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阅读教学思想【优选3篇】
《文心》阅读教学思想 篇一
《文心》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文心》的阅读教学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首先,《文心》强调诗、赋、论、记、话等文体的研究和理论分析。这一思想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仅仅关注作品的内容,更要关注作品的形式和语言运用。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等方面,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并且能够发现其中的美学价值。
其次,《文心》强调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表达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感染读者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并且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此外,《文心》还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意象和意境的重要性。刘勰认为,意象和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塑造,作品才能产生深远的艺术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他们更好地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并且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和意境感知能力。
最后,《文心》还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规范和原则。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遵循真、善、美的原则,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传递正能量,追求艺术的美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的真实性、正能量和美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
总之,《文心》的阅读教学思想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形式、情感、意象和意境,以及作品的真、善、美,我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并且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文心》阅读教学思想 篇三
摘要: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没有语文,便会变得索然无味。语文教育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着重体现,也让学生养成了自学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素养。
关键词:阅读 写作 语文教育
《文心》这部小说将语文教育融于学生生活之中。它从初中生周乐华、张大文等升入初中的第一天写起,到他们这一级毕业前最后一次国文课结束,共32回。《文心》记录了这群初中生在三年初中生活中有关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主要围绕如何阅读和写作,讲授了文言文、白话文、语法、修辞、诗词、小说、日记、书信、读书笔记、戏剧、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语文知识和文学问题,展现了整个初中阶段语文教与学的过程。用三十二节连缀成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和故事,让我读起来也感觉兴趣盎然。它其中所蕴藏的中学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也对我有很大启发。
一、语文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展示
《文心》通俗地来讲,是一本讲阅读和写作的书。它在叙述的过程中,把读法和作法打成一片,使读者明白读书与作文的相互关系,把读写知识和读写技能打成一片,使读者不但有所“知”,而且懂得怎样“做”,从而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书中给我们穿插讲述了各种文体的基础知识(小说、戏剧、诗、词)还有文学史方面的知识,甚至包括修辞、语法、语感等,分成各个章节,条理清晰。
阅读和写作几乎构成了那个时期中学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关于阅读的知识和技能贯穿始终。这本书里第一节就把阅读技能的指导贯穿其中。像鲁迅的《秋夜》这样对学生来说缺乏相似生活体验的文章,枚叔首先采用了“情境法”帮助他们理解文中的景物描写:在时值初秋的夜晚,枚叔引领着大文与乐华,站在院子中央,观察秋夜的天空,让他们对《秋夜》的.景物描写有了直观的印象;然后,他结合自身的经验,帮助他们理解《秋夜》中一段心理描写的涵义。而后对文中关键难理解的段落给予自己的理解和体悟。还举一反三,启发大文和乐华。虽然教材的选文对于中学生来说并非完全适宜,但是中学生也应该通过阅读,总结经验,练习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关于写作的知识与技能,这本书里也叙述得详尽确切。小说的第三节强调:“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告诉我们作文应该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获得启发,记录生活感受,并且要养成写作的习惯,进行必要的练习。小说通过第三节《题目和内容》告诉了我们写作素材选取的一些基本要求,第二十七节《文章的组织》告诉了我们文章组织构造上的一些方法。小说把写作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特殊经历联系起来,既介绍了文体常识,又有写作实践。
二、语文教育思想的体现
(一)“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体现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第三十二节里有这样一段话:“学校里所以分设各种科目原是为着教学的便利起见,最终的目的还在于整个生活的改进。”小说中所描述的情节,是那样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但又是那样真实,这就是生活;而这种生活又和语文学习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乐华在与客人卢先生的交谈中加深了对辞的认识,在父亲的指点下而时时有所“触发"这就是《文心》中体现的教学目标,他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没有语文,便会变得索然无味。
(二)语文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文心》中的典型人物国文老师王老师和乐华的父亲枚叔,都能够深刻意识到学习活动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文心》中,王仰之和枚叔在语文教育中都避开了传统的讲授式,避免教师“一言堂”让学生陷于语文学习的被动之中。在“戏剧”这一节里,王老师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学习了《桃花扇·余韵》里的曲子,自觉地进行了拓展性的阅读与研究,总结出戏剧编写的规律,然后再共同编写戏剧,在舞台上表演,表现生活与内心情感。这样的学习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让学习的形式更加生动。《文心》中学生一起讨论和互相提问、互相学
习的场景比比皆是。
三、教师的职业素养的展现
《文心》中的王仰之可以说是两位作者心目中语文教师的典范。他不仅具有深厚的语文专业知识的功底,还有在当时看来非常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文学史”那一节里,他不盲从当时的语文教育现状,依据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的心理和语文阅读的功底,非常客观地给乐华提供了阅读文学史书籍的建议。在教学上,也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取得个人长远的发展。他关爱学生,乐华退学后,他还是和乐华保持通信,给他的语文学习和阅读提供自己的看法和指导。他的教育思想是民主、平等、和谐的,他和学生的关系也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教师是高风险的职业,收入拮据,政治压力也大。连小说主人公乐华的父亲也为生活所迫,放弃了教师职业。而王仰之却不计较这些,他热爱教育事业,爱自己的学生,在学校里认真给学生们传播知识、传递生活信仰。这样一位教师,用深厚的语文专业知识和先进民主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对职业的尊重和执着,向读者诠释着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在读完《文心》后,自己也在思考:《文心》所展现的语文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是丰富而先进的,在21世纪的今天,它里面的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的方法仍然适用,值得广大教师与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不断摸索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夏丐尊,叶圣陶.文心[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2]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4]夏丐尊.夏丐尊文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5]李霞芬.《文心》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J].成才之路,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