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教学实录【优质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教学实录 篇一
标题:探究苏轼的人生观与艺术追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
导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苏轼的一首抒发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感慨的词作,通过对北固亭的怀古,表达了苏轼对过去的怀念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本文将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实录,来探究苏轼的人生观与艺术追求。
一、导入环节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轼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课前,我想请你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请你们用几个关键词来表达。
学生A:快乐、成就、爱与被爱。
学生B:经历、奋斗、人际关系。
学生C:追求、意义、感知。
二、诗词解读
教师:很好,你们提到了一些关键词,接下来我们通过解读苏轼的诗词来探究他对人生的看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北固亭的背景。
学生A:北固亭是苏轼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他在这里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师:对的。这首词是苏轼在北固亭怀古时写下的,他是怎样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的呢?请大家仔细品味这首词的词句。
学生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描绘了北固亭美丽的景色,但同时也透露出时间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学生C:在词的后面,苏轼写到“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他在这里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三、人生观与艺术追求
教师:非常好。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人生的一种观念。他在面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时,表达了一种豁达和超脱的心态。他并不对人生的短暂而感到遗憾,而是希望能够珍惜当下的时光,活在当下。
学生A:我觉得苏轼是希望人们能够对生活有一种豁达和宽容的态度。
教师:没错。苏轼的人生观与他的艺术追求是密不可分的。他在词中通过对北固亭的怀古,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也是他作为一位文人的艺术追求。
四、思考与分享
教师:通过学习苏轼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你们对人生的意义有了什么新的思考和认识?
学生B:我觉得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成就,更重要的是要珍惜当下的时光和身边的人。
学生C:苏轼的词中透露出一种超脱和豁达的心态,我觉得这对我们应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也非常重要。
教师:非常好的思考。苏轼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观和艺术追求的思路。希望你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每一个时刻,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教学实录 篇二
标题:感悟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
导语:苏轼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对北固亭的怀古,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短暂与无常的感慨。本文将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实录,来帮助学生们感悟生命的珍贵和对当下的珍惜。
一、导入环节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轼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课前,我想请你们回想一下你们最近有没有经历过一些让你们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的事情。
学生A:我最近听说一个同学突然生病去世了,让我觉得生命真的很脆弱。
学生B:我最近看到一篇新闻,讲的是一个年轻人因为车祸去世了,让我觉得生命真的是随时都可能消逝的。
学生C:我最近和家人一起旅游,突然觉得时间过得真的很快,生命也是如此短暂。
二、诗词解读
教师:谢谢你们的分享。通过这些经历,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苏轼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那么,我们来一起解读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学生A:苏轼在词中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描述了北固亭的美景,但也透露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学生B:在词的后面,苏轼写到“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他在这里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慨。
三、感悟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教师:非常好。通过学习苏轼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你们有什么感悟和思考?
学生A:我觉得生命真的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活出自己的精彩。
学生B:我觉得我们应该对生活抱有感恩的心态,因为生命的无常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
学生C:苏轼的词让我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时间的紧迫,我要更加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教师:非常好的思考。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和追逐自己的梦想。希望你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时刻铭记生命的宝贵,活出自己的精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教学实录 篇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是指围绕本课课堂教学实际展开的主要场景记录。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教学实录,希望大家喜欢。
师:那天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研究辛弃疾词与其他人的词比最大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个特点。不料半路斜伸一个意外的见解,像斜逸枝头一朵未开的花。
生:特点是历史人物多,历史典故多。
师:各个典故用意是什么?
生:上片。孙权当年建京口,并一度定都于此。南朝宋武帝刘裕则生在镇江。孙权能称雄一方,刘裕则曾经北伐收复洛阳、长安。这些都更激励辛弃疾的北伐大志。
生:下片。1、宋文帝元嘉年间 “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承上片北伐雄图,委婉劝阻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2、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的行宫祭祀。3、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忠心但忧虑被小人排挤。
师:典故多这一特点有没有影响词的质量?能说点理由吗?
生:有,费了我二十分钟时间才看懂——费时间。
生:没有,我从中长了好几个常识。文章要有内容,它有;要有距离感、吸引力,它也有;而且,觉得很恰当,很顺。
师:好,果然有见地。送一句前人评点给你:“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四库全书提要·稼轩词提要》)
师:从这个用典的特点看,有人说辛弃疾喜欢“掉书袋”,你怎么看?
生:很有学问——用的很恰当,比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的老、忠、被人排挤,与辛弃疾多符合?
生:有才能——从典故中借鉴经验,得出正确意见,比如“元嘉草草”。
生:是个苦闷的人。——我查过一个资料,从《宋史·辛弃疾传》辛弃疾南来以后,任职的空间变化即可以看到他的命运:江陵、江西、湖南,奏请创建军队,“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则再调江西,又调福建,“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闵王殿’,遂丐祠归。”辛弃疾看出朝廷的形势,干脆隐居江西铅山二十年。这次66岁又被韩侂胄任为镇江知府,准备北伐。这二十年,则是读书种地写词的二十年,这些典故应当是在这个时段里积累起来的。而这是被迫的无奈的。
(这一点出乎意料,本来要学生体会用典故这一特征,然后再拓展一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巩固。当时有点慌乱,但感觉这个旁逸斜出的`枝条是“湿漉漉的黑色枝条”带了一朵将开未开、尚未十分灿烂的花朵。一语点燃了自己的阅读积累,有点紧张,但感觉应该再多一缕阳光,让花开足。)
师(拍桌子为他叫好):好,读书读出新意,也读出深意来了!能说说你的这些见地是不是也是“被迫的无奈的”读书读出来的?
生含羞微笑,不答。
师:这位同志果然高见,一句话让我想到前几天备课查辛弃疾作品时的一点感触,聊作补充,看有没有道理。先看一首同时期的词: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看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有什么典故,典故有什么特点?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登高》!生:“生子当如孙仲谋”是《三国演义》里曹操的话!
师:那时候有《三国演义》吗?是《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吧?好!再研究一下这两句典故的位置、字数、韵脚,有什么讲究?
生(齐答):位置一样,字数一样,韵一致。
师:厉害,都用上排比啦!从这些典故当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得意,巧妙用别人的话,很得意吧。
生(刚才作长发言的):应该也是无奈吧。还是刚才的道理。
师:很欣赏这位同志的坚持主见。我再做点补充。首先,此处借用,严格遵从上阕写景叙事、下阕抒情言志的习惯,以无休无止的滚滚长江眼前之景,象征悠悠不绝的人世兴亡。既写眼前景暗示兴亡之感。其次,又完整(前一句为押韵而改动一个字)引用诗句,情景毕见而情趣盎然,真是妙绝。再次,都放到结尾处,我想这大概不是完全无意而为。妙绝!字数一样,韵又一致,位置又一样,并排放置,一写景一议论,像一把椅子有了对称的雕刻精美的两只扶手,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用典到此境界,妙绝!
这让人想到曹操的《短歌行》中引用诗经原文不着痕迹令人赞叹一样,而此处更多巧妙与趣味。读到此处,可以想见稼轩呷一口酒、望一眼窗外田园青山的得意神态。
这是无缘补天成顽石,愁到极处辞更工。更让人体味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之后的“闲愁”,此时愈自得愈从容,便是愈苦闷愈无奈。
——唉,这样得意的用典,原来却是稼轩那一肚子的苦闷!
(学生鼓掌,自己也奇怪这样处理。我看见刚才那位同学眼中闪光,我得意地看见一朵花正艳!)
现在回忆记录这个过程,有个感觉:课堂不该只是一场戏,而更应该是一棵树,斜枝是它的一部分;顺其自然,再添一缕阳光,让斜逸枝头着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