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精彩6篇】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篇一
初中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科目,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教案,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和学生的有效学习。本文将针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教案的编写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制定教案时,要仔细研读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进程,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
其次,教案的编写应注重教材的解读和教学重点的把握。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深入理解教材的思想体系和知识结构,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例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另外,教案的编写应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评价。教师在制定教案时,要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时间,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设计一些小组合作和个体练习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及时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教案的编写应注重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创新。教师在制定教案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的编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步骤,并善于利用教学资源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篇二
初中数学的教案编写是教师备课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将从教案编写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教案的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即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教授平行线的性质时,教师的目标可以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判定平行线与直线的关系,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应用等。教师在制定教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合理设置目标,确保目标的可达性和有效性。
其次,教案的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传授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细化教学内容,明确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的讲解方式和步骤。例如,在教授整式的乘法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法则,掌握整式的乘法运算方法和技巧。教师在制定教案时,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时间,确保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
另外,教案的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采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例如,在教授平行线的性质时,教师可以通过示意图和实际物体,让学生观察和探索平行线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注重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最后,教案的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反馈。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合理安排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时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评、小组讨论和个体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的编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 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 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篇四
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 (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 (2)3x(x+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 解方程:
(1)10x-4.9x2=0 (2)x(x-2)+x-2=0 (3)5x2-2x-14=x2-2x+34 (4)(x-1)2=(3-2x)2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
A.(x-3)(x-5)=10×2,∴x-3=10,x-5=2,∴x1=13,x2=7
B.(2-5x)+(5x-2)2=0,∴(5x-2)(5x-3)=0,∴x1=25,x2=35
C.(x+2)2+4x=0,∴x1=2,x2=-2
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 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习题6,8,10,11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篇五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4.培养学生去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
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难点
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
一、复习引入
1.已知方程x2-ax-3a=0的一个根是6,则求a及另一个根的值.
2.由上题可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我们已学过的求根公式也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是否有更简洁的关系?
3.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b+b2-4ac2a,x2=-b-b2-4ac2a.观察两式右边,分母相同,分子是-b+b2-4ac与-b-b2-4ac.两根之间通过什么计算才能得到更简洁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程 x1 x2 x1+x2 x1?x2
x2-2x=0
x2+3x-4=0
x2-5x+6=0
观察上面的表格,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之间有什么关系?
(2)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程 x1 x2 x1+x2 x1?x2
2x2-7x-4=0
3x2+2x-5=0
5x2-17x+6=0
小结:根与系数关系:
(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的关系是:x1+x2=-p,x1?x2=q(注意: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根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
(2)形如ax2+bx+c=0(a≠0)的方程,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利用上面的结论.
即:对于方程 ax2+bx+c=0(a≠0)
∵a≠0,∴x2+bax+ca=0
∴x1+x2=-ba,x1?x2=ca
(可以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
例1 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3x-1=0 (2)2x2+3x-5=0
(3)13x2-2x=0 (4)2x2+6x=3
(5)x2-1=0 (6)x2-2x+1=0
例2 不解方程,检验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1)x2-22x+1=0 (x1=2+1,x2=2-1)
(2)2x2-3x-8=0 (x1=7+734,x2=5-734)
例3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1和2,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方程.(你有几种方法?)
例4 已知方程2x2+kx-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的值.
变式一:已知方程x2-2kx-9=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
变式二:已知方程2x2-5x+k=0的两根互为倒数,求k.
三、课堂小结
1.根与系数的关系.
2.根与系数关系使用的前提是:(1)是一元二次方程;(2)判别式大于等于零.
四、作业布置
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5x-3=0 (2)9x+2=x2 (3)6x2-3x+2=0
(4)3x2+x+1=0
2.已知方程x2-3x+m=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的值.
3.已知方程x2+bx+6=0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根及b的值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深刻理解正数和负数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具有相反意义的理。
3.进一步理解0的特殊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熟练地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分小组派代表,注意数学语言规范。
1.认真想一想,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某零件的直径在图纸上注明是 ,单位是毫米,这样标注表示零件直径的标准尺寸是 毫米,加工要求直径可以是 毫米,最小可以是 毫米。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带有“一”的数是负数; B、0℃表示没有温度;
C、0既可以看作是正数,也可以看作是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认识正、负数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特别是数0。
讲授新课:
例1. 仔细找一找,找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甲队胜5场;零下6度;向南走50米;运进粮食40吨;乙队负4场;零上10度;向北走20米;支出1000元;收入3500元。
例2 (1)一个月内,小明的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01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
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例3. 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正整数,哪些是负整数?哪些是正分数(小数),哪些是负分数(小数)?
例4. 小红从阿地出发向东走了3千米,记作+3千米,接着她又向西走3千米,那么小红距阿地多少千米?
复习巩固:练习:课本P6 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 的第3、6、7、8题。
活
动与探究:海边的一段堤岸高出海平面12米,附近的一建筑物高出海平面50米,海里一潜水艇在海平面下30米处,现以海边堤岸为基准,将其记为0米,那么附近建筑物及潜水艇的高度各应如何表示?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