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案(优秀6篇)
《开国大典》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开国大典》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的一段重要历史。本教案将以《开国大典》为教学素材,通过学习电影的背景、制作和影响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电影艺术。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制作过程;
2. 分析电影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3. 探讨电影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电影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2. 分析电影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分析电影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2. 探讨电影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电影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2. 观影分析:观看《开国大典》片段,分析电影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制作过程,激发学生对电影的兴趣;
2. 学习电影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深入分析电影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 观影分析:观看《开国大典》片段,分析电影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讨论电影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学生对电影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评价:
1. 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理解度:学生能够理解电影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能够分析电影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
3. 表达能力: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够用适当的语言描述电影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开国大典》这一经典电影作品,进一步认识中国革命历史和电影艺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开国大典》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开国大典》是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制作手法和深刻的历史意义而广受好评。本教案将以《开国大典》为教学素材,通过学习电影的背景、制作和影响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电影艺术。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制作过程,理解电影的历史意义;
2. 探讨电影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电影的历史意义;
2. 探讨电影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分析电影的历史意义;
2. 探讨电影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电影的历史意义;
2. 观影分析:观看《开国大典》片段,分析电影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制作过程,激发学生对电影的兴趣;
2. 学习电影的历史意义: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深入分析电影的历史意义,了解其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贡献和影响;
3. 观影分析:观看《开国大典》片段,分析电影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讨论电影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学生对电影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评价:
1. 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理解度:学生能够理解电影的历史意义,能够分析电影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
3. 表达能力: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够用适当的语言描述电影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开国大典》这一经典电影作品,进一步认识中国革命历史和电影艺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通过探讨电影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开国大典》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xxx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
《开国大典》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祖国,真是祖国的历史,热爱中国共产党
2、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能力:
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2、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活动内容
:
开国大典
活动目的
:
通过创设情境,体验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欢庆新中国诞生的激动心情,,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认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活动过程
:
1、开国大典。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或搜集开国大典的图片、文字资料等,让学生体验开国大典时人民激动的心情,并讨论举国上下为什么如此激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了。中国从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探究国旗国徽国歌的来历,深入认识国旗国徽国歌的象征意义。
3、模拟升旗仪式。通过模拟升旗仪式,重温升旗的要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的思想感情
《开国大典》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案 篇六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学时,我们依据课文的叙述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乐曲激趣
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渲染:
这是一首战斗的乐曲,它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那么,新中国诞生时是怎样的盛况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
3、如果把“开国大典”改成“开国典礼”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旨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读文。)
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1、用你喜欢的读书习惯快速阅读课文。如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等等。
2、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3、联系语境或查阅资料理解新词。
4、这篇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景?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5、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6、你最喜欢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为什么?
7、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如果不能,在书上做上记号。
8、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激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讨论,释疑解难
1、以疑难问题为类别,让学生自由组合若干小组。
2、推荐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
如,第一小组:学习6个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语境理解新词;第二小组:理清段落结构,归纳段意;第三小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小组:讨论记叙的顺序。
3、各个讨论小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开讨论:学生先汇报学习成果,然后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可以自由发言,相互提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主持人记下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的准备。
4、各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5、问题咨询与小结。
四、探究领悟,升华情感
1、出示句子: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提出探究的问题,如:
⑴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⑵ 如果把“流去”的“流”字换成“走”字,表达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⑶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 你读了这句话,内心充满着怎样的激情。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探究,领悟新中国的成立的确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总结探究的方法。
4、在课文中找出还需探究的句子,继续探究。
五、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试一试,自己能找到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读一读,看一看吗?如果找到并读了,把篇名记下来。
2、写一写,依照课文的写法,记叙你喜欢的一个场面。
【设计特点】
本案例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现代教育传媒技术等手段,通过设疑、讨论、探究、释疑等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导学过程中,抓住课文重点,紧扣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自读自悟、升华情感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