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说课稿【精选6篇】
《坐井观天》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阅读理解课文《坐井观天》。本单元以读懂李白的《静夜思》为中心,通过学习与之相关的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本课以一则寓言故事为主线,通过描述主人公坐井观天的经历,告诉学生不能因为有限的视野而对外界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2)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意;
(3)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阅读寓言故事来理解寓意;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意。
2.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反思;
(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对李白《静夜思》的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2.阅读理解(15分钟)
(1)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完成课文后的理解题;
(2)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意,并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短语;
(3)最后,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解释和讲解,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3.思考和讨论(1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坐井观天的寓意和启示;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
4.作文训练(15分钟)
(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感悟文章;
(2)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经历出发,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3)鼓励学生多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
5.课堂总结(5分钟)
(1)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意;
(2)强调坐井观天的寓意和启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
五、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主要内容和文意
重点词汇和短语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理解并默写重点词汇和短语;
2.完成作文训练,写一篇感悟文章;
3.预习下一课的课文。
以上是《坐井观天》说课稿的第一篇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坐井观天》说课稿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阅读理解课文《坐井观天》。本单元以读懂李白的《静夜思》为中心,通过学习与之相关的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本课以一则寓言故事为主线,通过描述主人公坐井观天的经历,告诉学生不能因为有限的视野而对外界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2)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意;
(3)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阅读寓言故事来理解寓意;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意。
2.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反思;
(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观看一段关于视野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视野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阅读理解(15分钟)
(1)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完成课文后的理解题;
(2)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意,并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短语;
(3)最后,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解释和讲解,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3.思考和讨论(1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坐井观天的寓意和启示;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
4.作文训练(15分钟)
(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感悟文章;
(2)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经历出发,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3)鼓励学生多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
5.课堂总结(5分钟)
(1)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意;
(2)强调坐井观天的寓意和启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
五、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主要内容和文意
重点词汇和短语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理解并默写重点词汇和短语;
2.完成作文训练,写一篇感悟文章;
3.预习下一课的课文。
以上是《坐井观天》说课稿的第二篇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坐井观天》说课稿 篇三
这篇讲读课文是一则寓言,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的故事。说明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根据课文内容,说教法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联系插图,查阅字典,理解生字。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猜猜生字的意思。如“观”“答”“别”“弄”等字可用此种方法;再看插图理解,例如“观”(看的意思),图中指谁坐在井底观天?(青蛙)又如“沿”,可以通过插图“井沿”理解。最后用检验字义。
识字是理解课文的基础,理解字义是识字的关键。通过“联系上下文猜义—看图解义—证义”是理解字义的一种好方法。
2.初读课文,观察插图,理解内容。
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再让学生认真观察两幅插图,说出图意:
(1)小鸟站在井沿上,望着井底。
(2)小鸟和青蛙在谈话。最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回答:小鸟和青蛙在说些什么?
“轻声读课文”,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观察插图”,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读回答”,这是第二次的读,既理解内容,又能概括主要内容。
3.角色朗读,辨别是非,揭示寓意。
这篇寓言以话为主,引导学生同桌和分组分角色有表情朗读,注意标点符号的语气。再让学生讨论“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为了“天的大和小”)它俩谁说得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小鸟说的对,从“飞了一百多里”看出;青蛙不对,从“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看出)然后讨论:青蛙错在哪里?(错在它生活在井底,看到的地方很小(有限),人家告诉它,它听不进去(很固执),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最后讨论:你读了这篇寓言想到什么?(有的人明明自己所见有限,还以为自己是对的(所见很广),这是不对的)可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通过分角色朗读,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由浅入深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辨别是非,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揭示寓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
从识字、朗读、理解到揭示寓意,都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坐井观天》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不要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一篇,对于后续课文的学习起着很大的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理解“井沿”,并学会书写“沿”。理解“坐井观天”、“说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
2、分角色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发挥想象,理解寓意。
3、口语练习:用“谁和谁在干什么”、“_____得很哪!”“一…就…”“因为…所以…”进行口语练习;续编青蛙跳出井口的第四次对话。本课的寓言故事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其中有很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可以利用本课生动有趣的情景,结合语言点对学生进行较为规范的口语训练,让学生理解并且运用文中的句式,丰富口语的内容,为接下来把口语更规范地转化为书面语(作文)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课文二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口语训练及续编对话是难点。
创新点:为突破教学难点,采用的方法有:
(1)与生活相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
(2)结合本课对话内容中的语言点对学生进行模仿训练,让学生在口语练习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3)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练习
: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口语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2)抓重点词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结合;
(3)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4)引导由说到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训练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五、说过程
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解决生字(写7个,除“沿”),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理解了“井口”、“井底”并找到了青蛙和小鸟的3次对话。今天的第二课时,首先回顾课文内容,复习词语,学写“沿”字,然后抓住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着重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抓住对话中的语言点进行训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相互促进。
《坐井观天》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去实践,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及单元训练要求,结合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
1、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明白读书方法,了解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
3、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说出自己的学习收获,初步感知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读生字、说出记字方法,归纳写字技巧,并让他们在田字格里把字写规范。
教学难点:
学生把所学生字、词语带进课文再有感情朗读,找出小鸟与青蛙三次对话,并分角色朗读。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给学生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运用谈话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朗读体会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并采用课件等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说学法:
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这样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学生的主体精神被激发,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因此,自主学生字、分角色朗读、合作研讨是比较好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考虑到低年级的孩子认知比较直观的特点,我先利用小鸟和青蛙图片,让学生知道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和这两个小动物有关,并启发学生猜一猜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在交流中对《坐井观天》这个小故事产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认识生字:
在学生刚刚打开课本的时候,我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着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顺畅。具体要求是不认识的字注上音节,再多读几遍,在文中批划,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1、初次读课文后教师检查学生批划的内容,着重看生字音节在文中批注情况。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
3、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新词。
4、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识字。
(四)动静结合,指导写字: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应读写结合。所以在学生充分朗读之后,静下来,动动手写几个字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我引导学生说出写字方法,练习课后的田字格里的字,然后同座互评,教师把写得好的字进行展示。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划出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交流读书收获,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予以表扬,对不当之处及时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坐井观天》说课稿 篇六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坐井观天》。“坐井观天”是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但要挖掘深含其中的寓意,对孩子们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课时中,我带着学生从读中悟,悟中读,反复品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又利用简单的小实验,让故事深含的寓意跃然纸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已学生字。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阅读能力。
(2)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懂得学习、做事要开阔眼界,不能自以为是。
二、说教学重难点 :
课文第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我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3)设计“
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我采用图片、多媒体课件、头饰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说学法: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目标。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手段掌握学习方法。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3、说教学手段的运用
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了现代的教学手段,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和学生亲身体验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从而达到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四、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课文的教学分为: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研读对话——演读入境——抒发感情,升华情感几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看了“坐井观天”这个课题,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猜测。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理会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在黑板上面,如“谁坐井观天?”“为什么要坐在井里?”“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等,然后在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在建议中倡导: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就抓住了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内容的心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势引入本课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采用动漫播放,让学生听完后,想读一读的站起来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然后提出思考问题:他们在争论什么?指名说说,教师随机点评。并结合图文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 井底 ),小鸟落在( 井沿 )。理解“井沿”,并举实际例子,如:桌沿、床沿等帮助学生理解。
(三)研读对话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所在,学习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着重以学生的朗读体会为主,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辅。
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浅,阅读积累少,很难从字里揣摩出青蛙在井底目光短浅,不信小鸟说的话。我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而后再仔细品读。
1、研读第一次对话。读完后让学生自己交流读懂了什么?
(指导学生读出小鸟又累又渴的语气,还可加上适当的动作。)
2、研悟第二次对话
A、学生自读第二次对话,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空不同看法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接触到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句子。)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B 、青蛙认为天有多大?理解“大话”,同时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身边的人说过大话吗?说大话对不对?(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动手体验:学生用纸卷成筒看天,再说说看到的天有多大?
C、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理解“无边无际”,并说话。
D、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通过比赛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并提示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E、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F、分角色朗读。
3、研悟第三次对话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A、分角色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小鸟和青蛙都笑了,为什么?有什么不同吗?并用“一……就……”说话。
B、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对话。(朗读时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的态度。)
C、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四)演读入境
语文教学,不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篇课文重点部分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分角色朗读练习的好段落,指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最后指名学生戴头饰表演朗读。
(五)抒发感情、升华情感
理解寓意是本文的难点所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揭示寓意,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