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语文教案(精简6篇)
山东高考语文教案 篇一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现代女性觉醒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并探讨这些形象与现代女性觉醒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掌握《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
2. 探讨这些女性形象与现代女性觉醒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
2. 如何分析这些女性形象与现代女性觉醒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1. 《红楼梦》的文本资料;
2. 学生的思考题和讨论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入《红楼梦》的女性形象,并让学生对这些形象进行初步了解。
2. 学习:让学生阅读《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了解其中的女性形象,如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等。
3. 分析: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这些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角色和意义,以及与现代女性觉醒的关系。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和归纳讨论的结果,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5. 作业: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进一步了解《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与现代女性觉醒的关系,并写一篇观后感。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思考题和讨论题的质量;
2. 学生的观后感的质量和深度。
山东高考语文教案 篇二
《荷塘月色》的写景与意境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塘月色》的写景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掌握《荷塘月色》的写景;
2. 了解《荷塘月色》所营造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荷塘月色》的写景;
2. 如何感受和理解《荷塘月色》所营造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1. 《荷塘月色》的文本资料;
2. 学生的思考题和讨论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入《荷塘月色》的写景,让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
2. 学习:让学生阅读《荷塘月色》全文,了解其中的写景描写,感受其中的意境。
3. 分析: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写景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理解其中的意境。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和归纳讨论的结果,形成自己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5. 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荷塘月色》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思考题和讨论题的质量;
2. 学生的读后感的质量和深度。
山东高考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过程:
师:上一个星期,一个同学跟我说过,她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要给我欣赏,我看了,我觉得有一些不足,但是的确不错,至少作者的阅读面和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生:(他是我哥哥),
师:噢,你告诉他我很佩服他。他这篇文章,本来她读,他身体不适,我就代劳了
教师读学生哥哥的文章〈酒的遐想〉
酒的遐想
很偶然的灵感,想到了酒。
第一个闯进脑海的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那个当年在月光下起舞弄清影,感叹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酷爱饮酒,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非凡的气概啊!是酒赠与他的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是默默地与江水、明月抒情吧。
喝醉了,美也,愁也。
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真的醉了吗?如果他没醉,柳永一定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哦,他好象已经醉醒。那江头的屈原一定醉了,彻彻底底的。“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我好象又错了,屈原说他没醉,恩……哦!酒醉的人总说自己没醉……
让我仔细想想,一定有人醉过……
有了!辛弃疾醉过!“醉里挑灯看剑”,对!是他!他“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哦……还有那位“独上兰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也醉在酒里。醉是酒的魅力,那愁思呢?
愁?不应该责怪酒吧?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来酒不是愁的梦……
慢慢咀嚼,细细推敲品味。
突然想到范仲淹,他说酒可以化作“相思泪”,为何?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人好象总醉在酒里,醉在梦里,醉在愁里……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看来醉里的人很容易醒来,但愁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话道出了真理,就让咱们“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会须一饮三百杯”吧!
望着祖国大好山河容易醉,望着英雄当年“雄姿英发”容易醉,望着曹雪芹勾勒的儿女情长容易醉,醉得太多,醉得太美,醉得值得!又想起那句俗话:“酒逢知己饮!”就让我们为友人一醉方休吧!
思绪随意自然地来到那座小城----------布达佩思东北一百多公里的埃盖尔。在这块大地下藏着许多美酒,几百年……冷冷的静静地醉卧在地下,余秋雨说那是秘藏的醉意,连裴多菲和纳吉的热血都没能改变它的恒温,连两次大战都没能干扰它的美梦,埃盖尔醉得是何等的固执和执拗啊!
那些所谓阴暗中的心虚,曲折中的胆怯,陈旧中的慌乱将被赶走,即将消失灭亡,应留下的该是那位“酒尚温时斩华雄”的关云长吧?该是那位在天姥山吟唱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太白吧?该是那位握剑长歌、醉卧沙场的辛弃疾、陆游吧?
我也被深深地灌醉了,醉卧在酒的酣梦里………………
师:感谢曹薇的哥哥的文章!我想他的妹妹以后也会很厉害。其实这篇文章很敏感地把握住了一个很有趣的东西――酒。他揭示了在不同人心目中酒的不同作用。咱们接触过的酒的文字不少,我们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例子,学过的诗文里?可以互相讨论。
生:一壶浊酒喜相逢
师:唱一下?(笑)。
板书:酒是喜(笑)
师:还有?
同学二:红酥手,黄藤酒
这里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生:无奈,愤恨
教师板书:酒是悲
同学三:浊酒一杯家万里表达的是思乡
教师板书:酒是愁
同学四: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可以解忧
师:他也说过“忧从中来”,李白说,举杯浇愁愁更愁,看来用酒来解愁和火来灭火一样。同样也是李白――
学生四:举杯 明月,对影成三人
师:此时明明只有作者一个,他却说是“三人”之众。这正是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刚才的文章里说“醉了的人经常说自己没醉”,咱们也可以说“孤独的人往往说自己不孤单。”
师:还有没有?
学生五:琵琶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豪情壮志,豪迈。
师:大家说得很好!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
而古今无数的文人更用酒写出了无数美丽的诗篇,比如今天学的《短歌行》
我一直觉得这首诗的名字不好,因为如果用第一句仿佛更好——对酒当歌。喝酒的时候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大家齐读,开始!
学生齐读。
师:可能都没有预习吧。譬如的譬读错了。如果曹操泉下有知,恐怕也会被气死。(众笑)。我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教师朗读。
再来读一遍。学生再读。
师:好多了,后面还会继续练习。
这首诗第一句起句就不凡。对酒当歌,应该唱歌,忽然就变了,人生几何,人生短暂,就像朝露。但我们说过,酒代表各种感情,这首诗是从什么开始的?
生:忧
师:忧什么?
生:人生之短。
师:而且短得就像――
生:朝露。
师:而在提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其实很忧,用什么来解忧,能不能解忧?
生:不能。
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明明忧从中来,还要用酒来解忧。那么这种忧,人生之短,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比如弃疾:在梦中了却君王天下事之后却突然降回无情的现实————可怜白发生。
师:再如苏轼?
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师:这里,作者也是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那干什么时候不够。
生:做大事。
师:曹操用不着我给大家来介绍,作为一个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其做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
那么他觉得现在迫切需要做的是什么事?
生:招纳贤才。
师:那么从哪儿开始转入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作品的风格突然在这儿转向了。大家刚才听我朗读,注意到我这里语气的变化没有?
生:注意到了。
师:为什么呢?大家可以参照注释,这首诗原来是情诗,作者把情诗化用过来,用男女之情表示求贤若渴。
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作者由慷慨激昂转入柔情蜜意。
大家把这几句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我再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后面的迅速阅读一下。我请同学为我们解说一下后面八句。可以参照注释。
有没有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这八句诗?
有没有?很简单的?
同学五:(学生实际上是在进行口译——铁皮注)。
师:他用自己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下。
下面几句话有些奇怪: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么个老头,居然要去捉月。
生:他喝醉了。
师:的确,一个正常人不会如此。但是,喝醉了能写出这么工整的诗吗?他说要摘月亮实际上是比喻。人才就象那天上的月亮,我什么时候才能把你摘入我的胸怀?
大家再注意这一句:月明星稀,――星星稀少,你们认为这里的月明星稀是不是仅仅是景物描写?
生:不是,是说贤才很少。
师:这种观点我比较赞成,但是这仅仅是参考,在文中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
师: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枝头?
生:没有贤主。
师:回答得很好!所以说最后作者发出了一个召唤: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举周公的例子作结,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在五班有同学说是一种霸气。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好,再读一遍,开始!
(学生齐读)
好。其实大家已经明确了,这首诗是一首招纳贤才的诗。假如说,现在你是一个人才,某个公司老总,就假如说是曹操吧,曹操是怎样劝说,或者说希望人才归自己的,用哪些方式?
同学一:提供有利条件。
师:哪些条件?
生:高薪,高职位
师:也就是说待遇。
板书“待遇”
生:好的工作环境。
师:还有?
生:尊重。
教师板书“尊重”
师:还有没有?
生:贤才与贤主
师:对,这样可以达到更大的目的,实现他的愿望。
前几天和几个朋友在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几年以后,十几年以后,哪个同学成为了一个团队的领导,应该注意怎么样才能吸纳人才——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当然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你说曹操,对关羽也不错了,有事业有感情有待遇,可是关羽还是走了。
因为,对人来说,感情是很重要的。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现的是一种求贤若渴的心境。但是我们发现,这首诗起句很有意思。对酒当歌,给人感觉应该是慷慨激昂,但接着就说人生几何。大家刚才说了,这首诗其实是从忧愁写起的,什么忧愁呢?
生:人生苦短。
师:对,作者开篇之后便感叹人生几何,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每个人,无法避免的是死亡。我一直以为,中国缺少死的教育,但是,面对死亡,每一个人的想法与感情都不一样。也许有些人会觉得死亡迫在眉睫, 而有些人觉得死在眼前,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些人则觉得尘归尘,土归土。不同人对待死亡的作法是不一样的,那么曹操,他对待死亡,他看到的是自己的功业未就。陆游在死之前,放心不下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发下文章)
这篇文章是五六年前我写的,今天早晨在上课之前我突然想到,我们也许可以从曹操的短歌行和这篇文章中,获得一些关于生命的启示。我给大家读一下这篇文章。
教师朗读自己的文章〈等死〉
等死
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散文,文章里说: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排入了一个漫长的队列中,队列很长,人很多,所以移动得很缓慢,队列的那一头,是死亡。队列太长,移动得太慢,为了消磨时间,男人们开始抽烟,互相聊天;女人织起了毛衣,扯起了家常琐事,队列缓慢地,但却是一刻不停地移动着,队列的终点,是死亡。
已记不清第一次看见这篇文章时的感觉了。只记得很久以后,脑中萦绕的都是两个字:“等死”。死显然不是人生的目的,但从时间的推移上说,却是人生绝对的终点。虽然有人说后代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但是能象司马迁那样继承祖业勤奋修史以至标榜千秋的人其实并不多,这牵涉到太多的教育问题,万事都不一定能尽如人意,当自己告别这世界时,自己的学识,情感,内涵以及自己未能完成的事都不得不无奈地同自己的躯体一起同这世界告别,去体会一种真正的终点的来临。
队列很漫长,但仍在不停地前进,终点是死亡。终点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当它一旦来临时,我们除了嗟叹时间的无情之外别无选择,就象一首曾经红遍大学校园的歌中所唱的一样:“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个奔东西。”死亡或远或近却毫无例外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也许有的人会悲叹人生如梦,有的人会觉得世事无常,还有的人会看破红尘,及时行乐,也有的人,会因死亡就在眼前而认识到人生的短促,于是抓住现在,干好自己应该干好的事。
曾经看过一则资料,说有一老外,在十多岁时就将自己一生中应该干的事列了一张表,内容从娶妻生子到攀登珠穆郎玛峰,漂流尼罗河,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共有一百多项。从这张表定下来之后,他就按照表中所列的去完成没一件事。应该说,这是一个拥有完整,健全的生命感的人,他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死亡,并且以死亡来激励自己,从整个生命的角度来认真看待每一天。一个人拥有生命并不容易,而拥有整体意义上的生命就更不易。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等待死亡,但用什么方法等待,拥有完整人格的人和一般的人的区别无疑是巨大的。
明朝有一位叫景清的御史大夫曾向一位朋友求借秘本而不得,后来,景清答应明晨即还才得以如愿。谁知一夜之后,景清竟矢口否认借书之事,结果引起争执并对簿公堂。公堂上,景清因能背诵全书而被认为是书的主人,而他的朋友因不知一词反被斥退。胜诉后,景清将书归还原主,原来他只是想借此奉劝朋友应抓紧时间利用书籍,不能藏书而不读。这与随园主人的“书非借不能读也”倒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我又想,景清的那位朋友将不久于人世,这时他面对自己满屋未翻过一页的藏书,面对自己很多未实现的夙愿,会作何感想?
队列很漫长,但却在一刻不停地前进,终点是死亡,对我们说来好象是遥不可及的死亡。很多人年轻时后悔自己少年时蹉跎了岁月;中年时嗟叹自己青年时虚耗了光阴;老年时回首自己一生几乎无法圈点,将别人世时更是遗憾有太多的夙愿未偿。因为他们都忘了,自己从出生那一天就在等待死亡,等待那场无法逆转的谢幕。人生有太多的明天,有太多的假设,但却没想到有那么一天,没有明天,没有假设,有的只是对自己生命和灵魂的反省。_常用最后的审判来警省世人,而生命却用死亡来警省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那最后的号角还很遥远,但他却在不可阻挡地逼近:没有明天的日子,会来临的。
面对自己未读完的藏书,面对自己未完成的夙愿,面对自己未兑现的诺言,死亡在逼近,但在我们等待死亡的时间里,我们还来得及坐下来读完我们没读完的书,学完应该学完的功课;我们还来得及干好应该干好的工作;在死亡来临之前,我们还来得及洗完堆了几天的衣服,在天晴时买一束鲜花,在劳累的妻子耳边说句体贴的话;我们还来得及给远方的父母写封信,告诉年幼的孩子你爱他(她);我们还来得及给受到无辜伤害的人一点同情,让要好的朋友分享一份快乐,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面对死亡,因为我们还有一点时间。但时间也在慢慢地减少,因为我们一直就排在一个队列中,队列移动得很缓慢,但却在一直不停地移动,队列的终点,是死亡。
教师读完,学生掌声。
师:其实,说到死,中国人总是比较忌讳。实际上,忌讳可以理解,避讳就没有必要。大家是否想到一个问题。这些诗篇的作者很早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丰富的遗产,但是为中国历史下了篇章,他们为自己的生命涂沫的亮色,足以永生。
我曾经说过――
做人要“胸无大志”,要“鼠目寸光”。在立下你的志向之后就别再去想太远的事情,不用我们能做的,就是当你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告诉自己,我要过好这一天,晚上临睡的时候告诉自己,今天我过得很好。
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多,但有些人就觉得,死亡就在眼前,生命应该珍惜,而珍惜的方法是用行动去做事情,包括去亲近,享受生活。这样,至少咱们会少点遗憾。(铃响)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
山东高考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熟悉考题特点,基本掌握解题技巧与方法,学以致用,提高得分能力。
【教学重点】依据考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教学导入:
命题趋势与特点——
词语辨析题以高考命题成熟题型而备受命题者青睐。其命题点聚焦在“辨析”上,特别是“近义词、虚词、熟语(成语)的辨析”等,以近义词辨析为重中之重。
命题形式有:选择判断题;填空选择题;主观改错题,主观简答试题。特别是将实词与虚词、成语相互整合考查是一个明显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排除法及创设情景是两种基本方法。
二.学生读与做:
1.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国家有关部门的__结果表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运行一年,废液、废气排放量均大大低于国家标准。
②事发当日,看守所民警值班期间未认真履行看管职责,__离岗,外出吃饭,造成在押人员脱管。
③像孩童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见阳光,作者目光是那样惊喜,__着饱满的生气。
A.监测 私自 充斥 B.监控 擅自 充斥
C.监测 擅自 充溢 D.监控 私自 充溢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站在雅典卫城上,我发现对面远远的一座绿色的小山顶上,醒目地 着一座石碑。
②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也 一次地发生,为什么至今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
③我再度____:出版这本书,不是为了几个钱,而是为了难以忘怀的大山情。
A.竖立 不止 申明 B.树立 不止 申明
C.竖立 不只 声明 D.树立 不只 声明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各界人士有的手捧
鲜花,有的抬着花篮,每个人胸前都佩带着小白花,缓缓地走到王选院士的遗像前,鞠躬 ,许多人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②“上学难”问题是人大代表最 的问题之一,我国将在五年内对农村教育投入2千多亿元,使农村学生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消除横亘在城乡间的“教育鸿沟”。
③国民党“立委” 陈水扁的“废统论”,国台办新闻发言人也指出“废统论”是“_”分裂活动进一步升级的危险信号。
A.志哀 关注 叱责 B.致哀 关注 斥责
C.志哀 关心 斥责 D.致哀 关心 叱责
4.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 ,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
③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 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④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这将 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A.坦陈 场所 必须 必然 B.坦陈 场合 必需 必定
C.坦承 场合 必需 必然 D.坦承 场所 必须 必定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产品质量滑坡,主要原因是生产电池的主要材料天然二氧化锰 下降。
②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勤于 和思索。
③我喊他来,他 说:我今天要写一篇文章,来不了。
④他感到有点 ,微微涨红了脸。
A.品味 考察 推托 难过 B.品位 考察 推脱 难堪
C.品味 考查 推脱 难过 D.品位 考查 推脱 难堪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②哥伦布到萨拉曼卡来的具体 当然是不可能找到参证的了,但我愿意带着冒险家出发前的心境想想安适如何怂恿了冒险,小街如何觊觎着大海。
③打着民主旗号搞"_"的分裂活动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 是对台海地区 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的重大威胁。
A.培育 形迹 也/乃至 B.培植 形迹 更/和
C.培育 行迹 也/乃至 D.培植 行迹 更/和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最近在东南亚和中国部分地区 的禽流感疫情,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
②韩剧《大长今》在湖南卫视热播,有关新闻媒体对它也都 宣传,这引发了国人对儒家文化的深层思考。
③美国的这种作法 无助于解决问题, 会引发新的国际争端。
A.爆发 大肆 不但,而且 B.暴发 大肆 不但,反而
C.暴发 大事 不但,反而 D.爆发 大事 不但,而且
三.探究一:师生共同活动——辨析的角度
探究点1:注意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第1题中的“充溢”与“充斥”;
探究点2:学生注意辨析词语的语体色彩,第2题中的“申明”与“声明”;
探究点3:注意辨析词语的程度不同,第3题中的“关心”与“关注”;
探究点4:注意辨析词语的范围不同,第4题中的“场所”与“场合”;
探究点5:注意辨析词语的词性不同,第5题中的“品味”与“品位”;
探究点6:注意辨析词语中的词素,第6题中的“行迹”与“形迹”;
探究点7:注意辨析词语的搭配,第7题中的“爆发”与“暴发”。
四.引申探究二:
最为重要的,是辨析词语中的语素意义“微差”——
示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________环境恶化
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________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________画山水。
A.遏制 次序 善于 B.遏制 秩序 擅长
C.遏止 秩序 擅长 D.遏止 次序 善于
学生思考、讨论:找 “语素”,辨“微差”,形成规律性认识。
教师点拨、拓展:“启用”与“起用”
“演练”与“演示”
“干预”与“干涉”
“优雅”与“幽雅”
五.学生课堂演练与讨论:
1.(2008年江西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 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②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 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
A.年轻 以至 踌躇满志 B.年青 以致 踌躇满志
C.年轻 以致 自鸣得意 D.年青 以至 自鸣得意
2.(2007江西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毋庸 ,法兰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历的一笔宝贵财富。
②小男孩一下子 索然了,站在那里没有目标地东张西望。
③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 物体下沉。
A.置疑 兴味 反之 B.质疑 趣味 反之
C.质疑 趣味 否则 D.置疑 兴味 否则
3.(2007天津卷)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们在送别朋友时,常常引用“ ”,以表达彼此感情之深厚及对朋友的劝慰。
②欣赏是一种处世哲学,在你得到赞赏时,千万别 你对别人的赞赏,因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欣赏,共同进步。
③我们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如果进展顺利, ,即使时间长一点,也很少感到疲乏。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吝啬 轻车熟路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吝啬 得心应手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吝惜 得心应手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吝惜 轻车熟路
4.(浙江卷)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面对“两会”代表、委员的依法 ,有的官员虽然还不能圆满答复,但都表现出虚心接受、认真反思的态度。
②在5月4日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杭州市有关部门与中国动画学会签订了合作 ,准备共同培养动漫人才,开发动漫资源。
③距离同济大学校庆还有5天,世界各地的校友 将启程,前往上海参加庆典,共贺母校百年华诞。
A.质对 协议 不日 B.质对 协约 翌日
C.质询 协约 翌日 D.质询 协议 不日
5.(2007北京卷)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近期,中国观众有幸目睹了来自意大利庞贝古城的遗珍,它们清晰地再现了古城被埋没前后 的情景。
②在休斯敦火箭队 的姚明,出席“护鲨行动从我做起”的活动时说:“今后,本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拒绝食用鱼翅。”
③书的封面设计 于书籍出版发行的整体规划,同时必须结合书的内容特点和读者对象进行构思。
A.时间 效劳 从属 B.瞬间 效力 从属
C.瞬间 效劳 归属 D.时间 效力 归属
六.课堂小结:
近义词辨析突破策略——
1.从静态层面(词义轻重、大小范围、词性辨析、语法功能比较),动态层面(适用对象、搭配习惯、氛围情调),情感色彩(褒贬色彩,语体色彩、表达色彩)掌握辨析近义词常规方法。
2.辨析词语语境含义,特别是辨识清楚“通识含义”及“临时含义”。
3.在“交际”“应用”中分辨词语含义,特别是对象、目的、场合、氛围四大要素。
4.还原比较方法,即将词语带入具体语境中比较辨识。
5.注意“微差”。
七.布置作业:
1.复习用书考点训练
2.专项考点训练卷
附:板书设计(略)
山东高考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美育渗透目标
◆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古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他以《水浒》为例。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_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
◆反复诵读哈姆莱特的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莎士比亚诗化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欣赏和品味。
◆诗化的语言,可从下述特点体会理解:①具有强烈的激情。②典型的修辞特点:排比,比喻。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解决办法
◆①反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
◆②可以指导学生排演节选部分,让学生读出其中蕴含的浓郁的诗情和人物的不同感情。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杰出的剧作家。教师应简要介绍莎土比亚的创作活动,然后重点指导学生诵读,通过诵读去揣摩品味剧中人物的深挚感情,读出莎剧特有的浓郁诗情。
◆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等录像资料,或是利用课余时间排演成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二、整体感知
◆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喜剧),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2.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外化部分】
◆
◆3.全剧剧情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艺术大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莱特》。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其戏剧创作的特点。
◆3.概述节选部分紧张的故事情节,明确该剧是悲剧。
◆悲剧是一部典型的悲剧,其情节曲折多变。
◆"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比剑的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不要参加比赛,他却没有同意。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遵照王后的预先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这一部分情节更是变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4.【提问】本剧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
◆(1)动作化。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这段话真挚、恳切,打动人心,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同情。透过这段话语,我们感受到哈姆莱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时,它对此后剧情的发展也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无心进攻,延缓了克劳狄斯的毒计的实现;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决心击中哈姆莱特的时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临死前,他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使得哈姆莱特能抓住最后的时机杀死克劳狄斯。又如,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因此脱口说了一句:"你怎么说?"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他对克劳狄斯说:"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将法:"我怕你击不中他。"然而雷欧提斯还是迟疑不决。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终于,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
◆(2)性格化。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5.【提问】如何看待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
◆【明确】课文里,哈姆莱特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二是天命思想,一是无所顾忌地同意了克劳狄斯设下的赌局--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两点之间有着二定的联系。先看天命思想。在这全剧的最后一幕里,哈姆莱特似乎忽然变成了宿命论的信徒。他说过这些话:"……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他如此强调天命,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一,对于罪大恶极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得的惩罚,而不殃及别的无辜的人,因为此前他曾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了奥菲莉娅之死。他觉得自己在除"恶"的时候,同时也在作恶;因此无法摆脱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归于天意。其二,哈姆莱特接连遭到巨大的灾祸的打击,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给叔父,接着是奥菲莉娅落水身亡,他不明白这些残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视为上天注定。
◆从去英国的途中逃回来的哈姆莱特虽然意识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须尽快对克劳狄斯采取行动,可是在脑子里充满了天命思想的情况下,他似乎无法确定一场周密的复仇计划,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克劳狄斯设下的圈套。他对于比赛虽然有不好的预兆,但是他对生命、对世界都不觉得值得珍惜和留恋("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为父亲报仇的念头也根本被抛到了一边。所以,对于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即使他本能地意识到其中有阴谋,也不愿去深究,或想办法拒绝,他毫不迟疑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赛,也许是希望一切都尽快结束。临死前,他对霍拉旭说:"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对他而言,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
◆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以上所讲的两点,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忧郁、延宕性格在特殊时刻的一种表现。
◆6.【提问】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明确】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本意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本来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饶有兴致地描绘了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以及哈姆莱特对他的嘲弄。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山东高考语文教案 篇六
一.导入
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王者归来。今天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离骚》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谁来说一说屈原?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他对内经常和怀王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颁布政令;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接待各路诸侯的来访。楚怀王非常信任他。当时的战国七雄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的兼并。屈原审时度势,实行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统一阵线。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张的提出,在楚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百姓拍手叫好,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因为屈原的政治主张特别是改革主张,对旧贵族势力很不利,对楚国内部的亲秦派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两股势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现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和公子子兰。他们结成死党,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用恶语中伤屈原。怀王虽然对屈原十公赏识,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却表现为孤傲自大,头脑简单,无一定主见。怀王经不起郑袖、靳尚一伙的挑唆,一气之下疏远了屈原,搞通撤掉屈原左徒职务,任命他掌管王族三姓事务,不让他参与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