、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筑舍定
居)
2、名:以故其后名之曰(名作动(命名)
3、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
4、深、穷: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作名,深度。穷:形作动,走到尽头)
5、见: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作名,见到的景象)
6、明:火尚足以明也(形作动,照明)
7、险远: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作名,险远的地方)
8、幽暗昏惑: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作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9、谬、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容词使动,使错。名:名作动,识其本名。)
10、至: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作名,到达的人)
五、古今异义的词
1、非常: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①古义:不同寻常。②今义:很,十分)
2、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①古义:治学的人。②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六、句式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七、难句翻译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译: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现在所说的华(huā)念作华(huā)实的华(huā),大概读音错误吧。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但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而不能够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5、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因而人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的人不能到达那里。
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译: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而没有外物帮助,也不能达到。
7、其孰能讥之乎?
译:难道谁能讥笑他们吗?
8、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因此感叹古书不存在,后世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本来的情况,哪里说得清楚呢?
9、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的缘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