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生平故事(经典3篇)
韩愈的生平故事 篇一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许昌)人,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时代,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和作品。
韩愈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但他自小聪明好学,勤奋刻苦,深受父母的疼爱与期望。他的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对韩愈的教育非常重视,经常亲自教他读书写字。韩愈从小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和文学天赋,很快就被人们所瞩目。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韩愈前往长安,希望能够进入国子监学习。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他无法支付高昂的费用。为了筹集学费,韩愈不得不在街头卖唱。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终于,在一次机缘巧合下,韩愈得到了一位官员的赏识,他帮助韩愈解决了学费问题,并推荐他进入国子监学习。在国子监,韩愈师从著名的文学家刘禹锡,受到他的深刻影响。他刻苦钻研,勤于思考,不断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
韩愈的文学作品主题广泛,风格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他尤其擅长写作议论文,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对人性的思考。他的作品语言简练,观点鲜明,思想深邃,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除了文学才华,韩愈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官场上一直秉持着忠诚和正直的原则,不畏强权,坚持自己的立场。他曾多次上书皇帝,向他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够改革政治制度,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和权贵的排挤,他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
韩愈一生追求真理,坚守信仰和原则,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生平故事是一个智慧和勇气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韩愈的生平故事 篇二
韩愈(768年-824年)是唐朝中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生平事迹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是从他的出身背景,还是从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活动来看,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韩愈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家境十分困难。然而,韩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知识和文学的追求。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学习能力,很快就被人们所发现。他的父亲看到了他的天赋,决定将他送到长安求学。
在长安,韩愈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难。由于家境贫寒,他无法支付学费,不得不在街头卖唱来维持生计。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终于,韩愈得到了一位官员的赏识,他帮助韩愈解决了学费问题,并推荐他进入国子监学习。在国子监,韩愈师从著名的文学家刘禹锡,受到他的深刻影响。他刻苦钻研,勤于思考,不断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
韩愈的文学作品广泛而深入人心。他的作品主题多样,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观点鲜明。他尤其擅长写作议论文,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对人性的思考。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蕴含了他对社会和人类的深刻思考。
除了文学成就,韩愈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官场上一直秉持着忠诚和正直的原则,不畏强权,坚持自己的立场。他曾多次上书皇帝,向他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够改革政治制度,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和权贵的排挤,他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
韩愈的一生是一个智慧和勇气的典范。他的生平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有梦想和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的文学作品和政治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巨星。韩愈的生平故事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榜样。
韩愈的生平故事 篇三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有关他的历史故事有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艰难求学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阳(在现在河南省)人,唐代文学家。他曾在地方政府和朝廷任职,多次被贬官。他提倡的“古文运动”,开创一代文风,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简洁,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被列在第一位。韩愈的诗也别具一格。
1、童年
韩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韩会对弟弟很好,教他认真读书,好好做人。韩愈十岁的时候,韩会受到别人的牵连,被贬官到韶州(在现在广东省),到韶州不久,韩会就因心情苦闷,又加上水土不服,生病死了。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嫂嫂郑氏带着韩愈和儿子,护送着韩会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阳。安葬了韩会以后,郑氏关心地对韩愈和儿子说:“人生短暂,你们要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不枉度一生。”
韩愈这时候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这是嫂嫂替哥哥说出的话。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韩家历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韩愈就从《论语》、《孟子》读起。遇到问题,他就向嫂嫂请教。可当韩愈读到《书经》、《易经》的时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韩愈就去找当地有学问的人请教。就这样,韩愈还读了《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有一年春天,嫂嫂把韩愈叫到身边,对他说:“兄弟,你长大了,去洛阳求学吧。那里有学问的人多,可以开阔你的眼界。”第二天,韩愈带着书僮,走上了去洛阳的路。
2、读书像品酒
到了洛阳以后,韩愈拜访了一些韩家相识的亲朋故友。大家见他懂礼貌又有学问,都邀请他住在自己家里。韩愈谢绝了大家的好意,自己找了两间茅屋住下,开始过起清贫的读书生活。
韩愈身穿布衣,每天只吃两顿饭,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读书、访友。有时候,他读书入了迷,要到半夜三更的时候才睡觉。
有一次,韩愈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谈论文章。韩愈心直口快地说:“这读书就像品酒一样。好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痛快。那差的文章,比如骈体文,死板得很,读了让人憋气难受。”“依你之见,哪几位名家写得好呢?”朋友们问他。“要说先秦,当然是孟轲、庄周。要说两汉,当数董仲舒第一,其次是贾谊、扬雄。他们的文章形式自由,语句动人,含义深刻。”
后来,韩愈成了大学问家,就积极倡导人们学习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反对束缚人的骈体文,成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
二、第一次任免——为百姓说话
在韩愈24岁的时候,参加了进士考试,主考官是宰相陆贽。出的试题为“不迁怒不贰过” 大意为自己不高兴不要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韩愈看后,挥笔成章。可是,当主考官看了以后,却把试卷放在一边,第一次考试就这样落榜了。
第二年,韩愈又参加了进士考试,试题与上一年的试题一样,韩愈没有犹豫,一字不改地把去年的旧作写在卷面上。陆贽主考官看后,感到此卷似曾相识,他反复看了几遍,拍案叫绝,说道:
“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风格,没有一点骈体文的味道,若不细看,差点埋没人才了。”就这样,韩愈考中了进士,并名列榜首。 从此以后,韩愈更加积极倡导古文运动,从事古文写作。无论是给皇帝上书,给亲友写信,还是写各种体裁的文章,他都是按先秦、两汉的古文要求精心撰写。
贞元十九年(803年)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到二个月,长安周围的好几个县发生了旱灾,春夏无雨,秋又早霜,田亩所收十不存一。然而,京兆府尹李实不止一次地对德宗说:“今年虽旱,而谷甚好”,因而不顾一切地严征暴敛。韩愈向德宗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列举了夏秋以来京畿一带受灾的具体情况,并建议免除百姓当年的租税,待明年蚕丝上市和收麦子的时候再征。这篇状文递上去后,韩愈遭到李实等权臣谗害,被贬为阳山县令。
在阳山呆了一年零两个月,后被召回长安,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行军司马、刑部侍郎等职。
三、第二次任免——谏迎佛骨
长安附近有座法门寺,寺里藏有一节指骨,据说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遗骨,称为佛骨。
有一年正月,唐宪宗为了祈求长寿,派人把佛骨迎进了皇宫,供奉了三天,又下令长安各大寺庙轮流展出佛骨。这一来,上自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争先恐后地迎拜佛骨,向寺庙捐献财物。为了拜佛骨,不少人弄得倾家荡产。韩愈看到这些,十分生气。立刻给唐宪宗写了一份奏章:《论佛骨表》。他说:“古代没有佛教的时候,许多帝王都长命百岁,自打汉明帝的时候佛教传入中国,信佛的皇帝就都早死,而且国家接连出现动乱。”
唐宪宗看完奏章就勃然大怒,气呼呼地说:“韩愈好大胆,我要把他斩首!”
宰相裴度是韩愈的朋友,连忙替他求情,请皇帝减轻对韩愈的处罚。“不行!”唐宪宗怒气未消地说,“他说什么信佛的皇帝都早死,这不是在诅咒我吗?”“皇上,韩愈出言不逊,应当责罚。不过他是出于一片忠心,如果为此将他处死,臣怕今后无人直言敢谏了。”
许多大臣都为韩愈说情。唐宪宗答应不杀韩愈,可还是要把他贬为潮州(在现在广东省)刺史,限期叫他上任。韩愈又一次到遥远的南方去了。
1、风雪路上
在去潮州的路上,韩愈心情沉重。想到自己对皇上一片忠心,却被贬官去远方,如今这一走,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眼看快到蓝关(在现在陕西省)了,天气忽然大变。先是飘下雪花,后来又刮起狂风,风卷着雪花,吹得人睁不开眼睛。
韩愈急忙催马赶路,谁知马竟甩动四蹄,不肯前行。正在他焦急的时候,后面有人骑马跑来。那人来到韩愈面前,飞身下马,上前行礼叫道:“叔公,侄孙来迟了。”原来,来人是韩愈的侄孙韩湘,他是特来和韩愈做伴的。韩愈见到亲人感慨万分,不禁随口吟诗一首: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写的诗,和他的文章一样,很有名气。除了这首诗以外,他还写过不少平白如话耐人回味的诗。这些诗形象地描绘出山川景色的优美,至今为人们传诵。
2、韩文公祭鳄鱼
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处!”
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3、韩文公设水布
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时跳下江,霎时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里去。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他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
回衙后,韩愈便作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
4、韩愈与叩齿庵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长得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害怕。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为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分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了,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很深的人。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这以后,两人终于成了好朋友。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5、韩愈的半副对联
韩愈在广东潮洲做官,当时潮洲还是穷山恶水,加上官场腐败,社会上恶霸横行,可说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他虽然想将朝政改革一下,但是,独力难支,一日,他坐在书房里,批阅各地报来的灾情,又无力解决,很有感慨,因此,却有辞官不做的意思,便自撰半副对联:
恶山恶水恶环境,韩退之!退之!
此联几百年来,无人能对,被视为罕世绝联。
光阴荏苒,时光一晃,1948年神洲大地获得解放,当时谢觉哉任人民政府内务部长,他是一个责任心极强、关心民间疾苦的好领导,他上任伊始,就到全国各地视察,有一次,谢觉哉到了潮州,当晚,他下榻在潮洲市政府招待所,时他正读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愈读愈感到爱不释手,大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时,他手边刚好有韩愈的这半副所谓“绝联”,他顿时茅塞顿开,灵感萌生,就奋笔疾书,写了下联:
好书好句好文章,谢觉哉!觉哉!
“觉哉”对“退之”,对仗工整,堪称一副难得的佳偶。所谓“罕世绝对”,到此结束。
四、潮州返回后的京城生活
1、镇州劝降
韩愈三月二十五日到潮州,十月便调任袁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被调回京师任国子祭酒,长庆元年(821年)七月转任兵部侍郎。长庆二年,他单身匹马赴镇州宣慰乱军,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年春天,镇州(在现在河北省)发生了叛乱:节度使田弘正被部下杀了,叛将王庭凑自任节度使。唐穆宗派兵去征讨。谁知道一仗打下来,官军不仅没打下镇州,大将牛元翼的一路人马反而被叛军包围了。唐穆宗赶紧同大臣们商量对策。由于朝廷没法增派更多的军队,只得同意让王庭凑当节度使,同时决定派一名大臣去劝王庭凑解除对官军的包围。
“众卿,谁愿负此重任?”唐穆宗问。
大殿里一片沉默。谁都清楚,同这些叛军打交道可不是闹着玩的。
“难道无人替朕分忧吗?”
话音刚落,韩愈站了起来:
“臣愿去镇州。”
“你去后见机行事,不一定要进王庭凑的军营。”唐穆宗说。
“臣既然要去,岂能只顾个人得失而观望不前呢?”韩愈斩钉截铁地回答。
韩愈来到叛军军营,只见到处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一个个刀出鞘,箭上弦,杀气腾腾。韩愈从容地进入军帐坐定,一边品茶,一边威严地盯着王庭凑,好半天一言不发。王庭凑倒沉不住气了,说:“韩大人,镇州之乱,都是下边将士所为,并非我的本意。”
“朝廷已经同意你做节度使,为何还包围牛元翼将军不放呢?”韩愈郑重地说。
话没说完,一群叛将围住了韩愈,气势汹汹地质问道:“我们为朝廷卖过命,立过功,哪点对不住朝廷?为什么把我们当做叛贼?”“田弘正待部下太刻薄了,所以我们全军不满。”一个叛将申辩说。
韩愈严肃地说:“可你们已经把他杀了,连他全家都给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要说的是,归顺还是反叛朝廷,你们今后的结局是不一样的!好好想想吧!”众人果然哑口无言了。半晌,王庭凑才问:“现在我们怎么办?”
韩愈缓和了口气说:“只要撤除对牛元翼军队的包围,就没事了。”
“好,好,我马上照办。”王庭凑说。
韩愈圆满地完成了使命
同年九月,他转任吏部侍郎,不久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2、推和敲
韩愈在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时,有一天,办完公事回府。当时有个规矩,朝廷官员外出,行人遇到必须回避。所以一见韩愈到来,街上行人都纷纷让路,可有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骑在驴子上摇头晃脑,右手还在空中作一推一敲的姿势,丝毫没有躲避的样子。随从人员立刻拥向前,把那人拿下,送到韩愈马前问罪。
“你为什么不回避呀?”韩愈生气地问。
那个年轻人仿佛才从梦中醒来,眨了眨眼睛,忙向韩愈行礼说:
“晚生刚才正在作诗,有两个字难以选定,因为心思都用在这两个字上,才忘了回避,因此冒犯大人。”
一听作诗,韩愈转怒为喜,忙问:
“你在作什么诗?哪两个字难定?”
年轻人兴致勃勃地把诗念了一遍说:
“就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我想改用‘敲’字,又觉不妥。反复思索,一时决断不下。”
韩愈听了点点头,一边有节奏地诵读着诗句,一边用手作“推门”和“敲门”的姿势,他用心琢磨了一会儿,大声说:“我看还是‘敲’字好。”
“为什么呢?请大人赐教。”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僧人(和尚)月夜访友人的情景。僧人去时已经是夜晚,门自然是关闭的,怎能推门进去呢?‘推’不合情理。而且,敲字响亮,在静悄悄的月夜,突然响起敲门声,惊动了栖息在树上的鸟儿,静中有动,意境优美。”韩愈一口气说完了自己的见解。
“大人高见,大人高见。”年轻人佩服地伸出了大拇指。
韩愈见眼前的年轻人又好学又谦虚,不由地盘问起来,才知他叫贾岛,是来京参加考试的。他爱惜贾岛的人才,让他并马而行,一同回府去。这样,贾岛成了韩愈的学生和朋友,经常一起讨论文学上的问题。后来,贾岛也成为一个有名的诗人。
3、病逝长安
长庆四年(824年)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卒于长安,终年57岁。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