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推荐3篇】
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使学生了解到荷塘的美丽景色,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荷塘月色》,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领略荷塘的美丽,并能运用词语来描绘荷塘的景色。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用词语准确地表达自己对荷塘的感受。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语文教材《荷塘月色》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荷塘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荷塘的好奇心。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了解荷塘的景色、荷花的特点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荷塘的美丽之处,并用词语来描绘。
4. 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与全班分享。
5. 个人写作: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小组讨论的成果,写一篇描写荷塘的作文。
6. 互评交流: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并进行互评,提出改进建议。
7. 课堂展示:选择几篇优秀的作文进行课堂展示,并进行点评。
五、课堂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的讨论和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荷塘的美丽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自然和美的向往也得到了培养。同时,通过写作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使学生了解到荷塘的美丽景色和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荷塘月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领略荷塘的美丽,并了解荷塘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用词语准确地表达自己对荷塘的感受,并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语文教材《荷塘月色》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荷塘的图片和介绍荷塘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荷塘的好奇心。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了解荷塘的景色、荷花的特点,以及荷塘在诗词中的体现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荷塘的美丽之处,并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思考。
4. 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与全班分享。
5. 个人写作: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小组讨论的成果,写一篇描写荷塘的作文,并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思考。
6. 互评交流: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并进行互评,提出改进建议。
7. 课堂展示:选择几篇优秀的作文进行课堂展示,并进行点评。
五、课堂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的讨论和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对荷塘的美丽有了更深的了解,还了解到了荷塘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同时,通过写作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篇三
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一节课第四第五自然段,作者用文字描绘了清华园荷塘的风致,相信那些微风绿荷,已经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美丽的倒影。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下面老师想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将心中那一幅属于自己的荷塘月色大致勾勒,与大家共享。首先我们勾勒月下的荷塘图
环节一:同学一回答月下荷塘图———总结同学回答
同学二回答荷塘上的月色———总结同学回答
明确:很好。同学们都能静下心去品读,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领略到这种美。那么也跟大家分享一下老师的感受:(绿的广度,深度,白色的纯度,零星程度)一大片望不到边的,弥望的,深得不见底的,浓得化不开的绿色,霎时间扑入眼帘,让所有的心情在瞬间沉淀。在这天然的绿的底色之上,零星地点缀着那些明珠一样润泽的白色,在绿色之中闪烁。风动荷香,清水含情。
(月光:泻,洗,笼着轻纱的梦)而月光是从广袤的天空中倾泻而下,却静静地毫不张扬,轻柔的,皎洁的,荷塘的一切都浸透了月光,交融在一起,像笼着轻纱的梦。
问:这两幅图,就营造了一个朦胧幽约的意境,是不是有一种诗意在里面?
明确:散文的美如何去领略,正如刚才两位同学一样,老师希望同学们学习散文的时候,尤其是像一些写景的散文(诗也是),能够静下心,去品味语言,去想象,才能体会其中的诗意。
那么接下来作者是否心情依旧,我们且从景物中寻。看到第六段。
二、同学们默读两分钟,我们看看这一段作者写了什么景物,又有什么特点。
这里写了荷塘的四周,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树的错落有致
树色——一律是阴阴的远山——大意罢了(板书)
明确:阴阴的是一种淡淡的墨水的颜色,就像白天的树阴,而不可理解为阴森,
这些,依然为我们营造的是一种朦胧幽约的意境。那么这些景物描写是静态的,那么后半部分又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后半部分写了灯光,是没精打采的。再接下来作者写到蝉声和蛙声,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但我们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问:“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又什么变化?
明确:作者从荷塘月色中走出,重回现实,重归不宁静。我们要联系写作的大背景,在当时国事一塌糊涂社会混乱的大背景下,作者作为一名爱国学者的苦闷时无法根除的。重归不宁静之后,作者接下来又有什么感想,我们来看第三部分。
三、讲读第7、8、9、10段
[讲解]: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思路:顺着段落讲。重点提到两点。采莲赋:乐景写哀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衬现在的苦闷。西洲曲:以乡愁排遣愁情,未遂。思路顺着以下这几句话)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为何想到了采莲?
明确:采莲赋———是热闹的,风流的场面———作者是否借此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呢?——
这真是有趣的事情,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表达的是一种遗憾,通过写热闹自由的场景反衬自己现在的苦闷,表达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想借思乡来排遣忧愁,却难以排遣。以乐景写哀情,借诗词寄托愁情,用反衬的手法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
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先串全文,作者心情的变化。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就是我们要提到的本文绝妙的圆形结构,然后板书圆型结构。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
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宁静”呢?这不是意在言外吗?那就是作者当时在白色恐怖下隐约地流露出来对反动派屠杀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不满的绝妙之笔。二语言鉴赏
博喻,拟人、通感、叠词、托物言志
四、小结
好,这篇文章暂时上到这里。朱自清先生作为散文大师,可谓是字字珠玑。在此,老师不仅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本文,学到作者的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更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静下心来,通过品味语言,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感受文章的意境,真正的收获这一篇文章的美,让那些微风荷香,美丽你们每一个清凉的夏夜。
全文小结:1课文后面的圆形结构
2散文鉴赏,赏什么
首先语言:炼字修辞通感修饰词
写景写什么:抓住景物的特点
抓住景物的神韵(营造意境)
五布置作业:
(一)思考和练习的二、五。
(二)背诵4—6三段
板书设计
(一)第六段荷塘四周:树——错落有致、树色(阴阴的)朦胧的意境(宁静)
远山——————大意
蝉声和蛙声———回到现实,不宁静
第七段采莲赋——————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衬现在的苦闷
乐景(热闹、风流)哀情
西洲曲——————思乡以排解忧愁
(二)总结
1、圆型结构
2、语言鉴赏:博喻、拟人、通感、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