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教案归去来兮辞(经典3篇)
语文教学教案归去来兮辞 篇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来设计一份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流利地运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其文字理解和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够理解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
1. 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2. 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3. 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
教学方法: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
1. 综合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和个人发言等方面。
2. 采用定期考试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通过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教案归去来兮辞 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篇将从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学习资源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探讨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课堂教学:
1.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情境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引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和交流。
作业布置:
1. 避免机械的作业布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提高其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
学习资源:
1. 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 利用图书馆和文化机构的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培养其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评价:
1. 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和个人发言等方面。
2. 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习记录、学习日志和学习展示等,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以上的改革和创新,语文教学将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现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学教案归去来兮辞 篇三
语文教学教案归去来兮辞
[教学目的]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