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精选3篇)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寡人之于国也》阅读解析

教案目标:

1. 通过阅读《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了解作者对于国家的思考和态度。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案内容: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国家?国家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并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对于国家的思考和态度。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教学方法:

1. 导入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阅读采用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分析采用师生共同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4. 讨论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观点交流。

5. 总结采用学生自主总结的方法,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梳理。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国家?国家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并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对于国家的思考和态度。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加深了对于国家的思考和认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思维活跃。但是在导入环节,学生对于国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同时,在总结环节需要引导学生更加具体地总结本课的内容和收获。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 篇三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

  (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知识的归纳;

  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点拨教学法。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2、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吧。

  (三)、熟读课文

  1、教师泛读,学生注意听字音。

  2、学生齐读全文。

  3、教师纠正、强调易读错字音。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轮流先朗读后翻译,一人一句。

  2、教师点拨,依据课文注释强调重难点字词以及语法。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语法知识】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特殊句式

  (五)、理清文章思路

  1、指出连接全文层次的三个关键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进行划分

  第一部分:(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3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67)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师生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归纳本文重点语法知识,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魅力。

  (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分析第一部分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师生问答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2、分析第二部分

  (1)选一学生朗读2、3、4段。

  (2)师生问答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请一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分析第三部分

  (1)请一学生朗读5、6、7段 (2)师生问答

  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那么,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进行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二)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

  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四)、课堂小结

  千年前的孟子的政治言论在我们今天仍然适用,而且光芒四射。怪不得几千年来,孟都受到众人的膜拜,我们还尊称其为亚圣。让我们怀着对孟子的崇拜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刻体会其思想内涵。

  (五)布置作业

  思考:孟子关于治国的言论,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有何异同?

相关文章

《爱莲说》公开课教学设计「」(推荐3篇)

《爱莲说》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
教案大全2011-06-02
《爱莲说》公开课教学设计「」(推荐3篇)

大班艺术欣赏《青花瓷盘》教案【实用3篇】

【活动目标】1、欣赏家乡青花瓷盘,观察纹饰,感受蕴含在作品中的平衡美。2、学习用长线、螺旋线、弹簧线和城墙线等绘画装饰青花瓷盘。【活动准备】1、青花瓷盘实物若干。2、纸盘、蓝色勾线笔等人手一份。3、幼...
教案大全2019-02-07
大班艺术欣赏《青花瓷盘》教案【实用3篇】

漂亮的纸条舞小班音乐游戏教案【精彩3篇】

一、设计意图一次晨间活动,我带领幼儿到场地上玩起了纸条,没想到孩子们对纸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这些纸条的颜色真漂亮。""老师漂亮的纸条飞舞起来。"&quo...
教案大全2014-08-01
漂亮的纸条舞小班音乐游戏教案【精彩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
教案大全2013-06-06
《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6篇】

一年级语文《明天要远足》教案设计【优质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语文《明天要远足》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
教案大全2015-03-07
一年级语文《明天要远足》教案设计【优质6篇】

《拉勾勾》教案【精选3篇】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运用肢体动作,感受并表现歌曲中休止符和间奏。 3、感受拉拉勾做好朋友的情境。 【活动准备】 图谱、指偶、钢琴伴奏。 【活动过程】 一、游戏《...
教案大全2019-04-09
《拉勾勾》教案【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