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经典6篇】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引言】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数学中基础而重要的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运算的性质和规律。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两个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
【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2.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可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兴趣,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2个苹果,他们一起有多少个苹果?如果他们换个顺序,结果会不会改变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具体的数学运算式,如3+2=2+3,向学生解释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找出更多的例子来验证交换律的正确性。
三、实例练习(15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具体的加法运算式,如4+5=9、6+8=14,要求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重新排列数字的顺序来求解,如5+4=9、8+6=14。通过多次练习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四、拓展应用(10分钟)
教师通过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小明走了3公里,小红走了2公里,他们一起走了多少公里?引导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使用交换律。
五、概念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具体的数学运算式,如3×2=2×3,向学生解释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找出更多的例子来验证交换律的正确性。
六、实例练习(15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具体的乘法运算式,如4×5=20、6×8=48,要求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重新排列数字的顺序来求解,如5×4=20、8×6=48。通过多次练习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七、拓展应用(10分钟)
教师通过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小明有3个口袋,每个口袋里有2个糖果,他一共有多少个糖果?引导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使用交换律。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交换律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引言】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数学中基础而重要的概念,通过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交换律。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游戏、讨论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2.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可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思考和好奇心。例如,展示两个数字交换顺序后结果相同的加法和乘法运算式。
二、游戏活动(15分钟)
教师设计一个小组游戏,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拥有一组数字牌。教师会给出一个运算式,如3+5=8,然后要求学生通过交换数字的顺序,使得结果依然正确。通过游戏,学生可以互相合作,思考和验证加法交换律的正确性。
三、讨论与实践(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乘法交换律的应用场景,并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菜市场上有3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有4个苹果,那么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可以通过交换数字的顺序来求解问题,并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使用交换律。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索和实践。
四、总结与应用(15分钟)
教师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陈述的形式,让学生总结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更多的例子来应用这两个交换律。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如多个数字之间的交换和运算。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并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交换律解决问题。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篇三
1.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知道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能根据交换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经历观察、猜想、计算、验证、联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举倒验证)。
课前互动。
1.老师姓王,谁和我一样也姓王。你属什么?属鸡,小王同学属鸡,那我猜你们都是属鸡的,我猜得对不对?(有不是属鸡的,我就不能说你们属鸡)那老师猜错了。看来我问一个人,只能证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她属鸡!
2.那我再猜猜,你们这么小,每天早上一定都有家长送你们来上学,我猜得对不对呢?我要想证明我的猜测,我可以怎么办?(什么情况下,我猜的是对的?什么情况下,我猜的是错的)
(只要有一个不是家长送,就证明我是错的了)
3.那我再猜一个,我猜你们平时都住在锦州。(所有人都住锦州,证明我的猜测是对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这回换你们了,我最近喜欢上了一档亲子节目,湖南卫视的,猜猜是什么?《爸爸去哪儿》。上期,joe和kimi一起做刨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从图中你能获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joe做了5杯,kimi做了3杯)
数学课堂,一下子抓到了重要的数据信息,真棒!
3.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一共做了多少杯?)
这个问题都会解答吗? 5+3=8
提个更简单的问题,还记得加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吗?
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4.大家有没有发现点什么?得数相等,那我能这两个式子变变形,改写成一个等式吗?
5+3=3+5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板书这句话)
1个算式就敢轻易下结论啊!那个只能算是一个猜想,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
2.验证
怎么验证呢?(我觉得可以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怎样的例子,能否具体说说?(比如再列一些加法算式,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
3.举例
(1)寻视发现问题:老师想给大家展示同学们在刚才举例过程中出现的两种不同的情况。
(教师展示:1.先写出12+23和23+12,计算后,再在两个算式之间添上“=”。2.不计算,直接从左往右依次写下“12+23=23+12”。)
比较两种举例的情况,想说些什么?
为了验证猜想,举例可不能乱举。这样,再给你们几位一次补救的机会,迅速看看你们写出的算式,左右两边是不是真的相等。
(2)你们举了哪些例子,又有怎样的发现?
7+8=8+7, 200+500=500+200
两位同学举的例子略有不同,一个全是一位数加一位数,另一个则有一位数加一位数、二位数加两位数、三位数加三位数。比较而言,你更欣赏谁?
举的例子更全面。举例就应该这样,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如果这样的话,那你们觉得下面这位同学的举例,又给了你哪些新的启迪?
教师出示作业纸:0+8=8+0,6+21=21+6,1/9+4/9=4/9+1/9。
因为我们不只是要说明“交换两个整数的位置和不变”,而是要说明,交换——任意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看来,举例验证猜想,还有不少的学问。现在,有了这么多例子,能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了吗?
有没有谁举例时发现了反面的例子,也就是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和变了?这样看来,我们能验证刚才的猜想吗?
4.小结
回顾刚才的学习,除了得到这一结论外,你还有其它收获吗?
5.再次猜想、联想
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比如(教师指读刚才的结论,加法的“加”字予以重音),“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在——
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会不会也不变呢?
乘法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会不会也不变?
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会不变
吗?
如果把加法交换律中“两个加数”换成“三个加数”、“四个加数”或更多个加数,不知道和还会不会不变?
现在,同学们又有了不少新的猜想。这些猜想对吗?又该如何去验证呢?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用合适的方法试着进行验证。
6.学生举例验证
(学生选择猜想,举例验证。教师参与,适当时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全班交流。)
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一”,又是怎样验证的?
8-6=2,但6-8却不够减;3/5-1/5=2/5,但1/5-3/5却不够减。所以我认为,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会变的,也就是减法中没有交换律。
们刚才所提到的符合猜想的例子,数学上我们就称作“正例”,至于不符合猜想的例子,数学上我们就称作――反例。
只要能举出一个反例,那我们就能肯定猜想是错误的。
关于其它几个猜想,你们又有怎样的发现?汇报
三、创新应用
1.简算
(1)乘法交换律
10 ×5 = ()×() ()×△=()×☆
C ×()= F ×() 25 ×18 ×4 =25 ×()×()
(2)加法交换律。
想不到Joe和kimi的刨冰给咱们带来了这么多思考。当时做刨冰的可不只他们两个,还有多多姐姐呢!看!
5+3+5 怎么算得这么快?你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2.验算,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下现计算的道理吗?
78*455=
2.村长有任务下达了!
(教师出示:20-8-6○20-6-8 ;60÷2÷3○60÷3÷2)
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什么变化了吗?
第一组算式中,两个减数交换了位置,第二组算式中,两个除数也交换了位置。
交换两个减数或除数,结果又会怎样?由此,你是否又可以形成新的猜想?利用本课所掌握的方法,你能通过进一步的举例验证猜想并得出结论吗?这些结论和我们今天得出的结论有冲突吗,又该如何去认识?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篇四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书中把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然后在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过来。让孩子们大胆猜想,进而验证,得出乘法交换律。
2、加法、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几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乘法交换律又是这数学大厦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有,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不要简单地让孩子们学习运算定律,而是重在渗透给他们去猜想、验证并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验证,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4)渗透给学生用“举例验证法”来验证规律存在的真实性数学学习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想,并能进行举例验证。
二、说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教学。
(一) 复习引入,得出加法交换律。
(二) 知识迁移,得出乘法交换律。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预设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三) 巩固练习,深入理解交换律。
四、类比拓展
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
猜想一:减法中,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猜想二:乘法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猜想三:除法中,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用合适的方法试着验证。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篇五
在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在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性和结合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成功之处:
1、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以往教学中,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按部就班,首先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再进行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最后对比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虽然感觉教学有条不紊,但是总感觉缺失点什么,总感觉有这样一双手在禁锢自己的思想。如何让教学更能适应新形势下课改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本,顺应学生认识发展需求,减轻学生背诵记忆的难度。因此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大胆改变了教材的编排程序,改变为加法、乘法交换律放在一课时进行教学,加法、乘法结合律也是如此。通过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非常轻松的认识了加法、乘法交换律,记忆非常深刻牢固。
2、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由故事“朝三暮四”引入,引发学生猜想,通过举例验证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然后又再次引发学生从结论进行猜想,让学生不仅知道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获取结论的方法。通过结论引发猜想,学生很自然列举了例子进行证明,从而得出在乘法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结论。结论的得出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真实感悟到了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不足之处:
习题的处理欠妥当。练习五1题只是要求学生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没有让学生说说表中数的规律:可以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这样在计算中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算出对角线及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另一半可以照抄。
再教设计:
1、注重习题的备课,减少低效教学流程。
2、注重对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证明过程,可以通过集合图和点子图,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经历教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认识运算律丰富的现实背景,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现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渗透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某商店为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特别举行义卖活动把营业额全部献给希望小学。看,小胖和小亚也来帮忙了
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究阶段:
1.投影演示:(果汁)师:小亚和小胖各有多少罐果汁?合起来桌上有几罐果汁?谁能列式计算?
师:谁能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是两个加数分别是8和18,和都是26,而不同处只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师:因为8+18=2618+8=26所以8+18=18+8
师: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同桌两组相互交流。
(1)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提示:这些例子都是几个数相加?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符号或字母)
例:◆+●=●+◆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
(3)竖式计算74+641
师:运用加法交换律,我们还可以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74验算:641
+641+74
715715
小结:验算时,可以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再加一遍。也可以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一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一遍。
2.投影演示:
(1)图中小箱里共有几罐果汁?6×3=183×6=18
师:请学生分别读一下以上两个算式,因为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
(2)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问题:等式左边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每一组等式的左右两边又有什么联系?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乘法交换律。刚才同学们已经用自己的话归纳了一下,那么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出示结论)
小结: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同桌两组相互交流。
(4)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b×a
三、运用阶段: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数
()+270=270+80400+500=()+()()+56=()+44a+()=b+()
2.根据乘法交换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4×71=()×()25×976=976×()45×()=55×()303×786=()×303()×▲=()×■()×54=54×37()×()=c×Da×()=c×a
3.竖式计算
64验算:27
×27×64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且学会了用字母来表示。还学习了用这两个运算定律来验算加法和乘法。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8+18=263×6=18
18+8=266×3=18
8+18=18+83×6=6×3
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