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优选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篇一
标题:探索古寺的灵魂——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导语:承天寺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夜晚更是充满了神秘与浪漫的氛围。通过夜游承天寺,可以更好地感受古代寺庙的庄严与神圣,领略其中的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份夜游承天寺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带领学生们在夜晚中探索这座古寺的灵魂。
一、教案目标
1. 了解承天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感受夜晚中古寺的神秘与庄严;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案内容
1. 导入
让学生们观看一段有关承天寺的视频,介绍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发学生们对夜游承天寺的兴趣。
2. 夜游承天寺
在夜晚选择一个适合的时间前往承天寺,带领学生们一起感受夜晚中古寺的神秘与庄严。在夜游过程中,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寺庙的建筑风格、雕塑艺术和照明效果,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3. 组织讨论
在夜游结束后,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鼓励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讨论古寺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以及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讨论,如:“你对承天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你觉得古寺的建筑风格和照明效果有何特点?”、“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等。
4. 总结与展示
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宣传海报或展板,展示他们对承天寺夜游的观察和思考。
三、教案延伸
1. 参观其他古寺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寺的认识,可以安排前往其他古寺进行参观,比较不同寺庙的文化特点和建筑风格。
2. 制作手工艺品
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对古寺的观察和印象,制作相关的手工艺品,如雕塑、纸扎灯等,以此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古寺的保护意识。
篇二
标题:夜游承天寺:一场穿越时光的神秘之旅
导语:夜晚的承天寺,仿佛是一座沉睡已久的古城,充满了神秘与浪漫的氛围。夜游承天寺,仿佛是一场穿越时光的旅程,让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古代寺庙的庄严与神圣。以下是一份夜游承天寺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带领学生们一同踏上这场神秘之旅。
一、教案目标
1. 了解承天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感受夜晚中古寺的神秘与庄严;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案内容
1. 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或文字等形式,向学生们介绍承天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发学生们对夜游承天寺的兴趣。
2. 夜游承天寺
在夜晚选择一个适合的时间前往承天寺,带领学生们一同踏上神秘之旅。在夜游过程中,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寺庙的建筑风格、雕塑艺术和照明效果,让他们沉浸在古代寺庙的神秘氛围中。
3. 组织讨论
在夜游结束后,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鼓励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讨论古寺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以及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讨论,如:“你觉得夜晚中的承天寺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认为古寺的建筑风格和照明效果有何特点?”、“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等。
4. 总结与展示
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宣传海报或展板,展示他们对承天寺夜游的观察和思考。
三、教案延伸
1. 参观其他古寺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寺的认识,可以安排前往其他古寺进行参观,比较不同寺庙的文化特点和建筑风格。
2. 制作手工艺品
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对古寺的观察和印象,制作相关的手工艺品,如雕塑、纸扎灯等,以此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古寺的保护意识。
通过这份夜游教案设计,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古寺夜晚的神秘与庄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希望通过这次夜游,学生们能够更加热爱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篇三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
1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学生看苏轼图片,三苏亭图片
2 介绍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看承天寺图片
三、听录音学朗读
四、学生整体感知
1 .理解字词
欣然:愉快的样子。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
念:想。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至:到。
亦:也。相与:一同,共同。于:在。
2.理解全文
五、整体理解(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
明确: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着”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这些都可看出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闲人”,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
2、文中描写庭院中的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段描写好不好,好在啊里?
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来概括。这段写月景写得出主要在于1、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文中没有出现“月”字,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六、重点探究
苏轼是被贬到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你认为他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你怎样来看待他的这种心境?
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我安慰,虽然有壮丽山河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这种心情从最后的两个反问句便可体会。
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原来只是因为有了作者和张怀民。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七、比较拓思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了《小石塘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同样是被贬之人,同样是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不同?
柳宗元与苏轼虽处于不同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是相似的,在仕途失意时他们同样选择寄情山水也排遣愁怀、抑郁,但二者的心境还是有不同的。柳宗元在《小石塘记》中流露得更多的是他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与悲苦,这从他对小石塘周围环境的描写中便可感受得到;而《记承天寺夜游》则不同,;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还呈现出自嘲、自解的心态,这从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可以感受得到,可以说苏轼的心态要比柳宗元更乐观一些。
八、总结归纳
主题思想:课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九、课外拓展
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