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春望》【优质6篇】
初中语文教案《春望》 篇一
春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运用诗歌分析方法,解读诗歌。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主题;
2. 运用诗歌分析方法解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运用诗歌分析方法解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入《春望》这首诗,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诗的大致内容。
2. 阅读理解(15分钟)
让学生跟读诗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主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思考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诗歌分析(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用词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讨论与思考(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人生的启示和思考。
5. 课堂练习(10分钟)
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诗歌分析方法解读其他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分析问题的深度等;
2. 学生完成的课堂练习。
六、教学拓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杜甫的诗歌,从中感受杜甫的诗人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初中语文教案《春望》 篇二
春望教学实施案例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运用诗歌分析方法,解读诗歌。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主题;
2. 运用诗歌分析方法解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运用诗歌分析方法解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以图片和音频的形式介绍《春望》这首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
学生阅读诗歌,并进行朗读,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主题。
3. 诗歌分析(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用词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讨论与思考(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人生的启示和思考。
5. 课堂练习(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运用诗歌分析方法解读其他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分析问题的深度等;
2. 学生完成的课堂练习。
六、教学拓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杜甫的诗歌,从中感受杜甫的诗人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朗诵诗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教案《春望》 篇三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
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老师先泛读一遍,认读生词
溅()抵()搔()浑()胜()簪()
2、个别学生范读,教师正音。
3、齐读
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简述律诗,各联和近体诗(二)简述平仄(三)梳理诗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城:国都指长安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指导学生朗读:语调低沉,语速稍慢。
提问: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叹溅泪:落泪恨:悲伤惊心:心惊、害怕
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连:连续三——复数,几个月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答: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头发搔:抓短:稀疏浑:简直胜:禁不住(“胜”在古代读作shēng)簪: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明确:老师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杜甫年纪45岁,同学们认为杜甫年纪大吗?没错,不大,45岁正直壮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诗人只是不惑之年却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没错,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怎样一位人呢?总结:爱国,眷恋亲人。
同学们知道了杜甫是怎样的诗人,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重读此时,配乐朗诵(男齐读——女齐读——一起读)
四、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是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等)这首诗感情基调:忧愁、伤感
找相应的字词来说明。
(破、深、感、花溅泪、恨、鸟惊心、烽火、白头、不胜簪)
五、主题探讨
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六、合作探究——本诗修辞手法
1、反衬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用反衬的手法突出战乱给祖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七、迁移拓展: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杜甫《春望》与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比较练习。(学生讨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喜极而泣归心似箭。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结束语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初中语文教案《春望》 篇四
]相关文章:
1.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精选
2.孙权劝学初中语文教案
3.小学语文教案
4.中学语文教案
5.初二语文教案精选
6.小学语文教案怎么写
7.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8.二年级语文教案
9.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
10.六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春望》 篇五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
另外简单介绍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使学生加深对诗歌体裁的认识。
三 范读
让学生在听朗读感受诗文的同时解决一些字词的读音问题。
四 字词正音
抵(dǐ)搔(sāo)浑(hún)簪(zān)胜(shēng)
五 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同时感受诗歌声韵美。
六 重点字词
国:国都
破:沦陷
城:长安城
感时:感伤时局
恨:遗憾、不满意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战乱。
抵:相当于。
浑:简直。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七 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说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小组讨论)
教师在过程中加以引导,并说说自己的意见。
八 问题设置
课文题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事物呢?
引导学生说出每联描写的事物。
答案:国破、城春、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九 理解课文内容
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说为主,在说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和感情)
十 朗读课文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全诗感情,并让学生发现本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十一 名句赏析
(一)引导学生找出本诗中的名句
(二)向学生介绍名句赏析小方法
(三)让学生赏析名句
十二 概括全诗思想感情
向学生介绍通过__表达__这个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式,并让学生用此句式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
十三 朗读并背诵课文
十四 默写本诗
板书
首联 国破 城春 草木↘
感时 忧国
颔联 花 鸟 ↗
颈联 烽火 家书 ↘
念家 悲己
尾联 白头 ↗
通过___表达___
初中语文教案《春望》 篇六
一
、
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二
、
课时安排
:3
课时
三
、
教学流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学习《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2、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P68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春望》
1、听录音,自由朗读。
2、简介背景,知人论世。
3、指名读,思考:
哪些词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
题为“春望”,作者站在长安城头,到底望见了一些什么?
4、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
5、联想、想象:
本诗最后一句(尾联)让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哪一个动作刻画得十分传神?
6、通过写所见,诗人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何得知?
7、背诵。
三、学习《登飞来峰》
1、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
2、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3、指名读,思考:
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诗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态度?此诗句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
4、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四、学习《论诗》
1、作者简介。
2、题解:论诗是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写的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自由读诗,讨论:
①赵翼对李杜等人的诗是持什么态度?
②赵翼主张什么?
4、迁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现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谈诗歌创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诗,发人深思,还可如何理解?
5、读《论诗》二、四,加深理解。
6、结合课后练习四,训练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论诗》。
①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思考,用诗句填空。
初读四杰诗文____________,而嘲笑他们诗文轻薄之人______________。
②讨论:文学创作(学习)到底应该如何?
③齐读,加深理解。
第三课时
(习题课)
一、按要求默写诗句。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怀念朋友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总写望中所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属于心理活动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感时花溅泪”的“时”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与“恨别鸟惊心”的“别”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8、《登飞来峰》一诗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诗》中表明题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单车欲问边城春草木深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
只缘身在最高层各领风骚数百年轻薄为文哂为休
三、课后练习二。
四、简答: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
2、“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这种艺术手法好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练习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次:长途中的暂留,这里指停泊。
归雁句:传说鸿雁可以传书。此言春天雁群北归,能将我的家书带到洛阳去吗?
(1)颈联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具体阐释诗句描绘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笼罩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设计:
诗五首
唐——王维——《使至塞上》——气势充沛,景象宏阔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
唐——杜甫——《春望》——感时伤别,忧国思亲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清——赵翼——《论诗》——以理入诗,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