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优秀教学案例(精选3篇)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优秀教学案例 篇一
标题: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引言: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教学案例将通过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地球仪、磁铁、手电筒等实物;
2. PPT或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知识探究(15分钟)
a. 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利用手电筒和磁铁,将手电筒放在地球仪上,手电筒的光线代表太阳光线,磁铁代表地球的磁场。通过移动手电筒和磁铁,观察手电筒光线在地球上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b. 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和原理,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实验探究(25分钟)
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每组提供一块大理石和一支蜡烛。先将大理石放在蜡烛上,观察火焰的形状;然后将大理石放在旋转的盘子上,再将盘子旋转,观察火焰的变化。通过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环境进行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
5. 拓展(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其他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貌、气候等。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记录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优秀教学案例 篇二
标题: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引言: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教学案例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掌握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地理环境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1. 计算机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
2.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ArcGIS)。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地理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
通过PPT或投影仪,讲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并介绍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 实践操作(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台计算机,并指导学生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实践操作。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地理环境因素(如气候、地貌、植被等),让学生通过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分析和展示相关数据,探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4. 数据分析与讨论(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实践操作中获得的数据,并进行讨论。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并加深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
5. 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方法和步骤,并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
6. 拓展(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方面。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数据分析,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同时,可以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进一步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优秀教学案例 篇三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优秀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教师精讲]
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
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很好。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师总结)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很丰富,因此植物种类繁多,相应的动物种类也很多。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总之,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地汇集,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动。请思考: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1:图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
师:对。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水在这几个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师:说得很好。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
(生绘制,师总结)
师:我们知道,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光能,那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生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放散到环境中去。
师:很对,让我们也来绘制一幅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传递示意图。
(生绘制,师总结)
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生物循环的过程。请大家阅读P92的“生物循环”,仔细观察图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阅读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师:那么,生物对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和动物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这就是生物循环。它使环境中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发生迁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因此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师:请同学们绘出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和能量能动示意图。
师:地球自形成以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请同学们阅读案例1,思考:生物循环是怎样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
(活动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今的氧气主要是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师:对。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着水圈的呢?
生:陆地上的水的化学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环的影响和制约。加上生物有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生物和地理环境的物质交换,从水中吸取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同时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从而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师:不错。不仅如此,事实上绿色植物也参与了水循环,这一环节也改变着陆地的水分状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岩石圈又是怎样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
生:有些沉积岩中有化石,说明它们的形成过程是有生物参与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残体堆积变化而成的。
师:对。陆地上本来没有土壤,但自从生物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过来加速了生物的生长,进而使地理环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最终形成了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由于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每个地理要素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绝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汇集,它是一个和谐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还会产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备的新功能。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活动探究)
师:请大家看图5.2中的那棵树,想一想,这棵树的长大需要哪些条件?
生:需要阳光、水、空气、养分。
师:不错。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物质的,植物能独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吗?试想,我们如果想把这棵树移植到我国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状态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吗?
生:当然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缺水。
师:那为什么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
生:那些植物很耐旱。
师:对,是那些植物长久以来适应了干旱的环境。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了在不同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间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
师:不错。很显然,植物只是具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还必须有外部条件来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行。如大气为植物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岩石圈为植物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这样植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而非某个单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师:请同学们看P94的“活动”,思考:藏羚羊的数目为什么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生回答,师总结)藏羚羊在长期的生存中适应了可可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可可西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从而使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
师:滇金丝猴是我国非常珍稀的保护动物,但据报道,近年来数量呈下降趋势,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由于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植被破坏严重,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师:很好。显然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可以保持恒定,这说明自然环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生: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师:对。很明显,这种平衡功能也不是环境各要素所能单独具备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师:我们知道,现今地球有变暖的趋势,原因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师:对。温室效应也只是人类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在这之前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担心地球变暖,虽然大气本身并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增多,是什么在起着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呢?
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中在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
小结:对。但自从工业革命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剧增加,超过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这种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险。因此,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平衡,做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协调。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