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反思【精简3篇】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一

比的意义在教学中的反思

比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被广泛运用。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然而,比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比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通过将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可以突出它们的异同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和原理。例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来解释热传导的原理。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个知识。

其次,比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比较,学生需要思考不同事物的优缺点,并作出判断。这种思维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评估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然而,比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比的过程可能导致学生的焦虑和压力。在比较中,学生需要展示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焦虑和压力。尤其是在有竞争性的比较中,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己的能力受到质疑,从而降低自信心。因此,在使用比的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另外,比的使用也可能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受到限制。在比较中,学生通常会按照已有的标准和范围进行思考和判断。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无法独立思考和提出新的观点。因此,在使用比的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

综上所述,比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然而,在使用比的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比的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意义。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二

比的意义在教学中的反思

比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然而,在使用比的教学方法时,我们也需要反思其意义和效果。

首先,比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可以突出它们的特点和特性,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和原理。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图形的性质和特征来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学的基本概念。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同图形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其次,比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比较,学生需要思考不同事物的优缺点,并作出判断。这种思维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评估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后果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从而提高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

然而,比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比的过程可能导致学生的焦虑和压力。在比较中,学生需要展示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焦虑和压力。尤其是在有竞争性的比较中,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己的能力受到质疑,从而降低自信心。因此,在使用比的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另外,比的使用也可能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受到限制。在比较中,学生通常会按照已有的标准和范围进行思考和判断。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无法独立思考和提出新的观点。因此,在使用比的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

综上所述,比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然而,在使用比的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比的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意义。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三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的意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当然要属吴老师《比的意义》这节课,她独特的视角与解读,让我印象深刻。让我们一起走进吴老师的课堂,感受她的数学教学理念与实践。

  1、抓住数学核心概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比的意义”。

  课前谈话:对于比,你都了解什么?生:身高比,体重比,足球比赛的比分、广告词金龙鱼1:1:1,妈妈调果汁,水、蜂蜜、柠檬的比例……

  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比是什么?比有什么用?用在什么地方?比到底是什么东西(比是小数吗?)

  从学生的配糖水来研究,1:2,你画出来,糖占多少份,水占多少份?

  生:糖占1份,水占2份。糖比水少1份、糖是水的二分之一。

  糖增加到2份,水的份数怎样就还是1:2?一份和两份之比。可以说:水的份数是糖的2倍,或者糖的份数是梨水的二分之一。还可以说:糖和水的关系就是1:2的关系。

  认识比。比的样子,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为什么不能反过来?生:因为有顺序。

  练习中,吴老师借助

“师生比”、思考“你能给吴校长什么建议”、不断让学生体会:“比是一把尺子”,“比可以进行比较”,“比可以帮助判断”。

  2、利用学生原始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串中引发思考、质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吴老师上课的素材从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配饮料的配比关系引入,你想怎么配就怎么配,孩子说1:2,作为有生活经验的老师们都知道,这样的配法太浓,吴老师并没有阻止学生,并问:感觉水有点甜?生:加水,加多少水?学生尽情思考表达,感受水在不断变化,在变化中又感知了不变的1:2比例关系,理解了比的意义。

  课堂中,学生不断产生思维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同时对“比”的理解也更深入。接着,已有对份、倍、分数的认知,吴老师加强学生对比的深入认识,并将这几者的联系有机结合,通过学生开放性的板书将知识串联在一起,又通过精心设计的几道练习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多种形式的比,更感受到:比其实就是研究数量关系之间的一种倍数关系。

  3、敢于超越,聆听同行声音,整合设计,引导学生和教师思考概念本质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解决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一再地变化它,重新叙述它,变换它,直至最终成功地找到某些有用的东西为止。在数学上,张奠宙老先生认为我们小学数学教材中把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作为定义,是舍本逐末。“比”的概念发展有一个过程:1同类量的简单倍数比较,如甘蔗饮料的配方——2同类量的复杂比,如树高与其影长之比,具有函数背景——3不同类量的比较,具有量纲,如速度——4从“量”到“数”,引出两个无量纲的数的`比。

  因此吴老师作为数学课标编写组的成员,对比的本质有了自己的思考,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教学中不急于给出定义,也不停留在口头上的反复强调,而是让学生感悟比的本质。先讲清比是一种“关系”,再处理比的结果——比值,也就是多少倍。倍数关系,度量都是“比”的概念性理解,除法是“比”的程序性理解。凸显“比”的概念本质。

  一天的学习虽已结束,但我的思考并未停止,好的课堂标准是什么?是师生间的分享,生生间的分享,是教师抓住数学的本质,挥洒创作,是学生站在课堂的最中央,听到他们生命的拔节声,还如初恋一样,让人着迷与沉醉。由此我不断告诫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相关文章

小数的意义课后反思(优质3篇)

下午,有幸再次听到老师执教四年级的《小数的意义》,整节课再次让我大开眼界。老师知识渊博,灵活多变,以学生为主,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本节课和我去年吴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不同...
教学资料2018-08-05
小数的意义课后反思(优质3篇)

万花筒教学设计【优秀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花筒教学设...
教学资料2013-09-09
万花筒教学设计【优秀6篇】

《景阳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3篇】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教具准...
教学资料2016-05-06
《景阳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3篇】

《5以内的减法》课后反思(精简6篇)

在现实社会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以内的减法》课后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5以内的减法》课后反思 篇1  《5以...
教学资料2015-07-04
《5以内的减法》课后反思(精简6篇)

农业课后反思(精选3篇)

这节课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所以我设计了许多让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环节,这样即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感觉枯燥的课文也变得如此生动。首先我先来引入课堂:1、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
教学资料2011-03-01
农业课后反思(精选3篇)

教师线上教学简报【优质6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简报,简报不是“刊”,而是“报”,说它是刊物,不如说是“小报”更恰切些。还苦于找不到好的简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线上教学简报(精选15篇),仅供参考,...
教学资料2011-02-08
教师线上教学简报【优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