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二年级语文说课稿【优秀3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了解蝈蝈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生字词。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并正确运用生字词。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他人。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观察一幅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蝈蝈是什么样的动物,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
2. 学习新课:
(1)播放课文音频,学生跟读课文。
(2)教师板书生字词:“蝈蝈、盲婆婆、送给、小山村、绿色”等,并让学生读、写、认。
(3)分段理解课文,学生大声朗读。
(4)边读边解释词义,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课文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同步练习:
(1)课文填空: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巩固课文的理解。
(2)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你认为为什么蝈蝈会成为盲婆婆的好朋友?”。
4. 拓展延伸:
(1)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蝈蝈和盲婆婆,通过对话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创作续写:学生续写故事,想象盲婆婆和蝈蝈的友谊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通过朗读、填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通过讨论和续写,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不足之处是,教师在课堂组织和引导上还需要加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三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二年级语文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分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二年级上册第五课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孩子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诗的排列形式的美,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儿童诗还有独特的质朴美。本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通。教学时要既抓“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内蕴美,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本课语言生动、形象,情节简单,富有童趣,孩子们较欢迎。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由情而动,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形象的感知,品读,悟读,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1、唤起想象,体验情感美
在审美化阅读教学中,唤起想象后,学生才能拥有广阔的天地,才能调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获取相应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诗文,鉴赏意境美。
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支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就使他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本课教学中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品味诗文,感受其中蕴含的美。
3、朗读吟诵,感受节奏美。
诗歌的语言是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读起来琅琅上口,悦心悦目。童诗中有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词,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等等。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是最适合孩子朗读吟诵的短文。
4、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
对课文第三小节进行朗读感悟后,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在思绪飞扬中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篇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求得发展,品尝成功的喜悦。
出示文中句子: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学生分小组热烈地讨论着。
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诗、写诗的过程中去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通过儿童诗的学习,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