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推荐3篇)
高二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一
标题:用《最后的常春藤叶》感悟生命的美好
导入:介绍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者、出版时间和主要内容。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小说,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一、阅读与理解
1. 学生独立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重要情节和人物。
2.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段重要情节进行阅读分析,并总结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二、探究生命的意义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反思。
2. 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 你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对生命有何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b. 你认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它与个人的价值有何关联?
c. 你是否认同小说中所传递的关于生命的思想?为什么?
三、探究个人的价值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个人价值观。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海报或口头展示,阐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个人价值观,并以小说中的人物或情节作为例子进行说明。
四、展示与总结
1. 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全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个人的价值。
高二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二
标题:用《最后的常春藤叶》探讨时间与回忆的关系
导入:介绍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者、出版时间和主要内容。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小说,探讨时间与回忆的关系,并思考时间对人的影响。
一、理解时间与回忆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顾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并总结出时间与回忆在故事中的作用。
2.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a. 在小说中,时间是如何被描绘的?
b. 人物的回忆对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转折有何作用?
c. 时间和回忆在小说中的关系如何体现?
二、时间的流逝与人的成长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人的影响,以小说中的人物为例进行讨论。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a. 时间的流逝如何改变人物的性格和态度?
b. 时间的推移对人物的成长和发展有何影响?
三、回忆与珍贵的记忆
1. 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写下一段自己珍贵的回忆,并分享给同桌或小组成员。
2.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a. 什么样的回忆对你来说是珍贵的?
b. 为什么这些回忆对你有特殊的意义?
c. 你认为回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何影响?
四、展示与总结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位小组成员的回忆进行展示,并讨论展示的回忆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影响。
2.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间与回忆的关系及其对人的成长的影响。
高二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篇三
高二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学习目标:
⒈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主线次线的安排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⒉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⒊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
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
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一)导语: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着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整体感知: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三)文旨探究。(深入的对话与领悟)
⒈从人物形象入手:哪个是主人公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进展,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讨论的展开:从琼珊、苏艾,到贝尔曼,最后聚焦在贝尔曼身上。初见贝尔曼——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再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重见贝尔曼——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由此,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领会人物形象对主旨的表现作用: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以多媒体呈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抓住有关语句强化朗读。
⒉从题目的含义入手。
提示:从琼珊、贝尔曼两个不同的角度,探究最后一片叶子的表层义和隐喻义,并由此领悟文章的主旨。
讨论的展开:对琼珊而言,最后一片叶子意味着生命的飘逝;对贝尔曼而言,这是他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更是维系他人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作品主题由此升华:最后一片叶子象征着艺术家关爱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有价值。
多媒体呈现最后一片叶子。抓住有关语句强化朗读。
⒊从文章的结尾入手。
提示:多角度质疑、讨论,体会逆转式的结尾对主旨的表达。
(四)文本研习: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6、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7、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
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五)作业:
认真完成《名师一号》有关练习,迎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