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学设计(精简4篇)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探索神话与科学的奥秘——《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描绘《女娲造人》的古代艺术作品,引起学生对于神话故事的兴趣。随后,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是如何诞生的呢?
学习目标:
1. 了解《女娲造人》这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情节和相关文化背景。
2. 探讨神话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理解神话故事的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意识,学会以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理解文化遗产。
教学过程:
1. 学生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段《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通过对故事进行分析,学生们讨论并总结出故事中的关键事件和象征意义。
2. 教师讲解:教师带领学生们回顾和总结各组的讨论结果,解释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并与学生分享与该故事相关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3. 科学知识的引入:通过简短的PPT介绍科学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如进化论和原始人类的发现等,与《女娲造人》故事进行对比和讨论。
4. 学生小组活动:学生们再次分组,每组讨论并展示他们对于神话与科学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观点。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5. 教师引导: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神话故事的意义和科学的解释。
拓展活动:
1. 学生们可以选择其他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进行类似的分析和讨论,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
2. 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等途径,深入研究科学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展开更深入的讨论和探究。
评估方式:
1. 学生小组展示:根据学生对于《女娲造人》和神话与科学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观点的展示,进行评估。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小论文,结合课上讨论和自己的思考,论述神话故事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们不仅对于《女娲造人》这个古代神话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意识。同时,通过与科学理论的对比,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神话故事的象征意义,并思考科学与神话之间的关系。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标题:重现神话故事——《女娲造人》的表演创作
导入:播放一个短视频片段,展示了一些国内外舞台剧团根据《女娲造人》故事创作的精彩表演片段。引起学生对于戏剧表演的兴趣,并引导思考:如何通过表演来重现神话故事?
学习目标:
1. 了解《女娲造人》这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情节和相关文化背景。
2. 学习戏剧表演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通过戏剧表演展现自己对于神话故事的理解和想象。
教学过程:
1. 学生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段《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学生们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行角色分配和创作设想。
2. 演员基本技巧的引入:教师讲解和示范一些基本的戏剧表演技巧,如表情、动作和声音的运用等。学生们进行实践练习,并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
3. 创作讨论和导演指导: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创作讨论,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角色塑造和情节的编排。教师在不同小组之间进行转场指导和创作指导。
4. 彩排和表演:学生们进行初步的彩排,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改进。最后,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展示他们对于《女娲造人》故事的理解和创作。
拓展活动:
1. 学生们可以观看其他戏剧表演,尤其是那些根据神话故事创作的剧目,进一步了解戏剧表演的多样性和创作方法。
2. 学生们可以选择其他古代神话故事,进行类似的戏剧表演创作,以展示他们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想象。
评估方式:
1. 学生小组表演:根据学生对于《女娲造人》故事的理解和创作的表演,进行评估,包括角色扮演、表情动作和情节编排等方面。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表演心得体会,总结自己对于戏剧表演的理解和体验。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们不仅对于《女娲造人》这个古代神话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通过戏剧表演创作展示了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想象。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和彩排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神话的特点。
2、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3、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知识,区别神话与科学。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尝试改写神话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2、体会自己的母亲怀胎育子的艰辛与不易。
教学重点:
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复述法、讨论法、想象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神话故事呢?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等。我们人类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你们思考过吗?关于这个问题,自古人们就开始作不停地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由神话改编的故事——《女娲造人》。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
2、关于神话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化人的结果。
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体裁是神话,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3、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三、探究文本
1、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书p148 研讨与练习一)
2、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说说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生: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
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
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4、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
生:荒凉寂寞,添点生气。
5、女娲造人的过程和方法?
生:揉泥成团造人、挥藤洒泥造人
6、女娲想出了一个怎样让人类长久繁衍生存的好办法?
生:男女结合
7、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① 她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她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
② 她是一个普通的“人”。她有人的孤独感。她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
③ 她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口吻非常孩子气)
④ 她是一个勤劳的母亲,还是一个喜爱孩子的妈妈。
8、比较阅读
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象的,大家比较一下,两则神话故事有哪些相同之处?
① 制造人的材料都设想为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② 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创造者自身的形象设计的。
③ 两则神话又都说到人类为什么有男女性的差别。
9、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生:人落地后开口叫“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
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吗?讲给大家听。
如:《夸父逐日》 夸父与逐日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发挥自己的联想、想像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对女娲造人的故事进行想像加工;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感受体味两种主要情感:①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2、进行想像力训练,激发学生想像力。
教学设想:
《女娲造人》是新课改人教版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首次教学这篇新课文,拟作如下设想:第一,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既从神话方面文学角度欣赏揣摩,又以科学眼光审视思考“人类起源”这一重要话题。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和多样性。第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注意营造知识性的、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激活思维,引导学生不断生成、探究、解决问题。并使其充分发挥想像创造能力,品尝想像带来的喜悦。第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鼓励学生有目的地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们童年时候便不乏疑问,后来随着我们知识的增多,我们豁然开朗。但是,在人类科技不发达的蒙昧时代,人类却无法解释自己诞生的奥秘,他们会借助各种奇幻的想像来给自己的疑问画个美丽虚幻的圆,来告慰自己渴求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窥探一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人类起源这一问题的吧。
二、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小黑板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小黑板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通过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內容,和神话故事对比,以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
③ 讨论: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
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三、探究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体验
本文借助丰富的想像力,不仅写了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围绕“鲜明的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获得更多收获,并运用一些学习技能。 方法指导:a、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其形象。b、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句子,再说说你对喜悦感的体会。
2、学生阅读、思考、圈画、归纳、做书间笔记
3、小组交流、讨论
4、全班交流、讨论
5、教师总结: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如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
四、想像力训练: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创编一个新的《女娲造人》的神话,说给大家听听。(开展小组竞赛)
五、拓展延伸: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提示: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要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七、布置作业
①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有目的地搜寻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科学的追寻人类起源。
教学反思:
通过比较阅读(课文内容和课后一则写《女娲造人》的简短文章《风俗通》)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但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只能做到更好,不能做到最好,我认为以下地方值得自己思考:
1、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比较阅读,说出课文好在什么地方。很多学生一想到比较阅读,并要说出异同,就变得很严肃,开始上课对课文产生的喜爱之情一下子就被抛开了,好像是又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也是课堂显得沉闷的原因。
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学生提出“女娲到哪去了?”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对以神话形式解答的学生,我没能给予肯定,只对一位回答“女娲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学生极其赞赏。这个评价说明我本身的教育机智不够,对问题的认识较窄。
3、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 ,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学生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