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孙叔敖杀两头蛇》教案设计(优质3篇)
小学语文《孙叔敖杀两头蛇》教案设计 篇一
教案设计:小学语文《孙叔敖杀两头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孙叔敖杀两头蛇》,了解古代人物孙叔敖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孙叔敖杀两头蛇》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进行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写作。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孙叔敖杀两头蛇》的教材和教学课件。
2. 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3. 学生的教材和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孙叔敖的图片和简单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并带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课文(15分钟)
让学生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 情感教育(10分钟)
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理解孙叔敖的爱国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 阅读理解(10分钟)
让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理解,回答相关问题,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5. 写作训练(15分钟)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可以选择写一篇关于孙叔敖的故事或者表达自己对于孙叔敖的理解和感悟。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鼓励学生继续进行阅读和写作的练习。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培养了爱国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小学语文《孙叔敖杀两头蛇》教案设计 篇二
教案设计:小学语文《孙叔敖杀两头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孙叔敖杀两头蛇》,了解古代人物孙叔敖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孙叔敖杀两头蛇》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进行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写作。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孙叔敖杀两头蛇》的教材和教学课件。
2. 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3. 学生的教材和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孙叔敖的图片和简单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并带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课文(15分钟)
让学生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 情感教育(10分钟)
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理解孙叔敖的爱国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 阅读理解(10分钟)
让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理解,回答相关问题,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5. 写作训练(15分钟)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可以选择写一篇关于孙叔敖的故事或者表达自己对于孙叔敖的理解和感悟。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鼓励学生继续进行阅读和写作的练习。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培养了爱国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小学语文《孙叔敖杀两头蛇》教案设计 篇三
小学语文《孙叔敖杀两头蛇》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全文共5句话,分2部分,第1句话为第1部分,讲述了孙叔敖在外游玩时把一条有两个头的怪蛇杀死了。第2-5句话为第2部分,讲述了孙叔敖回家后哭了,母亲问他为什么,他把事情告诉了母亲。第2部分主要写了孙叔敖和母亲之间的对话,从他的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联系课文中的具体内容了解古文中“之、其”在不同语境指代不同内容或对象。
3、通过阅读,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4、能向家人或伙伴流利地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并能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通过读文,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中“之、其”的意思在本文不同语境中指代内容或对象是不同的。
2、能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1、老师:相应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浏览注释,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板书:孙叔敖
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名字。
书空“敖”的左边部分(注意“竖”和“撇”是两笔)
师:有谁了解他呢?
组织交流
师补充:孙叔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国的令尹,令尹是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大官。
师:今天我读的这篇古文是讲述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2、齐读课题,了解文章内容
板书课题:*30 孙叔敖杀两头蛇
师:从课题中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组织交流
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产生了哪些疑惑呢?
预设一:孙叔敖为什么要杀两头蛇?
预设二:孙叔敖是怎么杀两头蛇的?
说明:
孙叔敖并不是学生熟知的一个人物,由介绍人物入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了解、质疑课题,对课文有了初步感受,并在后续的教学中让学生带着质疑问题学习课文,由此指引,学生自主学习有了方向。
(二)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正确古文:
1、指导朗读古文
师: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大声地朗读这篇古文?
指名朗读古文;教师进行指导
2、重点指导古文中的停顿:
出示:
孙叔熬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熬/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尝试朗读;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说明:
正确朗读古文是理解、学习古文的第一步,因此教学中重视古文的朗读指导,学生在课前已经借助工具书查阅了自己不会读的生字,因此此环节的教学重点可放在指导学生正确停顿上。教师可作相应的示范,鼓励更多的学生大声朗读古文。
(三)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古文意思
师:刚才我们已经读通了古文,现在请你默读古文,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自己在重要的加点字处做好学习记号,也可圈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予以指导帮助
2、交流学习过程
四人一组交流学习情况(重点字的理解;不懂地方的解答)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课文中几处“之、其”的不同意思
师: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之”字,故事中出现的几次“之”的意思一样吗?
“之”在文言文中常用的解释有如下几个:①往,到;②直到;③人称代词;④指示代词:这;⑤的。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读懂“之”的不同意思。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中的“之”意思是“的”;“杀而埋之”、“向者吾见之”中的“之”意思是“它”,指代那条两头蛇。)
师:“其”在文言文中经常指代不同的对象,你能知道文章的“其”分别指的是谁吗?
(“其母问其故”中两个“其”所指的对象是不同,一个“其”的意思是“他的”,指孙叔敖;第二个“其”是指“孙叔敖在哭”这件事。)
师:古文中一些指示代词在文中具体所指的内容一定要联系前后文来确定,读古文的时候可要特别注意。
说明:
本文是一篇自主阅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重在培养学生自己借助注释读懂文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静下心来,对照注释逐句理解。然后在小组交流中加深印象。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关注一些虚词的理解,教给一些学习的方法。
4、解疑课题疑问
师:在刚开始学习时,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现在你能解答了吗?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组织交流(用古文中的原句回答)
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述吗?
组织交流
说明:
此环节回归上课伊始的课题质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文。先用古文原句回答,其实也是考查学生读懂古文的一种方法。
(四)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并流利讲述故事:
1、感受孙叔敖的为人
齐读古文,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组织交流
2、讲述故事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感受到了他的善良,为他人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吗?
同桌尝试;组织交流
说明:
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为他人着想的人显得水到渠成。此环节的重点可放在引导学生流利讲述故事上,达到理解、复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