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精选6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白杨礼赞》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白杨树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习《白杨礼赞》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白杨树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课文《白杨礼赞》的复印件;
2. 白杨树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教师出示白杨树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问:“你们见过白杨树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喜欢白杨树吗?”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阅读理解(15分钟):
1. 教师发放《白杨礼赞》课文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人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 学生可以先自己阅读,然后互相讨论理解的内容,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和帮助。
情感体验(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杨树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感受,教师可以适时给予点评和启发。
情感表达(2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短文。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独特的作品。
3.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的指导和范例,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总结归纳(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白杨礼赞》的主要意思和学到的知识。
2.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归纳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作业布置(5分钟):
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树的短文,可以参考《白杨礼赞》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技巧。
2. 教师提醒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课堂延伸:
1. 学校周边有白杨树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加深对白杨树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2. 学生可以将自己写的短文进行朗读或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白杨树的美丽和意义。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白杨礼赞》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白杨树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习《白杨礼赞》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白杨树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课文《白杨礼赞》的复印件;
2. 白杨树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教师出示白杨树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问:“你们见过白杨树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喜欢白杨树吗?”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阅读理解(15分钟):
1. 教师发放《白杨礼赞》课文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人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 学生可以先自己阅读,然后互相讨论理解的内容,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和帮助。
情感体验(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杨树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感受,教师可以适时给予点评和启发。
情感表达(2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短文。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独特的作品。
3.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的指导和范例,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总结归纳(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白杨礼赞》的主要意思和学到的知识。
2.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归纳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作业布置(5分钟):
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树的短文,可以参考《白杨礼赞》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技巧。
2. 教师提醒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课堂延伸:
1. 学校周边有白杨树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加深对白杨树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2. 学生可以将自己写的短文进行朗读或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白杨树的美丽和意义。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的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讨论、交流等过程,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文章层次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通过课前查资料教师补充的方式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赞美)。
(三)深入研读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
2.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特征?
(外形和精神,外形从枝、叶、干、皮几个方面)。
(四)拓展延伸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仅仅是写白杨树吗?运用了什么手法?
(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精神。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五)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图片,回顾本课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课下阅读茅盾的其他著作,或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和同学分享。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正直、朴质、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在西北地区,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树木,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起去欣赏白杨树的英姿,一起去领略他笔下白杨树的风采。
板书:白杨礼赞。
二、题目解读
1、了解作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释题
礼赞的含义:“礼”,尊敬崇敬,“赞”,赞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句子。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读这几段文字,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四、合作探究
1、作者极力的赞美白杨树,是因为它不平凡。这篇课文作者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如果不是,那作者到底是在礼赞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齐读第七段,赏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这种赞美呢?
补充课文的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的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4、学习象征手法。
像课文这样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就是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5、讨论:作者借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及其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找出描写白杨树外部形态的句子,大声朗读,用其中的关键词句来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朴质)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6、白杨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预设:正直、朴质、团结、力争上游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我们赋予某些事物象征意义,你都知道哪些,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请仿照课文的写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两方面“礼赞”了白杨树,下节课我们将从生长环境、写作手法方面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
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
(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
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
(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
(象征的手法)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
(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反思
本文写自1940年,茅盾曾经的文字多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角,此篇热情地歌颂了抗战中的士兵百姓。《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结合这段创作背景,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茅盾写作对象及写作风格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