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商山早行》教案【最新3篇】
古诗《商山早行》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古诗《商山早行》的赏析与鉴赏
《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婉约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清晨时分商山的景色,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本教案将从诗歌的背景、诗意的解读、形象的描绘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对《商山早行》进行赏析与鉴赏。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诗歌的背景。《商山早行》描绘的是一个清晨时分的商山景色,商山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商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钟爱的地方,其山峰陡峭,峰顶云雾缭绕,景色秀丽。因此,王之涣选择商山作为诗歌的背景,旨在通过描绘商山的美景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其次,我们来解读一下诗歌的意境。诗的开头写道:“晨起开门雪满山”,一下子勾勒出了一个寒冷的清晨景象。接着,诗人用“横笛听寒暑”来形容晨曦中的寒冷,这里既有冬天的寒冷,也有夏天的酷暑。然后,诗人通过“白云千载空悠悠”来描绘出山上的云雾缭绕,给人一种飘渺的感觉。最后,诗人以“连峰去天不盈尺”来形容商山的高峻,以及“竹杖芒鞋轻胜马”来形容人在山间行走的轻松自在。整首诗以简洁的词句,将商山的美景和人在其中的轻松愉悦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的艺术特色。《商山早行》以其简约明快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中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整首诗具备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外,诗歌的整体结构也非常紧凑,每个字句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商山早行》是一首描绘清晨商山景色的古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意境,吸引了无数读者的注目,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古诗《商山早行》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古诗《商山早行》的教学设计
《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的一首古诗。作为一位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对这首诗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下面是一份以《商山早行》为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商山早行》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商山的图片和介绍商山的背景,引起学生对商山的兴趣,并帮助学生预习诗歌的内容。
二、欣赏诗歌(10分钟)
让学生朗读《商山早行》,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诗歌的开头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2.诗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描绘商山的美景的?
3.诗歌有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三、分析诗歌(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意象。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诗歌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
2.诗歌中的“横笛听寒暑”和“白云千载空悠悠”是什么意思?
3.诗歌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是什么意思?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然后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归纳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五、拓展活动(10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欣赏和解读,并与《商山早行》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以增加课堂的互动和趣味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商山早行》的读后感,并选择一幅图片配合,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商山早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这种教学设计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古诗《商山早行》教案 篇三
古诗《商山早行》教案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作诗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2.写作背景:
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引起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二.朗读诗文
1.注音:
铎 槲 枳 凫
2.结合诗题、注解和背景知识,通读全诗。
3.列出结构图:
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
起 承 转 合
三.指导赏析: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1.请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晨起的场景”。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2.“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1.分析两句的结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其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四个词皆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语,“月”和“霜”也是名词。两句共写了6种典型景物,中间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等名词以外的词。
2.补充类似诗句: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秋怀》欧阳修
“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过张至秘校庄》欧阳修
“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总结:
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
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3.意象赏读:
A.6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何用现代汉语顺畅组合。
出行在外,荒村野店宜眠早,往往清早起早赶路补回来,俗语云“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听到鸡鸣声,起身看天,只见一轮残月斜挂茅店上空。板桥上下了一层厚厚的霜,已有早行的人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B.解说意境特点:
凄清、悲凉。
C.言外之意:
道路辛苦、羁愁旅思,见于言外。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1.能从诗中看出早行的季节吗?
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可为证。
2.赏析“明”字。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
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1.“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美好、温馨、生机勃勃。“春江水暖鸭先知”可为证。另外,雁即思乡之意象,客行之人,梦雁即梦乡,两种理解均属有理。
2.昨夜之梦本应时间在前,本应先写,为何倒装?
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
3.此为虚写,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出思乡之情。
四.板书设计:
见教学步骤二(此处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